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理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2013-04-11李华香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本生产

李华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一、导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2年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16/c_111529579.htm。而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北京9月26日,http://www.gov.cn/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目前,文化产业每年出版的图书都在30万种以上,正式出版的文艺类报刊上千种,创作和生产的电影有400多部,电视剧500多部,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多部,歌曲2万多首。④艾斐:《文艺创作是文化产业的芯源与引擎》,《东岳论丛》2012年第5期。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到GDP总值8.5%。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也随之兴起。文化产业研究具有复杂性、多学科交互性,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都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的文献较少,而且关注度也较低。然而社会网络、人际网络、社会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和嵌入性的作用。如果仅从文学创作、经济联系等方面关注文化产业,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得出的结论将是片面和不完整的。因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社会规范等要素对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消费的作用与影响,对我们充分认识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启示意义。

二、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基本界定和关联性

(一)文化产业发展

在西方,文化产业最通用的叫法是“Cultural Industries”,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范围的界定不尽相同。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范围包括:“其一,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其二,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其三,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其四,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①中国国家统计局设管司: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012-07-31,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402823100.htm。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②Kibbe,B.Cultural Industries:A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of Culture.Paris:UNESCO,1982,112(45):120-135.,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支柱性产业。③柯可:《文化产业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众多学者利用 OECD国家1980-1996年数据、瑞典1970-1999年时间数列数据、美国48个州的横截面数据等资料的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显著地提高就业水平、改变投资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社会资本理论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已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关注的重要方面。④吴军、夏建中:《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学术界》2012年第8期。尽管有关社会资本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齐美尔的互惠交换等等,但一般认为,真正作为社会资本理论是从布迪厄、帕森等人的研究开始的。此后,直到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尔曼于1988年发表《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源》一文,这一概念才开始受到关注,而在普特南等的研究之后,则逐渐吸引了来自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学者的目光。⑤邹 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Woolcock,M.and Naranyan,D.,2000.“Soci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Research and Policy.”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15,No·2,pp.225-249.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是:关系网络、信任和规范。许多研究把社会资本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情感、信任、规则等;中观社会资本指企业、社团、社区等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的社会资源;宏观社会资本指一个国家、区域的特征,包括制度规范、普遍信任、权威关系等。⑥张广利、陈仕中:《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瓶颈:定义及测量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本文重点从微观个体和中观企业两个方面研究社会资本,暂不考虑宏观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

有研究表明,文化产业是一种固有的社会结构,它的特征只能在人类相互交叉的广泛社会系统中去把握。⑦B ordwell,D.,J.Staiger and K.Thompson(1985)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and Modes of Production to 196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Crane,D.(1992)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Media and the Urban Arts.Newbury Park,CA:Sage;Negus,K.(1998)Cultual Production and the Corporation:Musical Genres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Creativity in the USRecording Industry,Media,Culture and Society 20:359-79.研究艺术和文化社会学的学者以及研究知识社会学的学者都提出了有力的论点和论据,支持社会资本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观点。⑧斯科特:《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造性领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⑨刘敏、奂平清:《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意、传播、消费等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创意的创作都是源自于社会网络各结点之间小型的、私下的、日常的交流与探讨。而且,社会资本作为文化企业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基于网络关系的信任与合作的能力,能促使集群企业实现单个分散企业无法实现的群体合作优势,因而社会资本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⑩李玉连:《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

从产业生长周期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包括文化产业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文化的消费,社会资本嵌入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本文主要从文化创意、生产和消费等三个方面分析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机制。

三、社会资本与文化创意

文化产业具有庞大的产业链,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其核心和源泉。社会资本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①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而且社会资本确实在文化创作、艺术创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与个体文化创意

