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学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3-04-12廖元锡

关键词:学术大学评价

廖元锡,许 烨

(1.海南师范大学 教务处,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如何保障大学教学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专业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且在今后将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学生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要向内涵发展,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其中抓手之一是建立教学学术的保障机制,整体提升高校的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的提出已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少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当下,加强教学学术研究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学学术的提出

“教学学术”这一术语源自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的1990年的发展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虽极度繁荣,但是教育质量问题频发.受德国大学科研精神的影响,大学科学研究受到空前重视,教师在面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项任务时,往往出现偏重科研的情况.高校教师的评聘制度、资源分配制度也都出现同样的偏向.卡内基基金会于1969年到1989年对综合性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如果不发表论文则很难获得聘任”持赞同意见的人数由6%增长到了43%[1].由于教师对科研的重视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大学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大学凝聚力下降,引起了公众的不满,遭到媒体批判,大学面临生存危机.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美国高等教育专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欧内斯特·博耶试图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学术观来解决美国高校教研失衡、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他认为,教授的工作应该包括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部分.由此提出了“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与此同时,基础教育领域关于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理论的研究也对教学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教学学术的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教学学术的内涵逐渐发展完善.博耶最初提出“教学学术”时强调的是教师“教的学术”,并没有重视对教的对象(学生)的研究,以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的内容.没有学生“学的学术”显然是不全面的“教学学术”.毫无疑问,教学学术应包括“教的学术”和“学的学术”.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应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和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等教学学术知识[2].辛涛等进一步将教学学术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3].目前教学学术知识研究分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个人教学理论三个方面,另外还应该包含这种教学学术产生的知识,即学术研究的方法知识.

教学学术除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动态性、创新性等一般学术共有的特征之外,“至少还应该具备公开、被批判和评价、能够交流并可被同行共享三个特征”[4],以及相对性和个性化等特征[5].卡姆布雷德和特里格维尔等人提出教学学术也具有公众的监督和评价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学术具有知识性、实践性、交流性等特征.

教师是教学学术的承载主体,但其产生影响的场域在课堂,其主要结果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学术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富有教育知识、充满问题意识、展现教学机智、进行有效交往和产生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6].马丁和特里格维尔等人指出,教学学术型老师包含对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思、与同行的交流以及所形成的理论观点公开发表”这三个基本的和相互联系的特征[7],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丰富的知识成分、能力成分和素质成分[8].克莱博等认为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教育学和课程三个领域分别做出内容的、过程的和前提性的反思,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要接受同行评议,据此他构建了三乘三矩阵模型[9].特里格维尔等人构建的教学学术模型从知识维度、反思维度、交流维度和观念维度等四个维度加以衡量,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认同[10].总之,教学学术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实践及反思知识、善于教学学术交流等.

教学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探索和解决教学的创造性活动.教学学术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教学学术与博耶提出的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相辅相成,相互包含,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除了对教学学术内涵的研究,还有很多学者对教学学术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发展障碍、发展策略,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袁维新认为发展教学学术的方法有行动学习、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学术交流[11].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了教学学术的不足,如徐明慧等认为“教学学术”概念界定模糊,对四类学术类型之间关系架构阐述的含混性,实践活动中欠缺可操作性、过多依赖于同行评议等因素阻碍了教学学术的发展[12].

3 我国教学学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3.1 我国教学学术现状

我国大学对教学学术的研究较少,且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5].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对大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学教学学术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指导教学实践.(2)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缺乏主动权,自主性差,例如在课程编排、内容选定、教学评价中参与不够.(3)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积极性不高,研究的成果理论方面的偏多,缺乏实证和应用研究,教师认同教学学术但在实践中又缺少追求.(4)教学成果公开性差,教学学术活动较少,教师间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交流.(5)高校对教学学术的关注远不及学科研究,各级管理部门对教学学术的重视程度较低、投入较少.

随着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近年来上述情况有所改变,关注教学学术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教学成果也逐渐增多.

