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2013-04-12王炼钢刘炳春
王炼钢,刘炳春,文 婷
(1.武汉工程大学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2.武汉工程大学 纪委,湖北 武汉430073)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两者统一于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契机,提出了要求。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无法有效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的现状及原因、结合点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借此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
1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紧迫性
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2004年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任务光荣而艰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思政”课提出“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的要求,《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大学生党员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统一”的要求。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贯彻中央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体现。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8年,然而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依然令人担忧,要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仍然困难重重,这就对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提出了紧迫要求。
1.2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就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必然要求。
1)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随着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入党和已经入党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党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加,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思想复杂,入党动机功利性、隐蔽性强的状况,因而如何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党员就成为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新问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需要。一是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不够。受到经费和人员编制的限制,独立学院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很少,少的一二个,多的也就四五人,大都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研究和探索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二是党建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党建工作者大都是从事学生工作并兼任党务工作的辅导员,繁重的学生工作分散了他们在党务工作中的精力。加之独立学院在党员发展上存在批量生产的现象,党务工作者的任务更加繁重,单是谈话、培训就足以让人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探讨党员发展培训工作。尽管这些党务工作者经常接触学生,对他们了解得比较多,但是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缺少理论作为教育的支撑,教育达不到入心入脑的目的,很难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
2)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当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增强授课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学、真懂、真用。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很多“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教法、改进教学内容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因得不到学生配合而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仍然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要形成一种愿学、乐学的氛围。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有一部分学生作为榜样,起到一种示范、带头作用。谁能够起到这种作用呢?显然是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
总之,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师资队伍力量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有必要实现两者的结合。
1.3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党中央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总目标。一方面,“思政”课基本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水平,进而为党建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党建工作培养的对象都是思想积极上进、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通过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可以活跃并改善课堂气氛,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师资力量的不足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师队伍得到补充。总之,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度不高,相互脱节,各行其是,很难形成教育合力。
1)教育内容重复,重点不够突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重点内容是党的基本知识。而“思政”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其中也贯穿着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两者教育内容各有侧重点,又有交集。通过调查,参加党课的部分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满意度不高,原因之一是这些教师不熟悉“思政”课教学内容而导致党课部分内容与“思政”课重复。
2)教师资源没有共享。党建工作者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着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大部分信息。而“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尤其是部分老师也从事党建研究,因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党建工作,其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应用于教学实际,降低了理论成果的效度。同时,部分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有富余,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总之,尽管党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各有优势,却受限于各种条件而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3)学生信息没有共享。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者不了解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表现、成绩等情况;如部分积极分子甚至个别预备党员和党员上“思政”课存在迟到、旷课现象,并没有在学习中起到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对“思政”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另外,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尽管也有公示,但是一般很少有学生群众提出异议,党建工作部门对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考察主要依据其成绩好坏、到课率、是否存在违纪现象,因而无法全面、准确掌握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平时表现的真实情况,难免出现发展对象不先进的现象。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党建工作情况,不了解本校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培训课程及内容,也不了解授课班级中哪些学生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因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2.2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如前所述,高校党建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点、又有重复。要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就必须进行比较研究,以做到对教育内容烂熟于胸。由于工作任务和内容不尽相同,党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从自己工作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而很少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作区分。
2)缺乏“两用型”教师。所谓“两用型”教师,笔者认为,就是既懂党建工作、了解党建教育内容,又懂“思政”课教学内容,既可以上党建课程又可以上“思政”课,既可以为党建所用,又可以为“思政”课所用的教师。独立学院建院的时间普遍较短,基本未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已有教师大都比较年轻,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研究领域尚且存在差距,更不用说能将党建和“思政”课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这就难免造成独立学院“两用型”教师的缺乏。
3)缺乏合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独立学院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缺乏一定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两者的结合很难实现。首先,缺乏一个协调两个部门的工作机制。尽管党建和“思政”课两个部门都归党委领导,但是两个部门的协调究竟由哪一方来主导,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分工,一旦需要沟通时,双方都很难主动。其次,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党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没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工作内容向对方通报,而且一旦这样做就必然会加重自己的工作负担,因此没有人愿意主动向对方提出要求或主动提供给对方。第三,缺乏激励机制。党建工作者从事“思政”课教学或“思政”课教师从事党建工作必然加重自己的工作负担、分散自己的工作精力。这就必然要求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奖励,以肯定、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去。这种奖励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邓小平曾经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革命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因此,建立奖励制度有利于保障两者的主动、自愿结合。
4)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所有上述问题都要归结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群众不一定重视;领导不重视,普通教师自然就更不会重视了,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调动不起来。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合作机制无法建立起来,就算建立起来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转。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费往往无法落实,奖励制度无法落到实处。奖励不及时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奖励不落实就更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了。
3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
3.1 教育内容的结合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使他们理解党的作用,培养他们对党的信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进而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行动。“思政”课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党建工作对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全面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因此,两者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党建工作着重从党员身份的角度提出要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党员树立起作为党员的光荣感、荣誉感;而“思政”课则通过理论的阐述,让学生党员弄清楚为什么及怎样树立起历史责任感。
学生党建工作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可以在“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抓重点。党课培训内容应当把与“思政”课重合的内容简化、深化,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非重合内容的讲述上,比如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而“思政”课则可以对党的基本知识适当加强。
3.2 教育者的结合
要实现教育内容上的结合,需要既懂党建工作,了解党建教育内容,又懂“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两用型”教师来完成。李峰在《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合作》一文中提出了“四种状态、三种路径”[2]的观点,提出了根据“思政”课或党建部门教学水平的高低来确定哪一方为主导的工作思路。而笔者认为,学生党建部门在党建工作上的主导地位和“思政”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够被取代的。笔者建议:一方面,吸纳“思政”课教师中的优秀者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党建工作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教育目标,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将党建工作队伍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纳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以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党建工作拓展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深度,党建工作者通过参与“思政”课教学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3.3 工作机制的结合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部门和“思政”课部是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个平行部门。要让两个部门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必须有具体的制度和正常运转的机制作保障。
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一个将党建部门和“思政”课联系起来的机制,保障相互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党建部门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名单通报给“思政”课教师。这部分学生的政治素养较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思政”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这部分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和培养的对象,通过他们在课堂上的带头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将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平时表现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党建部门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监督作用,党建部门就增加了一条了解学生的途径,等于增加了监督渠道和扩大了管理范围,有利于加强对这些学生的督促、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那些考试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者,有利于党建部门及时加强教育乃至将不合格者从积极分子名单中排除。
2)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座谈、工作会议等形式将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将做得好的经验予以发扬,将存在的问题组织双方教师以课题的方式共同研究。这样既能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促进双方工作。
3)建立奖励制度。“思政”课教师参与党建工作,或者党建工作者参与“思政”课教学,无疑会增加工作负担。要调动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了从师德师风上作出要求外,还必须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的报酬、在评优评先上适当的倾斜。毕竟,这些教师已经超出了他们正常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职责。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党中央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李峰.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合作[J].安康学院学报,2009(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