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分析

2013-10-12管世友汤小华

关键词:年际入境福建省

管世友,汤小华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入境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特征[1].入境旅游、入境游客的时空特征、时空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一直是旅游市场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熟,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Christine Lima和Michael McAleer对来自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客源地的游客进行时间分布规律研究[2],Teresa Garín-Muñoz对入境马德里的各国游客的结构、客流演化、客源地国家组成等主要特征进行探讨[3].George Athanasopoulos通过空间OD出行流量模型,对澳大利亚的国内外游客的时空分布进行详尽的分析[4].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分布的空间差异分析主要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进行探讨[5-6].唐仲霞[7]、史春云[8]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探讨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所处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变化.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福建省各设区市接待的入境游客为基础,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揭示福建省近10年来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为了便于比较入境游客在各设区市的分布及其变化,文中把福建省分为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地级市)和内陆地区包括(宁德、南平、龙岩、三明4个地级市)两大研究单位.由于宁德市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故将其列入内陆地区.

2 福建省各设区市接待入境游客时间格局特征分析

在福建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城市区位、基础设施等的差异,导致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9-10].在时间序列上,主要选取入境游客到访率和年际集中指数来反映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以及时间分布的集中性.

福建省各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能够表现出地区间入境游客的年际差异及变化.其中到访率是各设区市入境游客数量与全省入境游客总数之比.从沿海地区的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见图1)来看,2001—2010年,厦门、泉州和福州一直占据着福建省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前三位.厦门市的入境游客到访率居于全省第一位,2003年以后,厦门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牢牢占据着福建省入境游客到访率的首位.这10年厦门的平均到访率高达35.94%,这主要是厦门有着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者,位于沿海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较好,受惠于国家对台旅游政策,故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泉州紧跟其后,但从2005年以后,泉州的入境游客到访率迅速下降,降到只占全省入境游客到访率的20%,逐渐失去与厦门竞争的能力.福州入境游客到访率(除个别年外)一直在20%左右徘徊.2007年后,福州与泉州争夺入境游客到访率第二位的竞争日益激烈,值得注意的2010年福州的入境游客到访率下降到18.98%,表现出比较大的波动性,竞争力有所削弱.

图1 沿海地区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Fig.1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Inbound tourists’in the coastal areas

图2 内陆地区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Fig.2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inbound tourists’in inland areas

从内陆的四大地级市年际变化(见图2)来看,内陆的四个地级市,除了南平市,其他三大地市的入境游客到访率非常低.长期以来,宁德、三明和龙岩三市的入境游客到访率的总和只占到全省的2%以下.南平市由于旅游资源的禀赋较好,其入境游客到访率在2001—2003年一直占到全省入境游客到访率的10%左右,2003年后出现急剧下降趋势,到2010年,南平市的入境游客到访率降到全省的4.71%.这主要是内陆地市的旅游景点虽然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地处丘陵山区,受制于地形的影响交通不便,同时受到沿海地市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入境游客数量.

入境游客的年际集中性可以用年际集中指数Y来进行定量分析.年际集中指数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各地区间集中、离散或是均匀的度量指标,其数学表达式见式(1):[11]

式中Y表示福建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时间分布的年际集中指数;Xi表示福建省某地级市第i年接待的入境游客数占时间段内该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子值;表示时间段中某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平均值占时间段内该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百分比的分子值;n代表时间段内包含的年度数.Y值越大,表明入境游客在某些地级市的时间分布比较集中,入境游客随时间的起伏大,不稳定;反之,则入境游客在各地级市的分布比较均匀,受时间的影响小,比较稳定.

福建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时间分布集中性(见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市的年际集中指数均小于5,表明福建省大部分的地市入境游客客流时间分布较为均匀,入境游客随时间的变化不大.三明的年际集中指数最大,高达8.59.这主要与三明在2005年后入境游客数量的迅速攀升有关,而在2001—2004年,年平均接待游客数量只有2428人次.另外漳州、龙岩的年际集中指数也比较大,分别为7.26、6.40.

表1 2001—2010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时间分布的年际集中指数Tab.1 The interannual 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bound tourists’temporal distribution in each city of Fujian during 2001-2010

3 福建省入境游客空间格局分析

在空间尺度上,主要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借助ACRGIS软件来表现入境游客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福建省入境游客的时空动态格局.

3.1 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的差异程度可以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反映.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不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12],表示经济总量在综合中所占的比重的差异.文中采用标准差(St)和变异系数(Vt),分析福建省各地市接待入境游客的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式中:Yti为t年某个地市的旅游接待的入境游客,N为区域个数,Yt表示第t年各地级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全省平均值.2001—2010年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游客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仅在2003年突然下降.这表明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经济基础的差异,导致各地市旅游入境游客绝对差异是扩大的,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各市旅游业都遭受了巨大打击,弱化了省内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性.2007年后,绝对差异迅速拉大,主要是受到奥运会的带动作用以及大陆对台旅游优惠政策的变化,使福建省旅游相对发达地区入境游客增多.相对差异上,变异系数在1.03~1.18之间波动,从2001年的1.07(中间年份略有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1.18.具体看来,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影响,变异系数下降.2005年的变异系数又上升到1.17.之后年份与2005年相比,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之后,变异系数缓慢上升,在2010年达到1.18.

