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比较
2013-04-12金海水副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北京049
■ 金海水 副教授 梁 敏(、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 049)
美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一)美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美国是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其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也是完全市场化的。农产品与其它普通商品一样,没有特殊的流通管理制度和政府管制的流通渠道,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交易。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是为了便于粮食市场交易,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而产生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在美国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供需矛盾自发地调节农产品市场价格。这一时期美国农产品价格主要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自发调节农产品价格。
2.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全面价格调控机制。自1933年开始,美国农产品价格机制转向为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全面价格调控机制,直到1996年美国建立了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这种市场体系背后,美国政府通过各种价格支持政策来调控价格,稳定物价。如美国在1933年出台了第一部涉及到农业补贴的农业法案《1933年农业调整法》。该部法案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并建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开始对玉米、小麦和棉花提供价格支持性贷款。直至1996年间,美国关于调控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休耕价格补贴。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通过休耕价格补贴减少农产品供应,以此调控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
第二,无追索权贷款。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性贷款,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对参与该项计划的农场主以农产品作为抵押提供一个短期贷款。其基本做法是政府按照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组合决定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就可以把抵押给农产品信贷公司的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政府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农场主差额补贴,而信贷公司无权索回贷款。其主要对象是小麦、玉米、棉花及乳制品等主要农产品。
第三,平价补贴。美国政府在制定平价价格时,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也可称为差额补贴,即当市场价格高于平价价格时,农场主可以自由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价格时,政府就对市场价格与平价价格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
第四,扩大出口补贴。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式下,美国通过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形式,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支持对外倾销,并向发展中国家按“优惠销售”和“馈赠”等方式输出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农产品供给量,调节农产品价格。
第五,控制流通领域内的农产品价格。美国通过控制流通领域内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以此稳定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具体做法是美国政府购买多余的农产品,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上10种主要的农产品进行直接价格管理。其中对玉米、小麦、大米、高粱、燕麦、棉花、大麦七个品种农产品采取以目标价格为主的价格补贴政策,来保证农民部分收入;而对食糖、牛奶、花生主要是采取价格支持的政策,由政府直接按规定价格收购,增加贮备,来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喻漫,1995)。
3.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管控机制。2002年,美国政府为进一步调控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始分阶段实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管控。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重心逐步转向与当时的市场价格脱钩的收入补贴机制。这一阶段运用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贷款差额支付。贷款差额支付是政府预期某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场主将没有收获的农产品作为抵押品,根据最低保护价格计算出来的金额向政府申请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格时,农场主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偿还贷款后剩余的部分归农场主所有;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格时,农场主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后,然后按照市场价格与贷款率之间的差额获得补贴。而农场主在偿还贷款额时不需要偿还全部。在市场价格与最低保护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政府通过直接支付的方式,按照加息贷款率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来补贴农业生产者。
第二,农产品储备计划。即当农产品供给过多,市场价格过低导致农产品利润低于贷款成本时,农场主可以把手中的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这些农产品就作为美国农产品储备贮存起来。此外,农产品信贷公司还从市场上收购一部分过剩的农产品。
4.收入补贴与价格补贴并存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2002年开始至今,美国农业政策转变为收入补贴与价格补贴政策并存。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直接补贴。这是一种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是政府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的主要标志。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具体商品提供固定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第二,反周期补贴。即反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是货款差额补贴与直接补贴相互混合的产物,是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到一定水平下,给农户提供的一种保障性补贴。实施过程是农业部事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用它;否则政府就用反周期补贴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