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动漫、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新的创意。对此,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的充分结合,才使文化产业实现了跨区域、跨国界的经营发展。通过强大的技术力量来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文化的载体,才能释放文化生产和创造活力。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②曲慧敏:《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而随着文化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等特征的不断发展,创意的个体性和偶然性越来越减弱,其集体性、合作性和标准性等方面不断加强。其中,社会资本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主要影响包括:其一,文化创意最初的起源与产生往往是创作者通过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联系与传播实现的。一个好的创意在朋友、同事等网络间进行交流与探讨,这种社会资本在西方被称为“invisible college”,意为看不见的大学、隐性的教育与研究,往往成为创意发展成熟必不可少的阶段。而且,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变化迅捷,对文化创意提出了很高的时代要求,这更要求文化创作者需要频繁的、有效的使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进行创意的交流与改进。其二,当今文化创意的发展,需要创意者、生产者、传播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共同交流和修正。这时候就需要创作者使用较为正式的社会资本,也即正式的社会网络,通过标准化的创作流程对最初的创意进行改进和更新。以影视产业为例,影视产业的创作不仅仅只是个体生产方式,更多的是社会资本的运用和社会网络的扩展,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的创作与再创造,甚至包括观众的互动与交流。其三,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生溢出效应。人们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直接与别人交往和面对面交流中获得的。③郭熙保:《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笔谈)》,《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而创作者在利用社会网络进行文化创意时,通过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其艺术思维、文化观点及创意价值等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换言之,社会资本不仅带来直接的收益,还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使个体、集体的文化创意都得到持续、扩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不仅是个体的思考和思想,更是企业的一种行为和商品。因此,企业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主体,而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文化创意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助推下,企业通过契约协议、相互合作等纽带与大学学院、文化机构、研究机构、创业协会以及资本市场连接形成网络节点,将各种创新资本结合起来,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一种高效的文化创新模式。社会资本对文化企业创意发展的作用更体现在强资本和弱资本两个方面。社会网络之间的联系如果是固定的、经常性的、可持续性的,就是强资本。强资本环境下各网络结点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更为信任、更为规范,资源共享程度更高,更有利于文化创意的正式形成、进步与发展。以动画创意为例,一个好的动画形象,需要原作、脚本、美术、摄影、音响、动检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频繁交流,这就需要强资本的有力支撑和充分合作,才能把多个机构的智慧集中到一起,设计出受大众欢迎的动画形象。文化网络结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偶然性的、松散的、非规范的,则是弱资本。弱资本的结点之间存在着文化背景、创意观点、价值观念等的较大差异,更有利于文化企业的探索式创意。

四、社会资本与文化生产

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创意方面,其对于文化生产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可观察。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文化生产过程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文化生产的效率和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一)减少信息搜寻成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是不对称、不完全的,文化产业的信息亦如此。文化生产者为了搜寻有效而准确的信息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社会资本在信息搜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获取文化生产信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由于文化产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从文化创意到文化生产,都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中开展的,在这样的小圈子中,通过个人、企业的社会关系获取创意信息和生产信息,往往更便捷准确,大大节约了信息搜寻的成本。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文化竞争环境中,社会资本可以促进文化信息流动、交流和更新,减少因信息不完全而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生产的迅速开展和产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社会资本,特别是高密度、强联系的社会网络,更有利于非正式信息、机要信息的获取和接收,使相对隐秘的互动关系和行为生存于正式网络之外,促成秘密交易,由此产生价值。这些信息往往对企业影响巨大,获取了这些信息,企业就能尽快地开展文化生产,甚至一些重大信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非正式资本极大地减少了企业通过正式渠道获取生产信息的搜寻成本,有效推动了文化生产的进展。

(二)提高文化生产效率

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及组织间的网络联系将有助于提高文化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有利于社会资本中信任作用的发挥。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信任关系,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提高人际信任度,减少达成契约所花费的谈判成本以及契约执行所需要的监督成本等,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文化生产运行效率。传统文化产业研究一直推崇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而忽视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对提高文化产业生产率的作用。社会资本的作用就是通过信任关系实现集体性互惠双赢合作,从而增加个体和群体的总收益。其次,有利于社会资本中规范的作用体现。社会资本理论将价值观、道德、历史等因素纳入社会规范的分析框架之中,使经济学对产业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局限,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对经济生产的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氛围中,买卖双方并不能为每一笔交易写一个详尽的契约,也不是希望每次交易都是在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实施,非正式、隐含契约的文化交易通常依靠社会规范来治理。这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显著提高了各种资源的集中速度,为文化生产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基础。