3.2 空间分布集中性分析

入境游客流向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可用地理集中指数G来定量分析,反映入境旅游流流向的分散集中性.其数学公式为[13]:

式中:Xi为第i个市入境游客数量;T为福建省接待游客总量;n为福建省地级市总数.G值在0~100之间.G值越接近100,旅游目的地越集中,区域不均衡性越大;G值越小,游客流向越分散,旅游目的地发展越均衡,但不利于客源市场的确定,影响旅游效益.经计算(见表2),从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游客的G值从2010年的48.80上升到2005年的51.27,之后略有波动,2010年G值又上升到51.66.结果表明,2001—2010年以来福建省入境游客在各地级市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入境游客在福建省省的空间分布越来越集中,且G值一直维持区间48~52之间波动.这表明福建省入境游客空间的集聚状况略有加强.

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赫芬达尔指数是哥伦比亚大学赫芬达尔提出的用以测算行业集中度的指标,用以计量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综合反映市场力量的分化程度和市场垄断程度[14].

表2 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游客的空间集聚性指数Tab.2 The spatial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inbound tourist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1—2010

式中,H为赫芬达尔指数,xj代表j市的入境旅游游客规模,x代表福建省入境游客的总规模,n表示福建省地级市的个数.H∈[ ]0,1,值接近1,说明少数市区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很大;接近0,表示各市区接待规模相差不大,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

经过计算(见表2),表明福建省入境游客的赫芬达尔指数整体较小,处在区间0.22~0.27之间.反映出排在前几位厦门、福州、泉州在争夺入境游客方面竞争激烈,而宁德、三明、龙岩等市的入境旅游接待规模非常小,对赫芬达尔指数的影响很小.

3.3 福建省入境游客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从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内陆的3个地级市两大单元入手,结合2001、2004、2007、2010年福建省入境游客统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借助ArcGs呈现出福建省各地级市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动态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见图3),沿海城市在入境客流上普遍大于内陆地市,尤以厦门、福州、泉州为代表,呈现出“多中心辐射式结构”,即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优势非常突出,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内陆扩散,趋于平衡,但实际上,地区差异并没有虽小,相反,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沿海城市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分异现象.沿海的莆田与漳州的入境游客与厦门、福州、泉州相比,差距巨大.厦门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多中心辐射式结构”逐渐转向“单中心单核辐射式结构”.

图1 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游客分布格局空间演变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its evolution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0

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可以发现旅游入境游客分布的空间格局与其具有相关性.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入境游客往往分布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入境游客分布少.可见,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入境游客时空格局分布及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吸引入境游客的到访.需要注意的是,旅游资源的美誉度、丰度以及城市的区位条件也是影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南平市地处内陆地区,对外经济联系不及沿海地市.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入境游客数量本该有限,但南平市凭借其旅游资源的禀赋,在2001-2008年一直是福建省第四大接待入境游客的目的地.

4 结论

根据2001—2010年福建省各地市入境游客数量,得到以下结论:

1)由于受到“非典”、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影响,入境游客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003年后,大部分城市的入境游客呈现上升趋势,仅有宁德、南平出现下降.时间尺度上,福建省各地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小幅增长.

2)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区域内部的入境游客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性.沿海地区,厦门的旅游竞争力得到不断强化,并把优势不断扩大.泉州的入境游客数量虽有增长,但入境游客到访率不断衰减,在沿海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有所削减.内陆地区,南平市的入境游客到访率稳居该区域的首位,但出现连年的下降,与沿海地市的优势在不断丧失.其他各地市的入境游客数量非常有限,旅游竞争力有待加强.

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的差异主要受该省各地级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但同时不可忽视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

[1]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20(6):487-493.

[2]Christine Lima,Michael McAleer.Monthly seasonal variations Asian tourism to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68-82.

[3]Teresa Garín-Muñoz.Madrid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analysis and modelization of inbound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4):289-302.

[4]Minfeng Denga,George Athanasopoulosb.Modelling Australia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bound travel:a spatialtempor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5):1075-1084.

[5]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6]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7]唐仲霞,马耀峰,马占杰.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1,4(4):73-77.

[8]史春云,张捷,尤海梅.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62):631-639.

[9]秦欣,石惠春,吕娜.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26):174-179.

[10]徐熙侠,颜醒华.福建省入境旅游规模时空差异及灰色模型预测分析[J].旅游研究,2012,4(1):49-54.

[11]马耀峰,李天顺,刘新平,等.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周玉翠,齐法文,冯灿飞,等.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1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4-55.

[14]邓晨晖,吴晋峰,辛亚平,等.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规模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9):1557-1558.

猜你喜欢

年际入境福建省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
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和年际气候变化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