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探析
——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013-04-11王秀娟孟亚明回娅冬
王秀娟,孟亚明,回娅冬
(1.石家庄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探析
——兼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王秀娟1,孟亚明1,回娅冬2
(1.石家庄经济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但是在理解与传播这一重大思想发现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使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就是将基本问题过分地夸张了。科学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地处理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对于运用辩证思维的锐利武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非基本问题;逻辑关系
哲学从哪里开始,这和一部文学作品怎样开头的意义是不同的。一部小说无论从哪里写起,最终都会表现出主人公的命运与品质。但是哲学的开篇立论就是思想的直接运动,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迂回曲折,欲扬故抑。哲学的这种叙述特征,完全由它的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应该而且只能从“基本问题”开始,这是规则也是常识。但现在的问题是,长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把这种逻辑结构变成了思想本身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偏执性理解,其消极效果不可低估。
一、哲学基本问题溯源
宇宙中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所谓客观,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在人之外。这种客观实在也叫作物质,它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本质,是一切运动和现象的实际载体。正因为它演化出了人类,有了精神现象,这才产生了哲学问题。精神现象或者思维现象不同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现象的地方在于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回顾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人类思维运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表明它与客观的物质运动有着相当的距离。这种不可估量的差距让人类产生了不可限量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让上帝支配一切,甚至可以让世界重新产生。当然,这种思想的成熟性和想像的丰富性是有一个成长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跨越性环节都会有一系列哲学的解释,久而久之,这些解释也会产生矛盾,因为它们都是离物质现象越来越远的思维形式。为了还原世界真相,也是为了对自身的发展有所助益,人类便不断返回到有关存在的问题,就是说,所有的哲学都要研究存在论,哲学史上也叫本体论。虽然恩格斯指出:“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人类的视野范围之内,存在还是一般地被理解为客观存在。这样,一切哲学派别就建立了一个讨论的共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先接触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而唯心主义则相反。对于这个第一和第二,往往就拿眼前的实物来打比方:这只茶杯,是先有这个实体,还是先有这个实体的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不同。如果按照这种时间顺序来解释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则不能说明,在这个茶杯制作之前所画出的图纸是不是思维第一。
实际上,唯心主义所谓思维第一,它只是逻辑在先的意思。各种具体物态都是变动不居的,只有抽象出来的概念是稳定牢固的。只是当这种观点把思维的作用强调到超出了它应有的范围和层次时,就十分有害了。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解释第一第二的问题,就等于给唯心主义扣上一顶不切实际的帽子,然后建立了两大哲学阵营,这就难怪有人称唯物主义为独断论了。
在哲学史上,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与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宣传中,更多地、而且在非常强调的意义上使用了前者,以至于它统摄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这样的状态既不符合哲学发展的规律,更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虽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但是从《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在《存在论》部分也是从“纯有”开始,这样的逻辑结构,应该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参照。
二、哲学基本问题所占地位及其体现
按照现有传统理论,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是基本问题,或者宁可说它的第一个方面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它一直贯穿着整个体系中的所有问题。例如:辩证法,要讲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区分问题;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必须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真理观上,要弄清内容的客观性;在历史观上,要懂得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此外,宗教的社会根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问题,都是正确处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恩格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1]220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源于“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就是因为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还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精神现象。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人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不会认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或人死之后灵魂继续生活。当然,由于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不同特点,又加上有限人生对无限时空的“无奈”和“以有限求无限”的心量,把精神的东西看作永恒对象,这样的思想也决不是少数。说这是唯心主义肯定没错,或者把一些不系统的、夹杂着各式各样地方色彩和怪诞仪式的事物也提高到哲学层次,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在哲学领域,在知识界,这一传习则可以引导人们走入误区。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只在本体论上是有意义的,超出这个源头性的问题,它们“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这本来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合理限定,但长期以来却被“理性地”、“选择性地”筛选掉了。
现在的教科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这后一种命题只有靠思辨才能出现,而且有逻辑矛盾,因为运动的定义就指向了“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没有可比的对象,怎么知道是变化呢?就连前一命题也已经不会出现了,生活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当讲到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时,就要批判牛顿的形而上学时空观,而这里所主张的时空绝对性就是指它的客观性,它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客观实在,它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客观实在的。而实际上,与牛顿时空观相对的或者不如说具有升级作用的只有相对论。可以说相对性也是客观的。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就是支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天才论。现实社会竞争的事实不会产生真正的天才论。
在真理观上也有值得讨论的问题。批判“有用就是真理”,其依据就是它直接违反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表现。然后就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有超阶级性、超群众性、超权威性,这是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这些关系本身当然毫无疑问,但是在这里更应该突出两点:一是真理的辩证性,即真理的发展;二是真理的价值性,即真理的人性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这要看时空的具体角度,是平面还是曲面或者马鞍面。况且,任何一门科学中的定理和规律,人们都把它们称为真理,这就容易使真理庸俗化。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可以叫作真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观念上的革命;但是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就没必要称为真理,因为它只是发现了一种空间的数量关系。万有引力可称为真理,水往低处流就够不上真理。如果把真理的范围定得太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括在内,真理自身的价值就会降低。《国际歌》歌词中写道: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里的真理不会是关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会是关于电流电压正负电子等的正确认识,它只能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大道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对立,与其说是认识论上的对立,不如说是价值观上的对立。
