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3-04-11左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服务

左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论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左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切实采取措施建立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找准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农村文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地方高校;文化建设;路径

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并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对于当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探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农村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并且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本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但是由于办学思想以及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探讨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一、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职能的重要体现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高校坐落在地方,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地方该校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地方高校也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

1.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18可见,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既坐落在地方的中心城市,受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辐射,又可以辐射农村。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其一,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人才、智力优势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培训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通过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其二,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下乡,为农民送去农村需要的农业科技,以满足他们科学种田的需要;通过文化下乡,为农民送去各类文艺节目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去欢乐;通过文化下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一,从办学主体来看,地方高校多数由地方政府承办,办学方向是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地方高校发展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2]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关键是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能不能实现农村地区文化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素质就成了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能不能培养出适应当地发展的人才就成了该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其二,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他们毕业后出路也主要在农村。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在办学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好自己的办学思路,把为当地培养人才和促进当地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高校的文化下乡,带给农民丰富的文艺节目也带去了一些科技知识,在农村宣传党在农村的政策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形式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距离党和国家提出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以及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相当长一个时期,地方高校没有认识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主观上认为,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对自身发展没有什么好处,不仅自身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不怎么重视,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服务农村文化建设这件事上升不到校级发展规划层面上,一般停留在团委、学生工作部等中层部门,这样不能形成一个整体长远规划。特别是那些刚刚升本的地方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学校则面临着升本后的评估等任务,因此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上更是重视不够。

2.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现实情况是“在体制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之间的职权划分不够清晰,各高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清晰、文化服务组织建设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3]地方高校,内部权利比较集中,一般事项都是学校管的过多,统的过死,而院系的自主权较少。在组织运行方面,一些服务社会的事项停留在学校中层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这样在具体的组织落实上就会困难重重。由于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学校层面,因此各个部门无法形成合力,也很难把这项事业深入开展下去。还有,很多地方高校缺乏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一些教师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兴趣和激情。因此难以形成广大教师自发、自愿、自觉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3.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农村三者缺乏互通的运行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及农村三者的协调配合。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高校与农村文化沟通方面,缺乏相应的组织,也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与地方农村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需要相脱节,二者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农村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职能不了解。”[3]很多人认为,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地方,与农村文化发展没有什么联系。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相互分割,这给地方高校直接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障碍。同样,地方高校在其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大多也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一般不考虑所在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地方高校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实际效益,而文化发展则是一个着眼于长远,很难立竿见影的事情。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也不能及时的把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反馈给地方高校。至于农村在文化发展中需要怎样的帮助,高校并不了解。政府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中不能充分利用、发挥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地方政府、高校、农村三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沟通的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事业的开展。

二、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要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创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协调好学校、农村以及政府三者间的关系。同时,要整合、统摄各种资源,增强大学作为地方文化中心的辐射功能,提高大学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作出自己贡献。

1.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提高农村文明素质。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坐落在地方及拥有人才智力的优势,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大显身手。然而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只有付出,难有回报,是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实际上在目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只有在服务地方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是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明确自己承担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从而树立融入农村、主动为农村文化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积极营造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浓厚氛围。”[3]地方高校要转变观念,把促进农村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鼓励师生深入农村,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把先进的价值理念、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2.建立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农村文化为己任,主动的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特别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农村的沟通协调,明确自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具体目标。地方高校要加强对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学校一级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同时地方高校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主要突破点。对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建立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机制,在资金、项目乃至职称评定等方面向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倾斜,调动教师科研人员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26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及优秀人才,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去农村,而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才又大多留在了城市,使农村成为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地。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农村培养文化建设的人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展开专门的培训,主要包括培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站、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是对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使他们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有条件的能尽早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对农村村委会的成员进行培训。高校可以对村委会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1]让广大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这些年,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下乡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形式上体现为“送”,至于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大学往往缺乏考虑;在出发点上,体现为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至于最终达到什么效果没有深入的考虑。在实现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要有新的价值诉求。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逐渐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缩小与市民的文化差异。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哪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哪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4]地方高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形式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为此应该以社会实践基地或(院)系村共建等形式建立起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使高校的文化下乡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素质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最后,通过文化下乡逐渐引导农民改变那些传统的落后的生活习惯,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2):222.

[3]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载[J].社科纵横,2012,(7):110-111.

[4]彭春燕,梁敏.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172.

I206

A

2095-3763(2013)04-0076-03

2013-05-23

左信(1969-),男,河北隆化人,蒙古族,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2013034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