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境界与修炼
2013-04-11樊建科
樊建科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 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山脚下准备建一座教堂,有3 个石匠在干活儿。 一天,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 ” 第三个石匠用带着想象的目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10 年之后,第一个石匠手艺毫无长进,被老板炒了鱿鱼;第二个石匠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但只是普普通通的泥水匠;第三个石匠却成了著名的建筑师[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境界不同,理想不同,成就不同。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求真、完善、审美的工作,编辑的境界不一样, 其稿件审鉴和编辑加工能力就会不一样,因此,同样是经过编辑处理发表出来的精神产品——学术论文的编辑质量也会相差甚远。
1 编辑境界及能力述略
1.1 编辑境界的真髓——真善美
高校学报编辑所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工作。 关于精神产品的评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尽善尽美”评价标准[2]。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则从生活现象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对同一事物三种不同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并特别提出求真、求美的境界追求[3]。 学报是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4],主要任务是发表学术论文,其工作首先是一种求真的工作,需要科学的态度。 同时,学术论文需要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而应用性与“善”紧密相连,论文本身也需要完善,这又需要求善的态度。 当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学术论文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作者的作品——学术论文就是通过作者的审美活动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 当然,论文的审美创造离不开求真这个根本,论文写作中的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而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5]。而编辑的工作就是要在作者已有的求真、求美进行写作的基础上,通过探明文稿思路,探寻与本刊研究方向一致、符合本刊发表要求的学术文稿[6]。通过编辑的审美加工,升华作品的美学价值,使其内容更深刻,形式更优美。
1.2 境界与编辑业务能力
境界,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7]。我们所说的境界,是指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先生从“觉解”入手来探求人的精神境界。 “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8]冯先生根据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其分为最低程度的觉解、一般程度的觉解、深程度的觉解(胜解)和最深程度的觉解(殊胜解),据此,相应地把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之间有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自然境界是一种觉解程度很低的境界,人处于此境界中,他本人对于其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因而自己所做的事对自己也就没有清楚的意义。 “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有的,但却是人必先有的。 ”[9]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逐渐提高,人就会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无求的境界中走出来,去追求功名利禄。冯友兰先生把追求功名利禄的境界称之为“功利境界”。 这里的“利”是对于自己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名”是对于自己的精神利益的满足。 冯先生认为功利境界不足以成就一个人的理想人格, 而且社会上的人多数处于这个境界。 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达到“胜解”的高度,冯先生称之为道德境界。处于此境界中的人有较完善的人格,其行为受道德制约,是以“贡献”为目的,其动机是为公。当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有完全的了解,不仅了解宇宙的存在、社会的存在,而且了解人是社会的一员、宇宙的一分子时,冯先生认为这个人的觉解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 处于天地境界中的人的行为就不再是出于“行义”,而在于“事天”。这里的“天”是指哲学意义上的宇宙,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大全”。冯先生认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要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还要在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 具有更广大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气节。只有达到天地境界,才能成就一个人的理想人格。
人处在某一种境界,其行为能力、行为效果必然受到这一境界的制约,一般不会超越这一境界。毫无疑问,在这里,对于学报编辑来说,觉解就是对稿件的鉴审编辑水平, 与觉解匹配的境界必然制约着编辑的鉴审编辑能力和效果。 当一个编辑的觉解程度很低、处于自然境界时,受制于编辑所拥有这种相应的鉴审编辑能力,他必然不能对稿件进行认真、深入的探析,所以难以胜任对稿件的审美把握。当编辑处于功利境界时, 虽然他可能拥有相应的鉴审编辑行为能力,但是“为名、为利”特点决定了他干不好编辑工作,因为编辑工作是一份相当繁琐的苦差事,又是“为人做嫁衣”,无名无利。 只有达到道德境界时,一个编辑才会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 而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自己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 此刻,编辑的境界也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他会出于对道德的维护,为了“义”而会努力工作。当然,当一个编辑的境界达到天地境界时, 他就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而做某事, 而将达到行为自觉的高度, 做事不再是“应该”, 而是自然而然, 会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项事业,应自觉地去做好,再加上科学的鉴审编辑能力,此刻的他(她)将会自觉自愿地将编辑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2 编辑境界的修炼
邹韬奋说:“无论何种事业,能干的还要愿干,否则难有责任心;愿干的还要能干,否则难有效率。”[10]一个编辑同样应该具备“愿”和“能”两个层面的崇高境界,即崇高的精神层面和能力层面。根据冯友兰先生境界说的原理, 编辑境界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级的自然境界向高级的天地境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艰难的、不断修炼的过程。
2.1 精神层面的修炼