从另一个角度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去接受检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立的两极相互转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等,这些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制约性,但是把这一切关系都归结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无疑是在框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的中心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实际上,这种忌惮有所多余。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做保证,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三、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大家都承认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是他在哲学上的独创。但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还是有不少人指责马克思是见物不见人,这与指责唯物史观为经济决定论的做法,其性质是一样的。认真思考,这种曲解仍有来自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是错误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与其它问题关系的结果。
在唯物史观领域,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并且指出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上的反映。对于社会存在,又必须全面地定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涵,一直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些都是在“客观地”描述人类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对社会实践主体的详细分析”,自然有着“见物不见人”的表象。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这样一套历史观体系。他在《资本论》序言当中指出:“在浅薄的人看来,这种形态的分析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细的事情。它所考究的,诚然是一些琐细的事情,不过和显微镜下的解剖,是做的一样的琐细的事情。”[2]10当然,只要是悉心阅读《资本论》的人,不会也不可能是浅薄的人,他必然看到从商品开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都附着在活生生的人的行动上。可以说,如果读这部作品有着“见物不见人”的感觉,那就是连一点皮毛也没有读进去。只有为了“体现”哲学基本问题,才把唯物史观建构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如果拿《资本论》与《国富论》做一点比较,亚当·斯密的叙述完全采取了纪实和举证适当加评论的模式,在这个广大的舞台上,有着数不清的各色人等,然而他们就如同《物种起源》中各类动植物的出场,是直接被请到台上去的。马克思不是这种模式,他写的人物都是用抽象力过滤了的经济人,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展开的前提是假设的经济人,那么在马克思这里则是实体经济人的出现。因此,读《资本论》必须要首先理解清马克思在序言中声明的研究方法和心路历程,否则是不得要领的。
造成唯物史观见物不见人这一假象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长期以来被强行分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块钢铁”之间的莫大差异。前者可以看作是对古典哲学的批判性改造,而后者可以说是对传统哲学与经济学的综合性超越,也是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验证和运用。在前一块钢铁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路跟随他们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批判来实现的。讲黑格尔又不能离开康德甚至更多人物,讲费尔巴哈也不免联系到18世纪法国哲学的主要人物等。在马克思的笔下,人们几乎看到了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对抗的场景。在这里,决不是见物不见人,倒是见人不见物了。批判性改造的工作只能如此,同时它又比综合性超越容易很多。在这场思维的战争中,基本不受社会生活的限制,因为对手没有真正降落到“市民社会”中来。
在后一块钢铁当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的理论对手。所有误区都来自前面批判过的思维方法——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所有的证明只能运用现实的生活案例,为了说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现状,马克思用了近19万字的篇幅,这决不是生产力的内涵和要素在一般意义上就能反映出来的。马克思是把古典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灵魂牵到这里来,从反面让他们在事实中得到洗礼。
即便是从康德那里开始一直读到费尔巴哈,总有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在那些地方,道德伦理善恶美丑之类的讨论,可谓是见人再见人了。然而,这种人就是“在没有围绕自己旋转以前总是围绕人旋转”中的那个人,他不是具体的真实的人。
如果仅仅说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唯心史观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一说法是比较保守的,也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这里应该强调的,不是对立,而是超越。所以像“唯物唯心是基本派别,两大阵营,是党派之争”,这样的传统认识已经不合时宜了,其原因仍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没有真正把握住。只要抓住了实质,就可以坚定地说:人类解放学是对唯物史观的超越,所以,后者只是向前者发展的一个过渡。
科学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地处理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对于运用其中辩证思维的锐利武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 张懋泽.黑格尔《小逻辑》一书摘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4] 教育部社政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达尔文.物种起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桂萍)
AnalysisofFundamentalandNon-FundamentalProblemsofPhilosophy——ConcurrentlyabouttheIntegrityofMarxism
WANG Xiu-juan1,MENG Ya-ming1,HUI Ya-dong2
(1.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2.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s the lea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inking level,Marxism indicates explicitly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objective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Marxism is the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materialistic new world outlook and the control point of mastering dialectical methods.The paper finds,however,tha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publicizing this great though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questions and non-basic ones of philosophy loses its original valu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and that to some extent,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re much too exaggerated.Therefore, it is inspiring for us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mastering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scientifically,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questions and non-basic ones of philosophy correctly.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non-basic problems of philosophy;logical relationship
B 01
A
2095-462X(2013)01-0072-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4.C.20130109.1024.00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09 10:24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 J 24)
王秀娟(1954-),女,河北武强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孟亚明(1969-),男,山西垣曲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哲学硕士,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