3.2 影响教学学术发展的因素

教学学术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国家教育管理的层面来看,我国大学的本科教学评价和评估机制不很全面,侧重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率等,缺少对教学状态的监控.若对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率等数据的理解出现偏差,则对各类型的大学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学需要具有全新学术观念的大学教师进入.但是当前大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而且入职后也缺乏完备的教学学术人才培养制度.第三、大学内部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对教学学术有一定的阻碍.学校内部的学术评价应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大多数大学的教师聘任晋升对科研工作有详细要求,而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则相对模糊,教学业绩考核没有完全体现出其重要地位.第四、大学内部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不够细致和准确,教学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够完善,且教学方面的成就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作用不大,导致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第五,相同学科专业,跨学科,各类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很少,教学学术的交流性无法体现.第六、在教师招聘方面,偏重于对已有成果和科研潜力的考察,忽视教学素质,认为教学水平可以凭经验积累而提高.第七、在新教师入职后,学校一般缺少有组织、高质量的职后培训,教师成长主要是沿用老教师的做法或者摸着石头过河.

教学学术的发展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大学传统的教学观和学术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学术的发展,使对教学学术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出现明显偏差,将教学学术置于学术范畴之外,或者看成是低人一等的学术,从而削弱了教学学术知识的传播,这是导致我国大学教学学术难以发展的核心因素.另外,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表现为“术而优则优”,“术而优则仕”,导致以教学为本的教师难以为教学学术研究争取一席之地,使得教学优秀的教师也不得不甘居人后.以学为本的学生本应对教师的教学学术给以应有的尊重,但在现实中,大学生评价教师往往侧重于教师的科研成就.

教学学术地位不高导致了大学的教学研究薄弱,尤其是教学实践的研究更加薄弱.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教学学术活动的深入,使其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理论支撑.另外,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也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学术的发展.

4 促进我国教学学术研究的建议

为促进教学学术研究的发展,特别应加强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效的研究,使其相互促进,不断深入,还应改善其研究条件,有良好的环境.

4.1 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对大学的评价和评估机制,改变传统的科研评价技术取向,将教学学术水平纳入其评价标准中,并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评价标准有所不同,注重教学与科研地位的平等性.

其次,建立大学教师国家标准.教学学术观念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师培养阶段及教师从业阶段,改变传统注重专业学习的培养模式,加入课程设置、教学学术、教学方式等内容,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第三,高等学校评价制度应有:(1)建立新的学术评价体系,教学学术的内涵应该在学术评价标准中有详细体现.(2)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的评价标准应按照教学学术的内涵做出相应的调整.(3)完善大学内部教学评价制度.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应该以教学学术的四个维度为标准详细分条设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等等.(4)完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学术的自主性,给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各个方面让本专业的教师真正掌握主动权.(5)充分发展教学学术的交流性,包括相同学科专业的交流,跨学科的交流,各类学校之间的交流.教学不同于科研有严格的专业划分,教学具有更强的共通性,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产生更多的教学学术成果.(6)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为教学学术提供制度支持,奖励优秀的教学及教学成果,提供足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学术交流的资金,让更多地教师参与教学学术活动.

4.2 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学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将新的学术观贯彻于整个学校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大学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取得成效,同时兼顾教师的阶段性个人兴趣,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发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减少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同行、管理者、学生对教师偏重学科学术的评价误念.大学教师应坚守自己责任,秉承教书育人的信念,不为一时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在追求教学学术中提升影响力,奠定高尚的师德.学校要积极组织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学术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学的交流,充分发挥教学学术的交流性,使教学学术的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营造出良好氛围.

[1]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Princeton,N J:Princeton University,1990:16.

[2]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3]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23.

[4]Shulman L S.From Minsk to Pinsk: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Scholarshi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0,1(1):48-53.

[5]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保障[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6]姚利民,綦珊珊.教学学术型大学教师特征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13-117.

[7]Martin E,Prosser M,Trigwell K,et al.What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 and how they teach it[J].Instructional Science,2000,28(5):387-412.

[8]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2(6):28-30.

[9]Kreber C,Cranton P A.Exploring the seholarship of teaeh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eation,2000,71(4):476-495.

[10]Trigwell K,Martin E,Benjamin J,et al.Scholarship of Teaching:a model[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2000,19(2):155-168.

[11]袁维新.教学学术: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8,1:24-25.

[12]徐明慧,罗杰·博学.“教学学术”运动面临的困境[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2,28(2):33-36.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学术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