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进一步凝练
2013-04-12邸乘光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51)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自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就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前,人们都期望这次会议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明确的概括和阐述。但是,2011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概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关于<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在《决定》“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1]。2012年11月举行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强调要“积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样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明确的概括和阐述。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凝练和概括。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概括、新表述,也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时,不少学者、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专家,在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新概括、新表述时,都认为这“三个倡导”、“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认为这“三个倡导”分属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次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个人)层面。这可能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种误读。其理由有三:
其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三个倡导”、“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基本方面。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何谓“核心”?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是指事物或事情的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也就只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内容,而不可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果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内容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实际上也就只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而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言,无疑应属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自然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却不可能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三个倡导”、“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基本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各个概念的内涵及基本属性来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们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层面或方面,包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等层面,也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但是,这种划分应该是基于具体分析的科学划分,而不应是简单化的随意划分。把“三个倡导”说成分属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就有简单化的随意之嫌。比如说“法治”,我们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么能说“法治”仅是社会层面的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呢?再比如说“诚信”,恐怕也不能仅仅说是公民(个人)的事,我们的政府就不要诚信啦?就目前情况来说,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解决政府诚信的问题。等等。
其三,党的十八大报告虽然提出了“三个倡导”、“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并且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报告并没有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没有说这些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肯定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包括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的同志恐怕也没有形成共识。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才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是什么内容,而只是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列出来,同时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情况下,采用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无疑是非常智慧的。
二、进一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注意的几点
既然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既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明确的概括,这无疑就给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空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进一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想,进一步研究、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体成员基于其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对该社会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内容即为核心价值观。我赞同著名理论家包心鉴教授的观点:“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3]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也就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发展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从本质说,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
二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古今中外,每个社会都有每个社会的价值观,而且一个成熟的社会还都会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是,由于各个社会的性质不同,社会的主体成员不同,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不同,因而其核心价值观也就不可能相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98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它是代表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的,这是决定核心价值观性质的东西。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奴隶主的价值观;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地主阶级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成员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因而其核心价值观也就肯定不同。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出现最迟的社会,作为目前最高的社会形态,它当然要吸收和借鉴以往社会中所具有的进步性因素,包括吸收和借鉴以往社会价值观中的进步成分。但是,就其根本性质而言,它与以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则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其性质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根本,而不应模糊和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其他主义的根本区别,更不能把其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照搬过来。
三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重要作用的那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大体上说,可以分为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这样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所要凝练和概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既不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更不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内容上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核心”所在。既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能把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把基本内容或一般内容都当作核心,结果也就没有核心了。
四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我们所要凝练和概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而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普遍)与个别(特殊)相统一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空间上说,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时间(发展阶段)上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定位,也是我们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因此,在“时空”定位上,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中国”和“社会主义成绩阶段”,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中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即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今天没有太大的意义,至少不是太紧迫。只有立足于中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是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也还有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或者说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逻辑起点的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依据的逻辑起点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的功能和目标作为进路。因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与社会主义的功能和目标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的功能和目标又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中间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根据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我们在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目标,进而揭示出社会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和目标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价值,更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和目标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和目标,就根本不可能正确揭示出社会主义的价值,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科学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本为内核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目标—价值—价值观”这样一种逻辑,沿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可以作如下思考和描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辟者邓小平经过长期的思考,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科学地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重要论断来看,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功能,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
综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亦即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功能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之,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是密切联系和内在统一的。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目标或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简单地说,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和充要条件;基本目标的实现是基本功能充分发挥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标当然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围绕这一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基本价值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成员——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的统一,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作为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最为根本和核心的内容。它们之所以能够居于核心地位、成为核心内容,除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内核——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根据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价值目标就是“人类解放”,其基本历史内涵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6]649。“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因为“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执政理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因而能够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内核,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吸引和凝聚在一起,从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把“以人为本”简作“人本”,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地表述为:“以人本为内核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或“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李长春.关于《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01-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