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3-04-11付雨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主义意识

付雨欣, 高 军

(1.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 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重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付雨欣1, 高 军2

(1.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 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问题指明了方向。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将其用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在整个社会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意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通力配合,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的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运用科学的手段阐述什么是意识形态,并对它的起源、本质、发展类型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学习。在现阶段,重新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同时也对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意识形态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自从它正式提出不久,就与政治、权力、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指代社会观、价值观的专有名词。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引入西方哲学史,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见他的《意识形态的要素》(1801-1815)一书。根据其理论,意识形态是指“关于观念的学说”,主要研究观念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显然这是一个主要涉及认识论的重要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分歧主要在于,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否定性概念,意在强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观念是对现实的虚幻反映,是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是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但他们也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因为它毕竟是对虚假的意识的存在这一事实的正确反映。实际上,这一争论和分歧很容易找到答案,因为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是被作为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上层建筑现象提出来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存在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成上层意识观念,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法律道德、政治信仰等等,这种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在其晚年的时候,还对历史史观提出了两条唯物理论,用于阐述人们是如何进行历史创造的,这就是著名的“意志合力论”,接着,恩格斯引入“中间环节”,通过理论力学的合理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混沌要素进行分析,以阐述它们的不平衡发展。随后,列宁提出了物质、思想以及意识的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予以了肯定,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列宁早已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中性化了,他一向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也称作意识形态,并且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已被斯大林、毛泽东及学术界广泛接受。

依据以上的一系列论述与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有以下总结:当社会得到新的发展和进步之后,新的社会结构必须同新的经济水平、新的政治体制以及新的意识文化相适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独立的关系、又呈现出互相依存和影响的关系。新的意识文化的形成,必定受到新的经济水平和政治体制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对新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新政治体制的确立发生一定的反作用,并会客观反映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发展是否平衡。同时,新的意识文化的形成也反映出了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识之间产生了互相的独立性、依存性以及影响性。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和制度上层建筑的反映的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结合近几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再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因此,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意识形态都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物质生产力和人们的社会实践。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社会意识的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它的根源。这种反映,虽然有的直接一些,有的间接一些,有的具体一些,有的抽象一些,但是,一切社会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在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层次上完成的。恩格斯说:人们的思想“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就完结了。”[1]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和人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不可能不带有反映者的主观色彩,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对费尔巴哈与青年黑格尔派所代表的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作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一词突出地表达了这种主观色彩,它是与客观真理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总是社会的人对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反映,因而它从来就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大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另外的部分多少都受着阶级关系的影响。因为阶级地位的不同与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感情、思想、愿望和道德观念,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2]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称的意识形态的超阶级性、无党性,恰恰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资产阶级的党性的表现。

第四,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反对对此作机械式的理解,它高度肯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依赖并反映着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它始终是意识主体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或同一性。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极的、简单的,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且这种反映还遵循着它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不自觉地完成的,意识形态的发展不是跟在社会存在的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表现为独立的思想创造和思想材料的继承与相互影响,因而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比,它可以超前或者落后,只是在和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中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决定。

第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人民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只能由共产党向广大人们灌输。一般地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和传播只能由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来完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言,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社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马克思那里才获得了完整而科学的内容,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目的就是把握其基本精神,研究解决当代社会的现有问题。“他们的文本及其思想不是已走进博物馆的陈列物,不只是记录一段思想史的文献,尽管解决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未必会从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迄今它仍然指导并且参与着对当代现实的'塑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因而,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由于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争端很多,诸如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质、阶级性质以及多元化等问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多元化问题上,许多学者更加强调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必要性,不然,意识形态就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研究方法和认识有所差异,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意识和认知,以至于他们并没有严格按照从实际和从事实出发,科学严谨地采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去分析、思考、解决各类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努力学习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相关意识形态理论和原理,同时更必须对其有着科学合理的定位,不将其抬高、也不将其贬低;不将其夸大、也不将其忽视,真正将它用于解决如今社会上、经济上和政治上所存在的问题中去。同时,我们常说社会主义比起资本主义等其他的社会制度来说,具有普遍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既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同时更多地体现在了生产力强弱、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政治发展当中。因此,科学、正确、有效的意识形态必须要能够起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政治评注程度、提升生产关系发展的作用,应当始终着眼于促进和提升社会现有的生产力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生产力建设和经济发展始终是重点,而只是意识形态对其产生帮助、辅助和促进的作用。

其次,必须对意识形态要有足够的重视,在意识形态实践中,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导权,正确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往往都是从意识形态入手,完善自身的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意识形态和权力是一起产生的,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和弊端。因此,我们首先得认清意识形态的出现往往是在真理的外表面以下,然后才能对其进行批判,才能够对它的本质、特性和原理进行公布。要避免由于它存在表面的合理性,就不再对其进行真实动机的批判。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意识形态对社会还具备一定的反作用。党和国家在进行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的建设。现阶段,一些敌对势力妄图扰乱社会,破坏经济建设,颠覆我国的人民政权,他们都会从意识形态中寻找机会,在人民中散布不良思想,扰乱人民正确的思想认识。历史上也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值得我们深思熟虑,从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对于那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当予以坚决反对和排斥,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建设创造出良好的思想环境。

最后,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的内容,增强对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管理。意识形态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心理才能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广大人民的心理情况和情绪状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需要、生活习惯。主动、自觉地去与人们大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真正融入人民中去。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的社会心理,才能构建真正的、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新闻宣传方面,要提升新闻宣传的创造性、时代性和规律性。加强宣传服务质量、丰富宣传内容、扩展宣传模式,加强大事、要事的宣传力度,增强新闻宣传的有效性、真实性、实时性、感染性和说服性,使得民众相信并喜爱上我们的新闻宣传活动。大力实施意识形态的管理和监督,这个管理监督不仅仅是针对意识形态的结果的,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沟通和传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总之,要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合理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建设基础,加强建设活动。并在基础理论、媒体舆论、精神形式、文化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求真正推进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4.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

[3]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N].光明日报,2006-08-14.

G410

A

1672-9749(2013)01-0054-03

2012-1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先进性之源——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11BDJ030)

付雨欣(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 军(1952-),男,黑龙江青冈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庞 达]

◇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主义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