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的构建与实施
2013-04-11廖征军
廖征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的构建与实施
廖征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职业技能的正确构建与有效实施对于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十分重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加涅智力技能观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论述。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技能;构建;实施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也相继落实。但不可否认,目前许多单位都还缺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线管理、操作运行技术人员,不难预见,今后我国对高素质技能型环保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将越来越多[1]。
为此,高职院校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是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2 技能的内涵
2.1 技能的内涵
传统观念把技能概括为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能以一定规则或实施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2]。因此,此处的技能并非单指实践动手能力,它包括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其中运动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符合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3]。如环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三废”治理操作技能,计算机类学生应掌握的文字录入与图形图像处理技能等,它们都是学生今后谋生所须的基本技能,也是市场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指通过大脑进行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方式,如计算、写作等[4]。
现代智力技能观则认为,智力技能是在掌握以命题表征的规则和有关概念的前提下,将该规则和概念在相似或完全不同于先前学习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5]。可见,现代智力技能观同时强调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较传统智力技能观更为科学、全面地揭示了技能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2.2 技能的分类
美国教育家加涅将智力技能进一步分为辨别(发现事物间的差异)、概念(发现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规则(反映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和高级规则(应用多个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前者的获得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前提[6]。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也认为,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应依次为鉴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7]。这种教学顺序遵循了人们对事物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知规律。由此可见,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3 技能的构建
将上述加涅智力技能观和技能的分类方法运用于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中,可由低到高具体分为环境监测与分析能力、环保设备设施操作运行能力、环境管理能力、环境工程设计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8]。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现实社会需求,这五个能力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环境监测与分析能力,其次是环保设备设施操作运行能力,再次是环境管理能力(如环境执法、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环境统计与规划等能力)。而环境工程设计和环境评价能力,通常只有少数优秀毕业生经更高层次学习及长期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后方可具备,因此属于发展能力。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对所开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理实教学并重,使学生通过自学、听课、作业、岗位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逐步获得上述五个能力,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3.1 注重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的职能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毕业生有别于普通工人,是“可工可干”的人才,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以便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利用相关理论去解决纷繁变化的实际问题,同时,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新工程设计、新技术推广、新难题解决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相关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论教学应是其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3.2 强化技能培训
高职教育承载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办学中应主动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客观要求,突出高职特色,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实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尽早解决“饭碗”问题而过分强调其中的运动技能,否则将会忽略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我完善与提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更为重要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师傅带徒弟无异。换言之,智力技能重于运动技能。
4 技能的实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9]。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性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客观需求,突出高职特色,确立职业定位准确的课程设置模式。否则易导致人才的结构性不合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上述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的构建情况,笔者认为,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可按以下方法去实现:
4.1 环境监测与分析能力
环境监测与分析能力一般分为生物检测能力、化学分析能力、物理分析能力和仪器分析能力[10]。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以下主要课程去培养这些能力:
4.1.1 环境工程微生物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类别、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生态规律,熟悉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并能从事与微生物相关行业的有关工作。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素质教育。
4.1.2 无机及分析化学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准确建立“量”的概念,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平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化学分析和物理分析奠定基础。教学中应同步开设实验课,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4.1.3 有机化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熟悉有关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式,懂得其鉴别、分离及纯制方法,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为有机物的分析检测提供理论支撑。教学中应同步开设实验课。
4.1.4 仪器分析技术
仪器分析以其快速、精准、高效等特点在分析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仪器分析技术及实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初步具备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5 环境监测技术
该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水、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及噪声污染等常规项目监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监测方案的制订、监测质量的保证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各种监测方法对大气、水、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及噪声等污染因素中常规项目进行监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教学中必须重视各类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分析监测能力的训练。
4.1.6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
本课程可作为该专业的限选课程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化验室现代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有助于化验室的现代化建设;掌握有关质量、标准与安全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将ISO 9000:2000、ISO 9001:2000等国际质量认证标准正确运用于产品检验及管理模式之中,以适应现代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的新形势,满足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对化验室与检测人员的新要求。