(二)美国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特点
1.坚持市场导向机制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美国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发育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起到关键作用。在美国,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自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现代化条件下,谷物、棉花、烟草、家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中几乎不存在垄断,自由竞争异常激烈。农场主销售农产品,其价格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而决定。反过来,价格波动又反映着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的变化。从农产品流通领域看,美国存在着高度发达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由过去的城市终端批发市场为主渠道,发展为以直销为主渠道的农产品市场模式。农产品流通渠道短、环节少,因此也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2.美国政府长期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当时的情况,国家干预和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具体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由于本身的特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属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因此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国内居民的生活。美国农业发展长期过剩,当农产品供应过多时,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场主收益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因此美国长期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而美国历届政府在对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政策的具体方式、补贴金额会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主要是针对解决农产品生产过剩以及产销不平衡的矛盾,防止农产品价格过低,保证农场主的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欧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一)欧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欧盟不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也不采取市场自由竞争价格,更没有采取二者相结合的价格体制,而是对农产品价格实行价格目标管理的方式。它首先制定理想的农产品上下限价格,并以各种政策手段来保证农产品价格在这个范围内波动。因此欧盟农产品价格管理体系构成了其价格形成机制的主体,具体做法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阶段,建立统一的产品市场。欧共体实现的统一价格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目标价格。也称为标位价格,是根据共同体成员国内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地方市场价格来确定的。目标价格每年制定一次,并由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规定并公布14种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比目标价格高时,就将欧共体内的该种农产品库存或者进口的这种农产品投入市场,使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二是门槛价格。是指共同体外的农产品价格进入共同体内只能以门槛价格加上运输费用后的价格,相当于以目标价格的高水平在共同体的各国销售,以此降低共同体内部的农产品竞争压力,稳定农产品价格。制定门槛价格的目的是阻止成员国外的国家低价农产品进入欧共体国家。三是干预价格。这是生产者每年出售农产品时可以得到的最低价格,一般比目标价格低约10%-20%。当某一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该种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到干预价格以下时,生产者或者以市场价格将农产品出售,之后可以在各国的干预中心领取市场价格与干预价格之间的差额部分,或者将农产品以干预价格直接卖给干预中心。
总体说来,欧盟通过收购、补贴、控制进出口等政策工具统一成员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使其成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在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之间。
第二阶段始于1992年,欧盟将原来的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基础的价格机制改革为以农产品价格和直接补贴为基础的价格机制。欧盟委员会于1999年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彻底改革农业政策,并将欧盟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转变为与农产品产量限制相结合的价格补助体系。直接价格补贴的主要做法:农民可根据每年种植的各类作物面积的多少申请面积补贴,可享受面积补贴的作物包括麻类纤维等作物,各种谷物、豌豆、蚕豆、油料作物等蛋白作物。每公顷面积的补贴额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
欧盟为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机制,保证欧盟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从成立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市场管理机制,该机制确保了成员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有序、稳定和统一。欧盟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通过强力的干预措施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在价格上给予支持和补贴。具体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干预收购、贮藏补贴、撤出补贴、扩大供应、出口补贴、进出口控制、价格补贴、专款补贴。
(二)欧盟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特点
1.农产品市场采用半开放的农产品价格体系。欧洲共同体自成立以来,由欧共体理事会统一制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欧共体充分重视管制性价格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和刺激作用,并将管制性价格确定在能获取平均利润的水平上,其制订价格的基本原理是: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平均利润。为了保证价格支持政策的资金支持,欧共体还成立了共同农业基金。欧共体成员国要缴纳一定的资金给共同农业基金。
2.根据不同的农产品供求情况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对于关系国民生计以及农民较大利益的农产品,例如谷物、牛奶和乳制品、牛肉、猪肉、食糖及部分水果、蔬菜,坚决实施价格支持政策,而对于目前市场短缺的农产品比如亚麻、蛇麻子、蚕丝实施资助政策,包括无息贷款和直接收入补贴等方式。对一般农产品,且供过于求的,比如禽肉、蛋品、某些水果蔬菜等,则采取控制进口和实行撤出价格政策。
