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培养体系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3-04-11王鸣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

王鸣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培养体系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王鸣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些不足:过于标准化的培养目标、缺乏整体观的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分化过细的课程体系、尊崇线性思维式的课程设计、过于偏重规律性知识的培养内容,需设置弹性化及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制定具备整体观的培养方案,构建超越学科边界的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人的因素的课程,增加锻炼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创新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且指出它的战略地位和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备受关注,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功能和使命有了新的内容,但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系统内,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各种教育实践,形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

首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特点。任何教育活动都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可分离的,高等教育活动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扎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土壤,吸取社会各方面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发展。其目标来源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在信息化时代,需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需培养复合型知识人才。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独特的经历,不可重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人才培养体系中,各种要素包括人和物、教师和学生、学校与师生、学生个体与群体等,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实践活动,形成不同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由于在此过程中,人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不同时期、不同实践中,都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也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把握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重新审视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实践和创新。

2 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过于标准化的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罗列于首位的。它是整个培养方案的蓝图,所有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它同时也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依据,课程效果的好坏以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为准。然而,这种标准化目标式培养很容易限制师生的创造性,并且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成为标准的“合格品”,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毫无创新和个性可言。

标准化的目标也是过分追求效率的体现,这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一个偏差。[2]围绕培养目标的一系列考核,看似保证培养质量的途径,其实不然。特别是针对科学思维、科学素养的测度,常常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许。试图以“发表论文的档次和数量”来衡量学生科学素养或者思维能力,相当于用线性思维处理复杂世界的非线性问题,结果不言而喻。甚至试图以考核来保证质量,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考核本身代表约束,人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的思维状态肯定与精神放松情况下有所不同。此外,对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价,势必也会刺激培养者采取一些短视行为。这样,从培养者到被培养者,皆精神紧张,急功近利,看似效率很高,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2.2 缺乏整体观的培养方案制定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采用分析法来制定学生培养方案,遵循典型的分析程序:先分析社会所需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再将这些素质确定为培养的目标要素,接着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要素和内容,然后考虑如何设置一些课程来实施这些内容。[3]分析性思维是一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而得到符合逻辑的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它着眼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问题导向的思考方式。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并用之来指导培养方案的制定,很容易陷入局部片面的视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及长期的考虑。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培养是整个民族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既然面向未来,它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以社会现状来局限发展方向和培养内容,纯粹以市场导向来制定培养方案,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并不利于整个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事实上,人才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相对缓慢的过程,而市场却是多元、多变、不确定的,由于人才培养的时滞,纯粹以市场为导向可能导致始终跟不上市场步伐。

2.3 学科分化过细的课程体系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分法是将科学分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学部,并将这一分化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培养上。反映在院系设置上,文理独立招生,各自培养;反映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上,课程设置得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以数学为例,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数学分析、数值分析、数据分析、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运筹学、数学模型、最优化方法、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多达十七门课程的学习。长期在同个学部中接受同类思维方式的训练,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提升深入解决专业内某个问题的能力,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思维则容易陷入狭隘境地,这种状况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解决混沌世界里的问题,或者解答人文领域某个基本的问题,依靠这种学科分化下的专业思维就未必能解开疑惑。相反,跳出所学专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西古今融会贯通,才可能求得知识真谛。

2.4 尊崇线性思维式的课程设计

线性思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它使人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能条理化、清晰化,对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如果过度迷信这种思维模式,并且用它来指导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则需谨慎。比如当社会反映学生道德下滑,则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一厢情愿地认为该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则过于乐观。

思维定势地认为课程实践具有一定的程序化,每项工作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种工作之间遵循明显的逻辑性,比如先制定培养目标、设计好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教授课程,最后对课程实施考核评价。这种程序化的实施模式,往往忽略施教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以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为例,“因事设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原则,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却是值得商榷的。每个教师都有其擅长的知识领域,本可以由教师直接设计具备特色的课程,现在却盛行由设计出的课程来寻找匹配的教师,难怪在一些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实际教学效果一般,教师难以讲得“出彩”,学生难以求得“真知”。“因课程设教师”从表述上就显示了“人”的被动,更何况在具体的实践中?

