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时代下的文学理论教学
2013-04-12方国武
方国武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文学理论教学存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是《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的基础内容。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和能力对文学类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前沿性、开拓性的学科,文学理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辨析当下众多的文化现象特征,引导他们健康、审美地鉴赏各类文化作品,建构自己良好的价值观。
一、问题、背景及视角
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在当今电子媒介的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教学面临全新知识结构的学生群体、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地位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学术界,专家学者们以空前的热情建构文学理论学科的属性、特征,但文学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似乎被人冷落,文学理论教学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笔者长期在一线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工作,在日常接触和专题调研中真切了解学生的普遍反映:一是文学理论内容抽象、枯燥、难学;二是“文学理论有什么用”。具体来看,第一,文学理论教学脱离文学现象,不具备实践性品格,这一点有多位专家学者都已意识到并加以论述。如刘方《从知识理论走向文学实践——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1],秦桂敏《浅析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化》[2],彭国栋《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和论文写作训练》[3]等等,分别论述了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方案。他们认为我国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知识介绍较多,而很少进入可操作性的实际实施阶段。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学理论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理论误区,错误地将文学理论教学简单理解为对文学理论的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授。事实上,文学理论教学最关键的不是知识理论的传授,不是知“道”,而是通过具体的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过程,明“道”、体“道”,走向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实践。文学理论教学中的众多原理规律、概念范畴并非是抽象的纯粹认知的科学对象,而是与文学实践血肉相连的。第二,文学理论教学缺乏对话性和开放性。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单向传导和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文学类课程特征,简单的归纳、分析是无法走进接受者的内心;接受者也无法从心里去体验这些生硬的理论的。基于此,有些研究者针对目前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症状,提出应提倡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如欧阳文风《“合作学习法”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等作此论述。这些研究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方式,如“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审美体验法”等等,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于开放性问题,主要指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片面强调文学自律性,不能和当下生动、鲜活的各类文化现象对接,尤其缺乏参与社会的审美批评功能。教学者往往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固守在狭小纯文学领域,这就影响了电子媒介时代接受者的接受视域。因为21世纪的大学生是伴随电子信息传媒长大的一代,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图像制品。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5]一文从文艺学学科建设角度论述了其对文学理论教学的影响,指出了其教学应用背后的理论背景和争议焦点。
针对如何解决当前文学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诸多专业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然而,他们大多从一个共时性的角度考察对象,即更多从文学理论学科本身的内部特征去把握教学的普遍规律性,而忽视了文学理论教学的历史性发展和时代性需求。毕竟,文学理论教学应放置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去考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对象都有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本文拟从当今时代的文化特征——电子媒介去考察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命题,进而探究其改革方式。电子媒介就是区别于传统的纸质为主的一种新型的媒介类型。电子媒介(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作为当今社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富有活力和潜力因素,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感情方式和内容、感受方式和内容等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有专家称当今时代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发展深受其传播媒介方式的影响,从最早的口传到传统的纸质媒介再到当今的电子媒介,文学的形式、属性特征及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以文学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内容以及文学理论教学也都面临着很多的转变。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必然要联系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语境。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文本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只是概念的归纳,基本原理的分析,因此文学理论教学往往呈现为理论的抽象概括和空洞的概念解读。这就导致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呈现出从概念到概念,从定义到定义的认知模式。其效果枯燥乏味,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都降低。
事实上文学理论植根于文学创作的实践,文学理论教学也始终要以文学文本的阅读、分析为基础。“向微观的具体的文本方面拓展,使文学理论课程从过去的那种重理论轻批评、理论与批评相互割裂的格局中解放出来,走向具体、实际而活跃的文本批评,并在文本批评中延伸文学理论。”[6]一定程度上,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分析文本,是否将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基本功。任何文学现象的规律性分析只有与文学文本阅读相结合,才能增强教与学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文学理论课程之后,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结构,又具有实际的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文本的解析能力。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的阅读相结合,在文学阅读中感受理论,在理论的视角下去体验作品。作为文学教师,扎实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对辐射理论知识,抓住学生兴奋点,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敏感都是必须的。
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文本分析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文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他们耳熟能详的大众文化产品津津乐道,尤其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多数学生对纯文学作品的了解也来自于热播影视剧。笔者在课堂上做过调查,主题是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展开,结果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是通过电影、电视了解名著故事情节和基本内容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不必过分强调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谁先谁后的问题,而应当适应时代特征,因势利导。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论兴趣,电子媒介下的图像作品无可厚非。因此。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从纯文学作品中引经据典,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媒介大众文化实例。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吸引作为学习者的当代大学生,而且是为了通过对当代文化产品的批评分析,使文学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并最终转化为他们理解和认识这个时代的思想方法。因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他们生活在这个大众文化的消费时代,影视作品等电子文本作为他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必然趋势,同时追求娱乐性也是他们审美文化心理使然。因此,课堂教学及课后讨论中,我们可以及时运用所学理论对热点图像文本进行分析。如在讲述文学理论中较难理解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关系时,我们可对应同学们较为熟悉的电影文本《荆轲刺秦王》做出解读。这部电影的悲剧之美不仅在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命运,还在于其间所表达出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交汇所产生的艺术张力。秦统一中原,客观上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步伐。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对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蹂躏和践踏,更有对善良和美的摧毁。所以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一方面因其与历史理性相悖最终必然走向悲剧,同时,它又彰显出对人性的尊重,对真善美的价值寻求。电影文本中荆轲的悲剧形象始终是正面的、壮美的,很显然被赋予了一股浓浓的人文关怀。正是在这种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交汇中,受众感受到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不是简单地善或恶的价值判断,而是一种历史的二律背反所透视出的艺术张力。