日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一)日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市场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到流通的一整套理念和体制,具有规模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特点。从1921年日本颁布《中央批发市场法》,并于1923年开设日本第一家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至今,批发市场的经营交易活动已经逐步走向公正化、公开化、法制化和效率化的轨道。日本的批发市场主要分为三类,即中央批发商、地方批发商和没有达到法定规定规模的小型批发商。批发市场内农产品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拍卖制,即由市场管理人员用电子显示板公布农产品的产地、品种、质量、数量、价格,进行拍卖,由出价最高者购买某农产品。为了保证拍卖的顺利进行,提高交易效率,几乎所有经集货、理货的农产品都被分等定级和规格化包装。同时,原则上批发商不贩卖市场外的商品,中间批发商也不从批发商之外的个人或主体进货。1974年日本国会通过《农业协同组织法》后,由单独农户自愿联合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力量并遍及全国的民办官助农民经济团体——农业生产协同组织,简称农协。农协将农产品集中、分等定级、加工包装,再委托给批发商进行拍卖。
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批发市场内农产品交易由进场的批发公司和中间批发公司等交易经营主体承担,政府一般不干涉其经营管理。日本本土生产的绝大多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是:先由生产者(或农协、贩运商等)把商品运到批发市场,主要通过拍卖的方式将农产品出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农产品分散到销售网点出售给消费者。日本禁止在批发市场内的零售行为。这样日本农产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机制实现市场价格的竞争。
2.政府调控机制。日本对农产品的干预十分广泛,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如粮、油、蔬菜以及肉类等的价格管理较为严格。其政府调控机制主要由以下三种制度构成:
第一,管理价格制度。日本农产品管理价格制度是一套管理较为严格并对农产品价格实施直接控制的制度,主要针对大米和烟草。由于大米是日本的主要粮食,因此日本早在1921年开始就对其实施控制,在日本,大米基本是本土生产,不允许私商、粮贩介入并限制进口。大米从收购、储运、销售(批发)、买卖定价等全部由政府直接管理。并由农协按照官定价格向生产者收购,然后交给粮食厅或按官定价格转卖给大米批发商。根据日本“粮食管理法”规定,大米批发商和零售商必须经县知事(相当于我国的省长)批准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零售店铺虽可自由经营,但大米零售价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监督与指导,只能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标准价格销售(彭迈,2009)。
第二,价格限制制度。这类价格限制制度主要针对除大米和烟草以外的农产品,并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实施不同的价格方针。对猪肉、牛肉、蚕茧实施浮动价格政策,即产品可以进入自由市场进行买卖,价格由准政府机构(畜产振兴事业团、蚕丝砂糖类价格安定事业团)实施监控,目标是市场零售价稳定在政府规定的上限价格和下限价格范围内。如果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大于上限价格,则采用间接调控,由事业团抛售其库存,增加市场供给量;或者依法减免进口税,促进进口,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下限基准价格时,政府指导生产者团体调整库存量,或者由负责监控该产品的事业团从市场购入增加库存。为调控物价,吞吐储备发生的库存管理费和购货贷款利息等,由财政负担。对于麦类(大麦、小麦)、原料用马铃薯、甜菜、甘蔗类农产品,政府规定最低保证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时,政府以规定的保证价格收购农产品。
第三,价格补贴制度。日本对部分国内产量较小的农产品采取不干预市场,事后修正的价格调控政策,如交付金制度和安定基金制度(周应恒,2010);对大豆、油菜籽和乳制品等加工原料实施补助金制度。具体方法是由政府规定该农产品的一个标准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此标准价格时,两者的差价由政府补偿给生产者。对于蔬菜、加工用水果、鸡蛋等农产品,政府实施稳定价格基金制度。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其中一大部分差价额,由国家、地区政府、生产者等联合筹集的基金补助给生产者,其余差价额由生产者自担。而当市场价格暴涨时,生产者团体组织货源按全国指导价提前上市销售,平抑物价。基金用来扶助生产者栽培种子、育苗、吞吐储备等。
(二)日本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特点
1.完善的批发市场中介调节机制。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起步较早,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严格的以准官办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日本批发市场注重培育和完善其自身功能,形成具有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服务、结算和信息传导功能为一体的市场体系。虽然日本农产品由政府直接掌控其流通中的批发环节,但其价格形成机制主要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实现市场竞争自发调节。
2.基于科学的理论计量为基础的政府价格调控政策。日本政府对于农产品的干预随处可见,但是日本并没有制定一个包罗万象的农产品价格政策。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根据各种农产品的特性和对其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价格政策,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体系。日本在制定农产品价格时并不是毫无依据地定价,而是有一套较为科学严密的理论计算方法。日本的准政府经济组织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不失时机地调节市场供应。
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启示
第一,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财力,反哺农业有保障。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在发展过程中,都由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财力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反哺农业使其国家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有保障。
第二,美、欧国家农产品生产过剩,日本农产品生产不足。美国和欧盟在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生产过剩的情况,而日本恰恰相反。但这些发达国家都灵活运用政策来弥补各国出现的农产品过剩和短缺的情况。
第三,价格预警机制完备,流通顺畅。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形成过程中,均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价格预警机制。例如,美国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庞大的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官方农产品信息。
第四,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政策、手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法令或相应的法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历较为丰富,因此相对应的法律条例较为完善,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方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法制环境氛围。
1.喻漫.美国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及其启示[J].价格月刊,1995,1
2.彭杰.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6)
3.彭迈.日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物价,2009(7)
4.周应恒.日本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J].农村工作通讯,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