2.1.1 要有正确的政治境界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的一个窗口, 是展示一所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载体, 也是显示相关行业最新科研动态的平台。学报作为学术理论刊物,虽然有别于其他政治性刊物,但仍然是一种宣传工具,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学报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起着引导舆论的作用。 所以,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学报编辑应该有正确的政治倾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效益的原则。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决杜绝有政治性错误的内容出现; 在思想上始终要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久而久之,使这种服务意识和行为变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达到天地境界中的常态意识和行为。 要达到正确的政治境界,首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规定。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1.2 追求“真”境界
高校学报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真”是学报的生命,“求真”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原则。作为编辑,在审美编辑活动中始终坚持诚实、 公正、 公平的态度, 力求达到天地境界中的“真”境界。 (1)要甄别来稿的真假,检测稿件的重复率, 对于重复率超过30%的稿件一定要按规定处理。 (2)对于稿件中的错误要坚决改正,哪怕是一点点的小错误,即便是一个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不一致的字间距等,也要坚决改正。(3)做事公正。不论是熟人的稿件还是陌生人的稿件, 也不论是领导人的稿件还是一般人的稿件,都要一视同仁。即使是熟人的稿件,质量不高,也决不发表;即使是陌生人的稿件,质量高,也要坚持发表。对于修改后可用的稿件,要帮助作者认真修改, 直至修改到符合发表要求为止。 这就要求编辑不能停留在功利境界的状态,受权、钱、利的影响,而应该至少达到道德境界的高度,方能达到“真”境界。
2.1.3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编辑行业常打这样一个比方, 一颗子弹只可以打死一个人, 而一本质量不高或错误的学报或其他刊物,就会危害一批人甚至几代人。 不言而喻,编辑的责任心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编辑必须认真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把关责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然而,编辑工作是一项繁杂、细腻、严肃、辛苦的“活儿”,想要做好、做到尽职尽责,编辑的境界必须达到道德境界以上的高度。 从办刊宗旨的确定到栏目的设置,从稿件的选择,从组稿、审稿到加工整理、校对,乃至封面设计、装帧印刷等一系列程序和过程,编辑都应该了然于胸,对每个环节、细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要精益求精。 身为编辑就要无怨无悔,不辱使命;身为编辑就要安于清贫、心底无私、甘为人梯,一心一意地为他人服务。编辑这种强烈责任心的修炼,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积土成山的过程。
2.1.4 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
高校学报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作者和读者离不开编辑, 而编辑也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离开了作者,编辑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读者,编辑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所以,在每期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编辑的心中都应该有作者和读者,以人为本,为作者和读者搞好服务。 为作者服务大多是围绕作品的构思、修改、发表进行的。如,修改作品时,要尊重作者的观点,内容需要做大的变动时,要征求作者意见;根据完善稿件的需要,向作者提供参考资料,对稿件提出参考意见,为作者拾遗补缺等。其实,为作者做好服务,也是为学报发现作者、涵养稿源、建立基本作者队伍的重要工作。学报在读者工作方面虽然不像文学、 艺术类作品那样需要与读者的建立广泛的联系,但是,也绝离不开读者的关注,无人问津的学报,其存在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即使被停刊,也在情理之中。 那些专业性强、质量较高的学报,一般就有自己较为稳定的读者群。编辑应该经常做调研工作,了解读者的一些情况,如读者的需求、读者的心理等,为读者提供真正需求的作品。
2.2 能力层面的修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1]学报编辑要耐得住寂寞, 能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 同时注重能力修养、锻炼,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2.1 具备基本的编、撰、研能力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已经进行了反复推敲,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文字使用方式、输入习惯等原因, 难免百密一疏, 来稿中还会常常出现用字、用词、用语、造句、标点、语法、修辞、计量单位等方面的错误。 所以,编辑工作专业性极强,需要编辑人员熟知编辑乃至出版业务, 牢固掌握学术期刊的国家、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编排设计、文字加工、核样发稿、信息量、差错率等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有关的编辑技能等,做到不遗纰漏,不留遗憾。
(1)要具有一定的编撰能力。 首先,编辑要对来稿进行评判与取舍,不论取与舍,都必须写出中肯、恰切的审稿意见, 使被退稿作者阅读审稿意见后不至于产生误解,心中不快;使改后可以采用的稿件的作者阅读修改意见时, 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修改。其次,编辑对于有一定学术价值但需要进行加工的稿件,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审读,或在不伤文章主题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增删, 或对文章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或对文章的字、词、句、语法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的错误进行正确的修改。还有,写作能力强的编辑,编辑加工整理能独具慧眼、妙笔生花, 哪怕只是一字一词的改动, 也能改得恰到好处,这样往往能很快取得作者的信任,否则,就会受到作者的轻视。学报有一定的辅文,还有些学报会利用一些页面空白, 刊载一些与出版单位乃至学报自身有关的信息,也有一些学报登载一些广告等,这些都需要编者具有较强的撰写能力。 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需要作者勤于笔耕。
(2)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编辑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日常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终日忙碌于稿件的审读、加工、发排、校对等,而应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学术研究。 不仅要对编辑学有研究,还要对自己坚持研究。而由于编辑工作的跨学科性,学报编辑还应广泛涉猎,成为“杂家”。 尤为重要的是,要对来稿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进行鉴审、评判、取舍。学报编辑若平时不搞学术研究,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怎能对各种各样的学术稿件进行准确度评判与选择呢?
