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级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2013-04-11陈琴
陈琴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顺德 528333)
城市升级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陈琴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顺德 528333)
城市化进程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为配合城市产业升级需要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高等院校在城市升级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初步分析了面临挑战下作为服务型体系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
城市升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21世纪的区域竞争已转变为城市的竞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城市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引发教育规模的扩大[1]。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新一轮的城市升级计划所追求的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与城市形象建设,还应该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人的素质提高转变。而人力资本的提升必须依托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即发展生产力,教育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对高等教育来说,“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具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竞争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拥有国际认可的高水平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2]。
目前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
一、外语教学模式与评价的单一化
国际化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还应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把外语作为有效的交际手段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但目前高校的外语教学普遍注重其学科理论性,而忽视了它是用来解决工作问题的工具性。教材内容未及时更新,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于某些教材,缺乏知识的拓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应该是以外语为媒介,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与交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具体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岗位任职能力。但是很多院校的外语教学与实践脱节,没有有效地与市场融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理论讲授,忽略了在职场中外语的应用情境。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一直被偏重语法知识的评价体系指挥到大学,英语学习虽然持续了十年,语言水平仅仅停留在书面的阅读上,无法开口用英语与外国朋友在真实情境下流畅地交流,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严重缺失,由于缺乏语境,学生没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核心,精通一门外国语不应体现在对语言知识的熟练记忆,还应该具备掌握专业实用技能的素质,更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异国异族文化习俗与信仰。
目前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了以学生动态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更缺乏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自我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方式仅仅流于形式,而且通常占据很小的比例,缺乏建立学生“档案袋管理”体系。因为口语评价需要大量人力来支撑,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对学生的外语终结性评价多数只能以笔头评价“一锤定音”,由于口语评价体系的缺失,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都围绕外语等级考试大纲规定的题型训练,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严重缺失,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使用外语显得无所适从。至于学生的实际训练与操作,教学管理层意识上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毕业实习,结果致使不少学生正式到单位实习时便出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现象。
二、师资培养体系的不完善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双技能型人才,特殊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因此成为高校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教师最初的培训多么完善和系统,都不能指望通过某种完整的教学生涯来全面满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技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提升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是高校各自为阵的、封闭式的、非系统化的培训活动。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缺乏合作的意识,未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前沿的知识。很多ESP教师特别渴望有机会到海外研修,扩展国际化视野,接触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多数ESP教师希望能与专业人士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互动,了解专业知识前沿与创新教学理念。建立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外学者不再将专业发展仅仅视为一种被动的培训,而是将教师视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的行动者[3]。目前高校对师资的培训还建立在传统的“技术型”的被动培训模式上,忽视了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缺乏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型”培训模式。实际上教师的发展过程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的历程,是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4]。研究显示教师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反思能使其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促进教师深入掌握课程设计与发展技巧,使教师长期持续地致力于课程的改进。除了师资培训模式存在局限性,目前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只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缺乏对教师个体工作过程与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建立起立足于教师未来发展,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必须思考与规划的课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遭遇阻碍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并开始把走国际化道路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之一,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形式的校际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机会,创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但是,每年从高等院校公派送出的学生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合作的层次总体上偏低且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少,目前来华合作办学的教育机构大部分利益动机占据了主导因素,很少真正地从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待与中方高校的合作。高校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缺乏对其的资质认证以及国际通行的执业资格证书的认识,只是盲目跟从合作办学的潮流一哄而上。所使用的教材不合理,内容或是太深或是不太符合国情,不能与学科前沿接轨。一些国际化合作办学只重学历,轻能力的培养,办学模式单一化、形式化、功利性。合作办学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学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国外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加拿大的CB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体制和德国的“双元制”都非常强调能力本位。但目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相对落后陈旧,与能力本位的理念相悖。中外合作办学应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操作与运用。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与国际化教育接轨始终是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存与发展。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晚,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高等院校在城市升级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与思考的课题。首先高校应该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绝不仅仅依靠学生在校的接受性学习,更要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工作环境中继续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现有外语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本位能力、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要建立以发展为核心,主体为取向的评价机制[5],使之对学生的能力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估。而对于师资力量的培养,除了加大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输送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建立合理的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更要重视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应在充分调查实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试点专业要进行阶段调研与评估,认真总结合作办学的得与失,真正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出发,切实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享”。另外改变以满足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满足行业需求的“大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借鉴与尝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工厂”模式[6],但一定要做出客观分析,高校应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建立新的适合地方产业特色与国情的“教学工厂”模式,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总之高校应顺应城市升级新形势,立足本土,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拥有本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为将来从事国际性事务和活动做准备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5).
[2]袁卫国.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0).
[3]梁岩.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3).
[4]陆国君.外语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模式[J].教学管理,2008,(6).
[5]程志勤,于毳.“以人为本”是高职英语教育之根本[J].教育与职业,2008,(30).
[6]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G420
A
2095-3763(2013)04-0088-02
2013-05-15
陈琴(1974-),女,江西临川人,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