2.5 过于偏重规律性知识的培养内容

普遍规律的思维习惯,使高等教育偏重教授学生规律性知识。唯物观表明,在复杂的现象背后有普遍的规律性。为了更具“效率”地将这些规律传授给学生,教材上充斥着公理、定理、原理、原则等等,以及紧接着的方法、步骤等,而忽视了探究过程思维本身的智慧,且往往忽视了个人经验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倾向于人为地把完整的内容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忽视对整体知识的深入把握。[4]诚然,探究事物的规律确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有时了解“错误”本身的产生过程以及“为什么行不通”可能更为重要,而这恰恰是创新的源泉。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告诉学生怎么科学地去想,而不是告诉他们想的结果,即直接的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偏重规律性知识的传授,自然伴随单一的效果考察方式。当前高校通常用理论课和实践课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具体的,理论课成绩通常是各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实践课成绩则常用实验课、实操课成绩来计算。更有甚者,学校教务处还规定学生笔试考核的题型,不能少于五种,所以“填空、选择(分单选和多选)、改错、计算、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就成为学生熟悉的备考模板,也往往都有“标准答案”。对课程的分解,对知识点的分点考核,再次强化了从知识到知识点的零散化。

3 改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若干思考

3.1 弹性化及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目标与过程是相互依存的。需摆脱培养方案一切围绕目标、目标决定过程的模式。目标应该内在于培养实践,是教师和学生或所认同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情况,弹性调整培养目标,使之更适合自身的发展。在弹性化目标下,学生个体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某些维度具有个性化的目标。同时,目标类型应该是多样的,既有预定的行为目标,又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展开性目标。[5]弹性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是人本教育的结果,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3.2 具备整体观的培养方案制定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系统,需用非线性思维来处理和看待其中的方方面面,不能迷信某种体制机制、某种方法步骤、某类课程体系、某种施教实践就能解决问题。以课程与素质的关系为例,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作用的结果。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不仅仅依靠教师教材,还有学生群体的学习氛围、学习实践活动,比如交流讨论等,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其在思维和实践方面的锻炼和成长。[6]而这些,反过来又能促进培养体系的改进,教学相长。因此,需改变分析法制定培养方案的思路,具备符合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人才。所以方案需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前瞻性,不可全盘以市场为导向,切忌急功近利。

3.3 超越学科边界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要打破学科分化的局面,使高等教育建立在超学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思维体系。当然,超学科不是刻意寻求学科之间的普遍原则、共同方法,而是允许不同的科学领域的区别及划分,使他们相对分离,但又互相融通,使不同科学连接为环路。例如,使人类社会领域扎根于物理化学领域,使物理化学领域扎根于生物领域,使生物领域扎根于文化、社会、历史和人类领域。这样,学科之间就形成不可割断的链条,可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探索知识的本源,互相融通,互相交叉,实现学科之间的沟通,促进全人类知识的发展。所以,在构建跨学科或超学科课程的时候,需研究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多元关联、深层交叉的课程,而不是表面上的拼凑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院教师的课程糅合在一起,而最好能找到专门从事交叉研究的教师授课,或者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长期从事研究的教师来讲授一些科普课程,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通,才能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共同繁荣。

3.4 注重人的因素的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本身也是实践过程,而且由于人这一因素,这过程中体现出的创造性还更加突出。教师的水平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具备特殊知识的教师,不妨因人设岗,为其开辟一片施教讲学天地。这些老师常受学生欢迎,他们的讲课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具人文关怀。哪怕是自然科学领域,仍有不少通晓人文、关心人性的老师。由这些教师开设自己的课程,由学生自由选课,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应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前高校多设公选课,学生在公选环节可自由选择,不同课程受欢迎度不同,选课人数也会有差异,是课程的质量的一个信号,也体现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但毕竟课程是先于学生意愿设计出来的,建议可增设学生提议课程的开放环境,从而优化整个课程体系。

3.5 锻炼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思维培养是重要的部分,甚至深究培养的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更属于终极目标之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测度一个人的知识存量,更要深究一个人是如何与知识“打交道”的,而这恰恰是思维所指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当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配合才能体现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关注高等教育的素质培养,需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教育哲学家杜威就认为“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维中的应用。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一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一一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效地去应付未来。”[7]规律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培养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1]柴虹,李慧勤.基于“十二五”规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J].求实,2012,(11).

[2]黄水林.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11).

[3]蒋珍菊,赵修文.基于整体知识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4]徐瑞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危机:基于中美教育比较[J].学海,2012,(11).

[5]黄大乾,曹广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6]张学洪.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7][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InnovationofHigherEducation Training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ofTraining System

W A N G M ing
(School of E conomic and M anagement,South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G uangzhou,G uangdong510006)

Talents t raining is oneof themost impor tant tasks of the col lege.Thereare som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 rent talents t raining system:too standardized t raining objectives,lack of hol istic view in the design of t raining programs,too meticulous discipl ine dif ferentiation in curriculum system,l inear thinking style design of cur riculums and over ly dependence on the regularity knowledge in the t raining content.Some improvements should be made,including set ting elastic and various t raining objectives,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with the overal l concept,bui lding curriculumsystembeyond discipl inary boundaries,designing courses that focus on human factors and increasing contents that focuson improvingstudents’thinkingabi lity.

Higher E ducation;Talents Training;Training System;Innovation

G640

A

1672-2094(2013)02-0071-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3-01-25

王 鸣(1981-),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