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与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研究

2013-04-11罗青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外交

罗青琴

(武夷学院体育 教学部,福建 南平 354300)

武术文化与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研究

罗青琴

(武夷学院体育 教学部,福建 南平 354300)

中国外交思想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外交思想与武术文化理念同根同源,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结晶,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礼让”等优秀价值观。

武术文化;外交思想;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时至今日,这五项原则仍是中国的外交思想的精髓,同时,这五项原则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和拥护。纵观这五项原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浓缩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理念与之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国外交思想剖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理念一贯坚持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这种外交理念的提出至今已历经五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和岁月洗礼,仍是当前国际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这种思想之所以生命力如此强盛是源于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它根植于中国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总结归纳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彰显以下特点:首先,重视伦理道德,倡导“仁”、“义”,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把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其次,坚持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和谐相处;最后倡导“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显示了创造和谐社会的博大胸怀和包容品格。[1]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的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意识、思想及行为规范之中,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也受到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沐浴”,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结晶。正如美国学者约翰.P.洛弗尔1990年所言:“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生的。”[2]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平等”、“和谐”及“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武术文化理念透视

武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的国魂、国魄和国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特别是其特性和理念。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3]武术的这一特性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当前倡导和平,提倡和谐理念的大环境下,武术文化的特性更加彰显了其魅力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的这种“和”、“和谐”观念在武术文化中占据了核心位置。和,是中国哲学泛和谐价值观在人伦领域的反应,当然也是符合太极哲理、顺乎自然的。平衡是太极哲理核心之一,破坏了这种平衡,并不仅仅是造成人与人关系的损害。和,在注重武德的武术家眼中,是至关重要的事。[4]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念无疑会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儒家关于“自我身心内外的——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自然的”“和谐”观念,是一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和谐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贯彻始终。[5]由此可见,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和谐”理念正是当前社会和国际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处理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理念。

三、中国外交思想与武术文化理念的关联

(一)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催生的特殊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升华,而中国外交思想的精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念更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武术源于中国,历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中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特别是融合了“儒”、“道”、“释”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这三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外交方式的升华。这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延续和升华。春秋战国时期,墨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以“相爱”、“互利”、“平等”为原则处理各诸侯国之间关系的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对“兼相爱,交相利”、“和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6]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浓缩着倡导者的思想精髓。这项原则的提倡者——周恩来同志,从小就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理念和思想都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可以推断其所提倡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这项原则自然是其思想和理念的透视和升华。综合以上可知,武术文化思想和中国外交思想的代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是一种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二)二者共同的价值观念

1.同求“和谐”理念

来自上文对中国外交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念的解析可知,这项原则不仅是中国传统外交的深化,更体现了周恩来同志的传统文化理念——“和谐”理念是这一原则所追求的深层价值。武术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项目,武术文化自然是伴随武术的萌芽、发展而得以存在,也是历经传统文化的洗礼方得以发展和完善。来自上文武术文化理念透视可知,武术文化中渗透了“和谐”的观念,其中饱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等之间的和谐理念。

2.注重“礼”为根本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无论是国际交往还是人与人的交流,“礼”字为先,这在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周恩来同志身上可见一斑。周恩来同志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这一理念的教育和影响,这种理念映射出一个外交家的精神气质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对周恩来同志后来处理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外交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外交礼仪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他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性,而且通过礼仪更容易表达某些特定的感情,对于增进友谊,深化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周恩来同志多次对负责接待外宾工作的同志讲,服务应该“先宾后主,先女后男”。“先女后男”是要求吸收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现代文明,而“先宾后主”则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7]可见,最能体现周恩来同志外交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也深深的烙上了“礼”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对武术的技击技巧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懂礼仪也成为对习武之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根本的素质体现,它更是武术习练者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武德伦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也正是中国“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精要缩影,也使得中国武术文化色彩更为纯厚。[8]60由此可见,武术文化和中国外交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视为修身处事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武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外交思想

自古以来,武术文化始终伴随着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而根植于不同民族人们的心目中,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像古代中国武术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邱丕相老师的文章中写道:“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年代之长,影响之广,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也是罕见的。其中,中国武术向日本的传播就是文化交流的内容之一。”[8]59他不仅将武术传入日本,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像日本今天的合气道,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理念中“和”的延续。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趋于频繁。近现代,武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更加彰显了我国外交思想的理念。下面这些实例更好的印证了这一事实。精武体育会是近代社会较据代表性的武术传播组织之一。1920年,精武会开始着手建立海外分会,同年9月新加坡分会成立,尔后,吉隆坡、爪哇、三宝垄相继建立了精武分会组织,开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到1929年,精武会已有42个分会,总会员数愈40万。[8]60随后,中央国术团在张之江的领导之下对东南亚各国进行了历时一年之久的武术表演交流,得到了东南亚各国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在1936年9月的德国奥运会上,在没有中国代表队参加的情况下,中国武术队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出神入化的展示,轰动了德国,传遍了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武术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展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1960年中国武术代表队出访捷克、缅甸进行表演交流;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墨西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之下,之后的表演、学习、交流更加频繁。在表演和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武术人才被邀请留在当地传播武术,更将优秀的武术文化在当地传播开来。

结语

古往今来,竞争始终是国与国之间的主流,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之间的竞争,伴随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空间的争夺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题,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日益凸显,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外交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念浓缩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被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护。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与中国的外交思想关系慎密,都是根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且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相伴相随,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更使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被世人认知、拥护,源远流长。

[1]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J].政治研究,2010,(2):7.

[2]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4—17.

[4]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70-271.

[5]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科学,2005,2,(25).

[6]张媛.从中国传统文化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3):116.

[7]李成银,刘逢翔.中国武术研究[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81.

[8]邱丕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9):59-60.

[9]昌沧.南京国术馆始末[J].体育文史,1997,(4):43.

G125

A

2095-3763(2013)04-0113-03

2013-06-04

罗青琴(1977-),男,福建宁化人,武夷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与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