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和谐理念的探讨

2013-04-11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班 秀 萍

(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和谐理念的探讨

班 秀 萍

(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和谐校园即以人为本,突出大学精神之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交融,科学合理地设置有关“精神营养”的教程,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潜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根本转换,即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人文教育;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科学发展观”要义的理解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圭臬。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大学来讲,就是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是全新的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予以高度概括。其要义大致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城乡、区域、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

“以人为本”是以实现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社会主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主体。

“全面、协调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进步;“可持续发展”指促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既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生活富裕,又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民族长存、永续发展。

“统筹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世界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指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论断一提出,人们就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发展的行为主体只有“人”才能担当,这种以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必然极大地超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科学发展观”的生成和提出有了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是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展开的。第一是从理性思维的高度阐述了人类如何把握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危机等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第二是从“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的思想入手,通过舆论导向、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唤醒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发挥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激励、鞭策与规范作用,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完成“可持续发展”[1]的宏大命题。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核心与焦点问题。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显而易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核威胁等一系列危及到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在这些现实问题面前,一些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批判传统的发展观,把人类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战略、构建怎样的发展模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一种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并选择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3个基本点,提高了科学发展的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2],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院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大学来讲,就是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创造美好的未来之境,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趋向性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不懈追求。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正确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是治国的理想,又是治国的方略,同时也是治国的终极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热爱自然的、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胡总书记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概括十分精当。这个论断,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充分地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办学的宗旨。高等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靠的就是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人文精神

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背景下,大学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大学”的问题[4]。

中国“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出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进入“十五”教育科学研究时期,教育领域的“文化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首先是教育领域中的“文化研究”涉猎层次更高了。一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继续探讨“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二是在事关国家命运的课题下展开教育领域中的文化研究。其次是涉及“文化研究”的立项课题不仅数量在扩大,而且研究范围有所拓展。对“校园文化”的研究继续深入,形成了对教育研究的全方位文化视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文化建设与研究”、“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研究”的命题鲜明地出现在2003年的立项课题中,而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胡显章负责的2003年度国家重点课题“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已经日渐成为新世纪教育科学的“显学”,“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暨课题指南已经明确列出“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项目。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广义上的大学文化的思考研究居多,主要是从器物层面的大学文化即环境文化,制度层面的大学文化即行为规则、机构、人际互动与特定生活方式的养成,精神层面的大学文化即大学精神等3个层面立意选题。本文的着眼点在于狭义的大学文化探讨。狭义的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的精神,而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构建和谐校园要注重大学精神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高校长期以来重专业、重学科,但缺乏人文关怀与人文目标,人文视野萎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展开“如何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优质的思想资源”这一命题的思考,呼唤一种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学会做人,能够做事,达到“精神成人”。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在大学阶段形成,大学精神的功能主要是使学生养成一种核心的价值信念与价值观。一个人具体的愿望、兴趣、爱好会事过境迁,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如何做人、怎么做事、如何与人交往、怎么看待社会,这就是狭义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精神,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善与美。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培养大学人文精神应立足于3个方面:一是人格的独立和平等;二是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三是理性批判精神。这3点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当今大学精神面临着4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商业化;第二是浮躁化;第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第四是人文教育缺失。理、工、农、医类等专业重专业培养和职业培训,缺乏人文关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导致人文视野萎缩;知识教育淹没人文教育,致使人文生态枯萎;学生工作偏执于政治导向与心理调节,缺乏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鉴于此,赋予现代意义的大学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探索研究如何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科学合理地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科学与人文交融,以期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思想营养,使其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潜质,学会做人,能够做事,达到“精神成人”[5]1-29。二是大学教学体系的大力整顿,调整压缩必修科目,增加选修课比例,推进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由选择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其智能结构。三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自由成长,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唤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精神与创新潜质,形成和谐人格。四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根本转换,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5]1-29,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和谐地发展。

人类已进入一个“文化大智业”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作为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发挥大学精神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1] 杨经录.“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原因探寻[J].前沿,2004,(11):22-27.

[2] 田建国.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3-15.

[3] 胡锦涛.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N].2005-9-7(9).

[4] 赵祖地.多学科研究:和谐大学建设方略——《评体验和谐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7,(9):107-109.

[5]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白晨)

ResearchonConceptofHarmonyofUniversityCampusCultureBuilding

BAN Xiu-p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r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The core of harmonious campus is people first and highlighting the humanism in university spirits.In the universities,science and humanity blends,courses on spiritual nutrition are set reasonably and scientifically,humanistic education return completely,humanistic care and moral emotion are revealed,students’ independence awareness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are aroused,and their character and individuality are respected.Colleg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re transformed fundamentally,that is, tal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rtistic appreciation needed by the whole personality.On such campus,the healthy individuality of every student can be developed harmoniously.

people first;harmonious campus;humanistic education;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

G 64

A

2095-462X(2013)01-0111-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4.C.20130111.1023.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10:23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91309)

班秀萍(1962-),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技术中心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