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加强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013-04-12杜捷
杜 捷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1 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很多教育界人士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是,目前情况仍然十分严峻。在学习方法上,迫于“过级”、“考研”的压力,大多数学生们仍然注重于词汇、语法、句型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寄希望于强记所谓的“高频词汇”和“万能句式”来通过考试,其英语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相当欠缺。在进行英语对话时,始终“难于出口,羞于出口”。在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少教师们也直接要求学生背诵各种例文例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英语语言学习走入了死胡同,降低了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由于世界一体化的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文字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
正是这样的教与学的现状,使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在不断改革,但是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现今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时代化的前提下,学生本应该视野更加开阔,眼光更远,思想更为成熟,但是,实际表现却实在不尽如人意。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只囿于本土文化的人难以跟上世界全球化的脚步。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以及理性认知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内容,教育部将大学英语教学性质定位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2]。《要求》中对英语教学有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层次的要求,分别包含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恰当引用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方便学生理解和恰当使用语言。文学作品中展示着人类的行为,揭示着人类的本性,带来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思考,文学不仅是一种同时具备美学和文学价值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备社会性内容的艺术载体[3]。加强对英美文学语言艺术的修养,对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英美文学历史悠久,大师辈出。从盎格鲁萨克逊方言的原始诗歌到现代主义文学,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处处都闪现着大师们的心血和智慧,在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开拓视野,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主要是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世纪大学英语》这两套教材,其选材上涉及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社会焦点等各个方面。但英美文学的内容选用却非常少,仅限于修改过的几篇名家的短小作品,或是用在Section B作为自主阅读的少量作品。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课文中,作者简单提到弥尔顿、华兹华斯和梭罗三名作家的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对其提到的三名作家进行只言片语的介绍(如生平和主要作品),而大部分的时间仍然花在简单语料的讲解上,对陶冶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毫无助益。而优秀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精华,是最有效、最有力、最优美的语言,阅读文学作品是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有效途径[4]。从文学欣赏角度进行的语言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习得基础语言知识,也能陶冶学生性情。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1 重要性
很多人把文学看作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作家们通过文字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中看到柏拉图主义的影子,也可以从约翰·邓恩的作品中体验到宗教神秘主义以及新科学对传统冲击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雪莱的《西风颂》体现了其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体现了其悲观的无神论思想,而艾略特更是将哲学和诗歌的结合推上了西方现代文学的新的转折点。而这样纷繁多彩的思想交流和冲击,无疑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从作家们探讨的问题中获得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识。
其次,当我们将一篇外国的作品介绍给中国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向他们展示这个国家里最优秀和最敏感的人的体验、见闻、思想、道德、喜悦以及痛苦。他们拥有着卓越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文采,可以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官体验和精神冲击。在阅读外国作品的同时,我们免不了总要将其与中国作品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发现其相同或者相异之处,或者评判其优劣高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视角,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培养他们协调和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和灵活性,逐步形成自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5]。
英美文学作品中修辞的使用别具一格。在《呼啸山庄》中,我们看到的总是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或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在莎翁的剧作中,作为背景的多是汹涌狂暴的大海,阴湿黑暗的城堡,荒凉的原野。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都借助作者的文字,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英美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修辞风格,如伊丽莎白时期喜好使用复杂精美的修饰;而十七世纪早期玄学派诗人们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使用似非而是的隐喻和反语。这样一些独到的引用、象征和比喻,使得英美文学作品表现出了与中国古典文学截然不同的面貌。用乖僻的矛盾修饰,大胆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在学生的眼前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通过学习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大胆地接受新鲜事物,更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
谈到实用性,文学作品既是艺术的语言,也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使学生更多地理解英美文化和背景;通过观察和模仿文学语言,也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本土地道的语言材料,加深对语言词汇的理解。其次,英美文学作品品种繁多,形式新颖,雅俗共赏。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诗歌不仅是受皇室推崇的高雅艺术,也是其人民日常娱乐的经典。再次,英语诗歌及节奏性散文带来的谐音、节奏和格律,使文字作品派生出声音上的美感,带来了音乐、艺术和美的享受,使学生从开始欣赏语言艺术,到学习融入语言艺术,最后达到艺术地使用语言。
2.2 可行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不单单满足于书本上的指导课文,很多学有余力的同学借助于图书馆和网络去阅读文学作品。而英语文学中那些特殊的见解、紧密奇幻的叙述结构,每每让他们感到困惑。教师的指导,能帮助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获得独到的体验。
其次,学生语言水平在不断提高。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各地区教育厅印发的中小学生英语教育发展计划,中小学英语将实行等级考试制度。这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新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为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结合的成功提高了可能性。
国内各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般都是每周4个课时。这就保证了文学教学的有效时间,可以将一半的课程时间用来进行英美文学赏析,或增设英美文学公共课。在这样的课堂里,对生与死的喟叹,对命运的抗拒,对自然的神往以及对战争的沉思,比任何形式上的词汇语言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考虑,大学英语结合英美文学的构想将给现在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3 结论
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广受社会舆论诟病,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在高校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构想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受力和应用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特别是理科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有利地位。
[1]廖燕,刘丽娜.大学英语与跨文化交际[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18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邓之宇.大学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2005(02):96.
[4]姜敬.英美文学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3):105.
[5]胡曼君.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