4.2 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操作运行能力
污染治理必须依靠环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污染治理的任务日趋繁重,环保设备设施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在急剧上升,因此,能对环保设备设施进行正确操作与维护管理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4.2.1 开设专业课程
通过开设《环境保护设备》专业课程,对常用环保设备设施的结构、原理、功用、运行与维护的学习,熟悉常用环保设备设施的操作运行和维护管理方法。
4.2.2 注重实训环节
通过对《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其它相关课程中有关环保设备设施内容的学习和《水污染控制技术实训》、《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训》、《环境监测技术实训》等实践教学中对环保设备设施的直接接触,使学生掌握环保设备设施操作运行与维护的方法。
4.2.3 加强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尤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生产一线可进一步强化对环保设备设施的操作运行和维护管理技能。
4.3 环境管理能力
环境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公益事业,需要全员参与,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求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执法、环保宣传、新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环境统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能力。可通过以下措施去实现:
4.3.1 开设环境管理相关课程
通过开设《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学》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上述环境管理方面的各种能力。
4.3.2 积极开展各类环保活动
通过知识讲座、学术交流、专题演讲、公益活动、有奖征文、主题宣传等环保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有助于其今后对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4.4 环境工程设计能力
污染的有效治理,必须依赖先进可靠的工程设计。作为一名工科毕业的优秀学生,在其长期工作实践和继续学习基础上,完全可能且可以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为此应开设以下课程:
4.4.1 环境工程基础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废水、废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他主要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主要设备、工艺特点等,为《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4.2 水污染控制技术
通过学习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合理组合与应用,让学生熟悉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行机理、有关构筑物及设备,掌握污水处理操作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污水处理相关工作的能力。
4.4.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大气污染的来源、形成过程及危害情况、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原理、防治措施、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具备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4.4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通过该课程,主要学习噪声监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吸声、隔声、消声、阻尼与隔振等噪声污染控制技术,使学生能对噪声污染进行监测分析和环境工程设计。
4.4.5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通过该课程教学,主要学习固体废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关技术、主要工艺和设备以及各种典型固体废物开发利用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运用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处理技术对生活垃圾、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中,上述课程都必须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符合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习性的养成。
4.5 环境影响评价能力
保护环境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减少污染,其科学方法是在开发活动或项目决策之前就全面评估人类活动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显著变化,并提出减免措施,防患于未然,这也是环境评价的目的[11]。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依据环境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探讨环境与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此,没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的一切活动都是盲目的。
为培养学生环境评价的能力,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法规和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评价方法和内容,能够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对开发活动或项目决策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合理的减免措施,从而保证建设项目从选址、布局到生产运行的正确性,确保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能,涉及环境管理、监测、工程设计等方方面面,所以《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技术》等都是其先修课程。
为使教学更好地贴近工作实际,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担任上述专业课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相关岗位的工作经历,最好是“双师型”教师。
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习性的形成过程中,除上述课程外,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和岗位实习。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专业意向,模拟实际工作情况,针对性地设计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制定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工业分析实验方案、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等。在岗位实习中,学生可通过对大型环保设施设备、大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自来水公司、环境监测站等相应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培养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为毕业后与实际岗位进行“无缝对接”打下基础。
此外,作为一名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还必须具有合作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写作、表达和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因此高等数学、外语、应用与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都是应该开设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根据我国国情及发展趋势,目前社会大量需求具备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环保仪器设备等各种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此,我们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顺序、理实教学的课时比例等方面采取科学措施,认真落实,以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分析能力、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操作运行能力、环境管理能力、环境工程设计能力、环境评价能力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满足社会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客观要求。
[1]姜象鲤.我国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环境科学丛刊,1984,(12).
[2]陈进友,别立洁.现代学习论理念下的技能学习[J].职业教育,2006,(10).
[3]李青春,时艳霞.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技能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2,(1).
[4]丁青.论高职高专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5]余利君,蔡铁权.杨振宁教育思想对基础物理教育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3).
[6]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7]皮连生.智育概论——一种新的智育理论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4).
[8][10]徐友辉,廖征军.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9]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J].职教论坛,2003,(2).
[11]周国强.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隆辉
G718.5
A
1672-2094(2013)02-0128-04
2013-02-25
廖征军(1966-),男,四川大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