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个葬法了结?

2013-04-12瀚文

黑龙江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土葬火葬节地

■文/瀚文

当更多的国人正在为住房发愁的时候,其实另一个“住”的问题早已悄然摆在了面前——专注于殡葬研究的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日前发布“殡葬绿皮书”显示:全国每年死亡人口约800万,且还在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而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

墓价“高调”上涨,伴随着清明节的前前后后越炒越热,于是“死不起”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国人的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墓地价格的“高调”上涨,与传统的厚葬观念有关,当然也存在投资炒作的因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有关部门都应该加强监管,且积极引导,树立理性、生态、节地的殡葬观念。

其实,墓地和葬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观念呢?追溯源头,其实它是与鬼魂观念有着密切关联的。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于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就可归于天,如此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就生活得更好,并且保佑着在世的人们。于是很多不孝子孙,鬼节也一定要给死者烧纸,但“人节”却无视在世老人的存在。

土葬是自灵魂观念产生以后沿续时间最长、礼俗最为繁杂、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民族较多的一种传统葬法,在目前我国的56个民族中,使用土葬的民族就达40多个。汉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纳西族等以土葬、火葬并用;门巴族以土葬、火葬、水葬并用;裕固族以土葬、火葬、天葬并用;藏族以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并用。

考古发掘的材料证实: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我国土葬最早开始于北京山顶洞人,那时,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用土覆盖死者的尸体。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顺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也日益浓厚,于是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就是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时至今日仍对一些人们有着一定的影响。

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它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他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继而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正是这种缘由,近些年来,墓地价格便一涨再涨。据报道:北京各大公墓低于每平方米4万元的已经很少;厦门岛外墓地突破每平方米2万元,岛内墓地要每平方米8万元;广州最靠近市区的墓园最新价格一般为每平方米7万~8万元,普通的也在2万~5万元。与此同时,各种天价的奢华墓地也层出不穷。西安有的墓园里还有总价近200万的墓穴。部分北京天价家族墓地被曝售价已达每平方米35万元。

大多数人买墓地是出于“入土为安”的想法,是要把逝者安顿好。既然出于安顿的目的,那葬法是很多的,比如树葬、花葬都是入土。塔葬也很好,是把骨灰安放在塔内的穴位中,但与寄存在殡仪馆不同的是,这里是永久性的安放。更大的优势是,这三种节地生态葬都无须后人维护。根据国际经验,墓地经过三代人循环后,一部分墓位会荒废,于是这个墓地就可以得到重新的循环使用了。

购买墓地的人都知道:一个墓地,如果在多长时间内不缴纳管理费,此墓将被视为无主墓被墓园收回再售。事实上,很多墓地能有两代人维护就不错了,我们询问了很多人,是否知道他们的祖父安葬在何处?90%以上的人都不知道,尤其是城市人,而这部分人恰恰是购墓主力军。

如果是出于迷信购买墓地,那意义就更不大了,因为我们视若珍宝的那包骨灰,只是人体的一点点,其余的都哪里去了呢?我们去过一家火葬场,火化炉的后院,骨灰堆积如山,询问工作人员,答曰:卡车会定期拉走,做肥料或它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殿贵曾表示:“火葬场说如果你想要骨灰多保留些、完整些,那就得多花钱。”这句话从侧面也证实了骨灰拿不全。如果是为了“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那“天价”就对了,财富取之社会回馈社会。

民政部今年惠民殡葬政策重点是引导支持生态节地安葬方式,把骨灰存放、树葬、深埋、散散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实行费用减免补贴。对土葬改革区采取深埋不留坟头、集中生态安葬以及自愿实行火葬的,也会给予补贴或奖励,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生态节地型的城镇公益性公墓,保障逝有所安。

逝有所安,初衷是好的,但把“生态节地安葬方式”和“死不起”联系在一起似乎就不妥了!生态节地安葬是政府应该大大提倡、鼓励、推广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优势而并非钱的问题,把本应普遍推崇的一种好的途径变成以省钱为目的,即便很多人喜欢这种方式,可碍于面子也会摒弃的。对困难的人实行补贴是应该的,那是收入标准的问题,而不是葬法的问题,即便他买天价墓地,但他的收入低,一样应该补贴;相反,即使你选择“生态节地安葬方式”,但你的收入不符合补贴标准,一样没有这种待遇。补不补贴与葬法无关,就像交养老保险,交时,一视同仁,但有些人政府会每年定时给予一定的补贴。

目前,我国的殡仪馆还没有配套的安葬服务,火化后只能寄存或自行购买墓地。国人还没有提前考虑后事的习惯,丧主往往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仓促间不知所措。如果推行配套的安葬服务,丧主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直接安葬,就没必要寄存了,这样既省去后续的一些麻烦,逝者也一次就安顿好了,国家也不必再准备那么多骨灰寄存的房间了。清明节前两周去殡仪馆,祭扫的场面堪称“盛况”,广场内摆满了一排排小桌子,像课堂的课桌那样密集,只是没有座椅。桌上有的放着骨灰盒,有的放着牌位,加之供果。人们伫立桌前,或悲泣、或哀伤、或凝重,当然个别也有嬉笑的。寄存房阴暗潮湿,贴地的一层也已“入住”,条件恶劣。

政府不仅应引导、推广安葬方式,还应积极提供安葬服务,就像当初的火化一样。上海的海葬推广到今天,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尴尬。据报道:由于海葬增多,骨灰撒海用船跟不上,今年报名登记,明年才能上船,这样的节奏让一些丧者家属焦急而又无奈。与他们一样无奈的还有飞思海葬服务部。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海葬服务的机构,他们焦急的不仅是不能及时提供海葬服务,而且要面对海葬成本大幅增加后的经营亏损。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于1999年成立的这个海葬服务部,专门负责市民骨灰撒海组织运行工作,并在上海市工商行政部门登记,以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如今,面对亏损经营,飞思海葬服务部办公室人员表示:海葬服务的工作性质应该属于公益性,那么,它的运营主体就不适用于企业的身份。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也承认,更适宜由公益性机构来负责海葬服务。

一边是高价墓地、豪华墓地层出不穷,另一边是节地生态葬库存增加。中国殡葬协会的王计生认为:人们传统的墓葬观念,也是推高墓地价格的一个推手。我们可以看到,坊间百姓在“死不起”与“绿色生态殡葬”之间挣扎的同时,中国殡葬业改革也是在纠结中摸索前行。

那怎一个葬法了结呢?这是生者应该提前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土葬火葬节地
推广节地典型经验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解读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绝望的沙子
一抔土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宋朝盛行火葬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探讨研究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