2.2.2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编辑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来稿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和各类学科、专业,编辑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这就要求作者应该博览群书,对古代的经、史、子、集,现代的文学、哲学和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都要读一些, 对不断涌现的科技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 更新自己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编辑对稿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也是向作者学习的过程,应通过审稿,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等。笔者有一条学习经验,那就是不断地、广泛地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学习,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向老专家学习, 向年轻的理工科编辑学习, 并勤读《咬文嚼字》、勤查《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学报出版的转型,更是编辑自身的转型[12]。编辑要想尽快适应接踵而来的各种新挑战, 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培养新能力。
2.2.3 具有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3]。对一种学报来说,创新同样是其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源泉。 刘少奇同志指出:“编辑工作是以创新为主、技术性为辅的高级创新活动。 ”[14]编辑的创新意识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 是编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15]。 对于作者来稿, 编辑加工工作其实就是对一个作品内容的完善和提升过程,犹如琢璞成玉、琢玉成器一样。编辑与作者的思维一致时, 编辑工作是作者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这能体现编辑的创新能力;编辑与作者的思维不一致时,编辑经过与作者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让作者认同,使作者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完美,这更能体现编辑的创新能力。
2.2.4 具有积累人脉能力
要保证学报按时、保质保量地出版,必须要有足够的稿源,而要保证稿件的充足,就必须有广泛的人脉和众多的作者资源,所以,积累人脉、涵养稿源是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否则, 稿源就会枯竭。要获得广泛的人脉和众多的作者资源,编辑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随着出版行业的转制,将来学报的发行也许成了不得不考虑的事情,那么,编辑与读者的沟通也成为必然要求, 因为出版与发行都需要丰富的人脉。 编辑应经常与作者、读者联系,保持密切的关系。如,了解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还可邀请作者座谈, 甚至不定期地赠送与作者相关的某些刊物和纪念品等。对于读者,编辑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报介绍给相关的读者, 帮助读者了解学报的内容和价值,对读者的批评意见要热情欢迎、认真处理;对于一些看似“分外”的但与学报有关的读者请求(如读者想委托你办点私事),如有可能,也应热心地帮助解决。
3 结语
高校学报是综合性的学术刊物。 一份学报要获得社会的好评、获得读者较高的满意度,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是真、善、美的。而在学报的编辑工作中,编辑是主体,起着主导作用。 学报质量的好坏、价值的大小,除了稿件自身的因素外,还直接受到编辑的影响,编辑的鉴审意识、编辑加工能力在编辑工作中至关重要, 它影响着学报对编辑对象所具内在价值的评判, 是编辑境界在其编辑专业技术工作中的综合体现。 一个优秀的编辑, 一方面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学习、锻炼,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以增加对事物的觉解,即提高自己的境界,尽量达到天地境界,把编辑专业能力提升到与之相应的水平, 从而优选和编辑加工出更多有价值的论文,不断提升学报价值和品位。
[1] 佚名.三个石匠的故事[DB/OL].[2013-09-23]. http:/ /blog.sina.com.cn/s/blog_633edca90100 ynhb.html.
[2] 论语·八佾[C]/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68.
[3]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DB/OL].[2013-09-23]. http://zhidao.baidu.com/ question/69071146.html.
[4] 合作编辑者. 百度百科: 学报 [DB/OL].[2013-09-23].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8HY48nF2Fnu-TwZEA zhHks7e-XCeVI62FMpjJt-NvkfIJTo8un_smAIIsERv8ilL.
[5] 百度百科.[DB/OL]. [2013-05-06]. http:/ /baike.baidu.com/link? url =inPewzG5ljO_etpJQn7jiyFwt5lpNsyCuFQt OwleNDh2hsWP 66OBTbzIaPajmxZo.
[6] 张华军.谈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美追求[J].武警学院学报,2005(5):85-8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第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92.
[8] 冯友兰.新原人[A].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24.
[9] 皮兰娇.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解析[J]. 柳州师专学报,2006(1):117-119.
[10] 李亚卓. 编辑审稿能力与刊物学术质量的思考[DB/OL]. [2013 -09 -23]. http:/ /media.people.com.cn/n/2012/0719/c346289-18552005.html.
[11]论语·卫灵公[C]/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63.
[12]王涛.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责任与担当[N].中国图书商报,2012-12-21(S02).
[13] 焦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DB/OL].[2013-09-23].www.china.com.cn/Chinese./2000/Aug/2707.htm.
[14]张静如,吴汉全.刘少奇与创新精神[J].北京党史,2000(6):10-14.
[15]王佳玲.学报编辑与学报质量[J].编辑学研究,2007(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