APP下载

《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序

2013-04-12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四川大学儒家思想儒学

彭 华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作品(《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是由四川大学的3 位青年才俊完成的一部具有自身特色与自身魅力的学术著作。这3 位青年才俊,一位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曾毅,另两位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程得中、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王义。

承蒙作者的盛情与美意,再三嘱托于我——希望在其合著付梓排印之前,为其著作写点文字。此前,笔者从未为他人作序,故难免踌躇,难免犹豫;但情意难却,遂姑且捉笔,略作数语,聊为引介。

2008年6月,我作为引进人才至四川大学工作(这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时至今日,我虽然仍未能被评聘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但聊以慰藉的是,尚能通过开设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与诸多研究生交流。我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虽然听众不算太多,但依然有不少学子愿意选修,并且乐意在课外跟我继续交流。程得中君,便是其中之一。在与学子们的交流中,使我不时感受到绵绵不尽的愉悦与油然而生的欣慰。

唐人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吾辈生于今世,似乎早已不能全副退之斯论;等而下之,似乎已然以传授知识为本矣。揭橥此论,别无他意,旨在说明:此乃时势使然也。(当然,此论不免遁词之嫌。)今人尝云,当下之世,有知识者多、有文化者少。默吟斯语,悲从中来,悲辛莫名。(于此,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弘一法师的临终之语,“悲辛交集”。)宋人晏殊《浣溪沙》词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试问:燕可重归,花再红否?答曰:若存若亡,命脉在囊。(佛家有“臭皮囊”之谓,虽然超脱,略嫌卑下。于此,聊作借用耳。)清人俞樾云,“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足可引以为慰藉也,或可以之为自勉也。《易》意云,“一阳来复”,阴极阳生。因此,每当目睹莘莘学子勤奋向上、好学深思,便顿生欣悦之情、欣慰之感。

综论“儒家思想”、畅述“地域文化”之作品,诚可谓夥矣、众矣!三君所撰《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一书,纵使不能称之为“心香一瓣”,但其芬芳已然入鼻矣!

吾师谢维扬先生在为拙著《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①》所作序言中云:“我相信年轻一代有更好训练、对于方法问题有更敏锐意识的学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一定会在中国古史研究中获得更重要的成果,包括在阴阳五行研究这样的重大课题上。中国古史研究的更灿烂的一页应会在这样的年轻一代学人手中写就。”

某也不敏,兼且不才;惟愿在此,接续师语。私窃之意,笃信“一阳来复”,坚信“花落春仍在”,期盼“燕子归来花再红”。如此,唐人韩偓所云“一炷心香洞府开”(《仙山》),或可切切期待矣!

宋人郑樵云:“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通志·校雠略》)郑樵所区分的“书”“学”“能”(人),具有莫大的高远的指导价值。这是“一分为三”的做法。

鄙人亦尝指出:作为中华文化之主干与核心的儒学文化,实可析分为三大层面:1) 经典(“书”)——民族记忆的传承,2) 思想(“学”)——民族智慧的结晶,3) 实践(“行”)——民族实体的赓续②。这也是“一分为三”的做法。

最近,鄙人又糅合以上两种分法,将“蜀学”分别部居,区析为四:书、学、人、行 。这是“一分为四”的做法③。

其实,非但“蜀学”如此,“儒学”亦犹如此也。广而言之,非但“儒学”如此,“中华文化”亦犹如此也。进而言之,不管是“中华文化”,还是“中国儒学”,抑或是“蜀学”,都是圆融自足的、自成系统的文化体系(或区域文化)。

三君所著《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一书,所设计的章节、所论述的内容,实则不出吾所云“书”“学”“人”“行”四端。所论《左传》、上博简《孔子诗论》《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等,实即吾所云“书”也。所论“轴心时期东西方人本思想”“中华传统仁学”等,实即吾所云“学”也。所论李贽、戴震、贺麟等,实即吾所云“人”也。所论“滇籍言官与明清政治”“滇籍言官与明清云南地方社会”,实即吾所云“行”也。

四五年前,尝与舒大刚老师合著《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④;4年前,又尝与黄玉顺、任文利主编《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⑤。今又得观《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之成,不觉“幸甚至哉”!

诚因如此,故本人对《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之刊布与发行,自然而生“双重快乐”:一者,“先睹为快”也;二者,“快慰于胸”也。

回溯历史,四川大学的儒学教育、儒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⑥。且就“学科建设”而言,四川大学亦可谓“与有功焉”。从1999年开始,四川大学在“历史文献学”下设立“儒学文献研究”三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周易讲座”“孔子研究”两门选修课;从2003年开始,又在“专门史”下增设“中国经学史”和“儒学文献研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促进《儒藏》编纂与儒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加强儒学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于2005年申请“中国儒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代码060123),已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

但是,审视当前的“学科分类”,“中国儒学”所直面的现实是非常可悲的,“中国儒学”所正视的现状是非常尴尬的。在当前施行的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中国儒学”竟然榜上无名。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有违历史的。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以来,“中国儒学”已经走过了2 500 余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影响至深至广。实际上,不管是就教学之内容而言,还是就教材之编写而言,抑或是就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影响(中国与世界)等而言,作为学科之一的“中国儒学”,毫无疑问都是自成系统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且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将“中国儒学”作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不但有其历史依据,也有其学理依据,并且有其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殷切地期望,“中国儒学”在未来能“名正言顺”地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⑦。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古语又云,“事在人为必克臧”(清人李玉语)。西谚云,“天助自助者”。中国儒学未来之发展与弘扬,或可期矣!

辞曰:

华夏禹域,芳菲囿苑;

千岩竞秀,百花烂绚。

锦上添花,手掬花瓣;

一炷心香,存续留艳。

我相信,在《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出版之后,她将会为广大学子所关注。因此,在《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即将面世之际,本人乐观其成、乐意推荐。

是为序。

2012年10月16日,于四川成都

注释:

①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彭华《儒学文化的三大层面及其当代价值——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审察视角》,载谢和平主编《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 彭华《贺麟与蜀学——关于近代蜀学的梳理与思考》,载《“蜀学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成都,2012年10月。

④ 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说明:该书写成于2007年,故本处有“四五年前”之谓。)

⑤ 黄玉顺、彭华、任文利主编《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⑥ 舒大刚《百年学府开新运 再向儒林续逸篇——记四川大学的儒学教育》,载《儒藏论坛》第三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 以上所论,详见彭华《“中国儒学”学科的客观存在与学科特征:一项历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儒家思想儒学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四川大学信息显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