电子传媒时代虽然从对象到观念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性问题,但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学理论教学革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更为鲜活的学习情境。文学理论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通过图像文本教学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甚至以影像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受众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去感受、认知相应的理论命题,从而使抽象的文学理论课堂变得生动,实现文学理论教学的满意效果。与此相应,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文学理论课件应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声像融入,达到教育性与形象性、可视性的有机融合。
但是,当图像产品成为这个时代人们主要的审美接受渠道时,我们应正确处理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文本之间的关系,既要肯定电子媒介读物的形象直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效果,更要看到纸质文本语言的生发性和想象性及其所拓展的无限的审美空间。尤其是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电子媒介文本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应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力求现代传媒与传统教学形式相结合,工具化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互动。作为审美情感特质的一门学科,“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教学主体不仅以知识传授主体的方式出现,而且以情感交流的主体方式出现,才能促进学习者知、情、意的均衡发展。我们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从电子媒介读物回到纸媒原著,重塑以纸质媒介为核心的汉语媒介的权威。当学生带着个人生存体验和需求去手捧汉语文本,寻求人生启迪,文学理论的教学价值才得以充分显现。
三、文学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电子媒介影响下,人们的情感心理和审美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如赵勇所说,“不再是印刷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阅读,而是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发帖、读碟、玩游戏、看电视等等,构成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快速浏览方式”[7]。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境,文学理论教学必须进行内容改革,拓宽视域。
首先,当下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学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相应的理论阐释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审美现象。当今电子媒介发展带来了文化转型,与此相适应,文学理论观念也正在经历深刻裂变。“中国的文艺学今天缺乏的正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的批评性参与和反思的能力,而这正是它的巨大危机的征兆。”[8]因此文学理论就不能固守原先的单一视角,原先文学理论教学依存于 “本质主义”文学观念的教学已逐步显示其弊病。“本质主义”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一元化定义和狭隘的理论应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但突破教材,不以静态、呆板的视角来看待文学理论的每一个命题,也不必将其理论永恒化,而应注入时代视角,将其放置在一个鲜活的时代环境中,注重问题意识。如以重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将“理论知识”、“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释”和“理论怎样解决问题”等三个方面作为解析理论的主要教学过程,以“问题意识”的结构和思路,组织文学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文学理论教学就突破僵化的、抽象的说理,改变传统以讲授理论为主、仅强调理论知识的状况,从而实现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还可以适当把举例分析延伸为更具实践性的“案例教学”。
其次,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促使文学理论要不断思考新出现的各类文学现象乃至审美文化现象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应对。电子媒介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流行,带来了审美文化的变迁。文学理论面对的不仅仅是在当下日益边缘的纯文学纸质文本,更多对应五光十色的通俗文化。当代时代,文学理论教学所依存的审美文化语境已发生重大变迁。传统文学艺术存在的审美空间已被挤压至边缘,古典化的艺术生存状态已被商业化的物质生存状态替代。文学理论的对象随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文化空间的位移。传统文学理论所面对的大多是高雅文化,诗意化是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当代的文化主流是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大众文化。今天,物质生产无比丰富,文学艺术不再居于人们生活的中心,已被挤压至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商品化的消费产品随处可见,成为人们生活的追求,物质空间的消费生活图景成为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文学理论教学必须正视这种变化,适度的从文学艺术空间转移到大众文化消费空间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文学理论教学如只关注纯粹的文学审美将使其理论面对的对象空间大大缩小,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教学工作者也逐渐将理论一味学术化而脱离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文学理论教学必须重建理论与现实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走向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当下如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关系问题,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纸介质文学出版物和网上文学作品关系问题,都需要文学理论教学加以面对。当然这些问题也正处于变动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它进行理论概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文论教学还是应当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面对新的文学实践,做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使文论教学永远同文学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
再次,电子媒介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文论教学和教材需要面向世界,面向学科前沿。缺乏对这个时代新成果的充分吸纳,教学便失去时代感。因此,新时期文论教学必须注重视域开拓。一是增强反映文论新成果的课程,如影视美学、文化诗学等等。二是在传统课程中大量吸纳学科前沿的内容,如吸纳广告学学理论来阐释文学消费,吸纳文化研究来解读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等命题。同时向宏观的跨学科拓展,使文学理论教学跨越文学学科的限制,大胆地向其他学科开放,如借鉴社会学的、经济学的、人类学的、心理学的、民俗学的、宗教学的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扩大文学理论教学的理论视域。
最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跟进。文学理论教学不仅仅传导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可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内容,精心组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其一,评论文章的写作是更为完整和纯粹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针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结合电子媒介时代特征,组织学生看某一部文学作品,或电影、电视作品,有针对性让学生就作品中的几个问题发表意见。其二,文学名著的改编和自演,将文学的审美阅读和写作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拟通过传统经典文本阅读与现代影视写作相结合,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中外传统的经典文本,培养评析作品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将文字阅读转化为剧本写作,同时结合学生的表演,提高学生写作理论和表演实践水平。本课程能让教师将文学经典学习与学生的剧本写作实践联系起来,以更好地应对电子媒介时代中文专业的教学需求,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其三,关于文学影响社会调查。设置较具时代性的话题,如“网络幻想文学的魅力与当代青年学生心理”、“文学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文学的人文价值”等,让学生自愿组织若干小组进行调查,鼓励学生做田野调查。
[1]刘方.从知识理论走向文学实践——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J].中国文化教育,2007,(12).
[2]秦桂敏.浅析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化[J].邢台学院学报,2008,(3).
[3]彭国栋.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和论文写作训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欧阳文风.“合作学习法”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文学评论,2007,(6).
[6]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7]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8]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