(三)增加产业集聚效益

空间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而文化产业的聚集程度甚至高于制造业,典型例子如美国纽约麦迪森大道的广告业集聚、加利福利亚的娱乐业集聚、英国普梅尔茨海姆的珠宝业集聚等等。不可否认,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开始的布局因素都是土地、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但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经常的交流与沟通、相互的信任和认可带来相同、相近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等)的一种评价尺度和评判准则,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中,对美丑等的价值评判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相近、评价标准相似的人集中到一起进行文化艺术、歌剧舞蹈等的生产创作工作,更容易产生集聚效益。再者,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集聚的作用还体现在同一社会网络的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共同的文化观点。文化产业的生产与传播,无论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还是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事实上都是一种文化观点的输出与传播。观点越相近,思想越统一,分歧与争论就越少,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因此,通过共同社会网络而形成的文化集聚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五、社会资本与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社会资本在文化传播、展示、销售等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增加消费数量

社会资本理论已经表明,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5-12人的亲密网络之中,网络之中可能是朋友、家庭成员和同事。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一个人的社会网络中可能包括数十、几百甚至上千人。文化消费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遇到好看的书籍、有趣的游戏、有意义的会展,或是炫酷的美国大片、热播的电视剧等等,一定会很高兴很快地发送给他(她)的好朋友。文化传播中消费者最普遍的传递方式就是“告诉我的好朋友”或“推荐给我的同事”等。Katz和Lazarsfeld的研究早就表明,不了解时髦电影的妇女往往是通过女友中最了解影视潮流的人来获取信息的。①Katz,E.,and P.Lazarsfeld.1955.Personal Influence.New York:Free Press.可以说,社会网络的传播与扩散是文化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范围持续扩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将进一步带动文化创意和文化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带来品牌效应

社会资本对于增强文化消费品牌效应、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具有显著作用。其一,企业品牌效应。社会网络产生资证作用,文化企业在社会网络中树立优质形象,一传十,十传百,形成社会声望,建立品牌效应。一旦品牌效应形成,必然会带来消费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受众的欢迎和追捧。以美国著名影视公司梦工厂(DreamWorks SKG)为例,其参与制作或发行的电影北美票房有2部过4亿、5部过3亿、30部过亿。这就是良好的品牌形象带动文化消费增长的典型案例,而品牌效应的形成和扩展,正是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二,区域品牌效应。社会资本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得市场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实现区域整体品牌效应提供基础和动力。从传统的印度腊斯瓦纳的婆罗门绘画,到19世纪和20世纪巴黎的艺术和学术团体,再到当代美国影视业的代称——好莱坞,这种由生产资源、社会资本凝聚而成的区域文化品牌,能够显著增加文化消费、扩展文化消费范围。

六、总结与讨论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文化软实力,其作用就更为重要。②李君如:《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个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对此,有学者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功夫首先要下在内部,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文化产业发展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意、生产、消费等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社会资本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最初的起源与产生往往是创作者通过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联系与传播实现的,而创作者通过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其艺术思维、文化观点及创意价值等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在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助推下,企业通过契约协议、相互合作等纽带与大学学院、文化机构、研究机构、创业协会等连接形成网络节点,将各种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文化创意模式。第二,社会资本与文化生产。由于文化产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通过个人、企业的社会关系获取的生产信息,往往更便捷准确,大大节约了信息搜寻的成本;同时,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及组织间的网络联系将有助于提高文化生产效率、增加产业集聚效益。第三,社会资本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中最普遍的传递方式就是“告诉我的好朋友”或“推荐给我的同事”等,社会网络的传播与扩散成为文化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范围持续扩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且,通过社会资本凝聚形成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也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显著增长。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而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消费增长等的运行机制和影响机理都有很好的解释能力,探析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和实践验证,将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本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资本策局变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