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

2013-04-11廖文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14期
关键词:吴歌山歌文化遗产

■廖文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

■廖文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传承,它来源于生产生活,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具有发展产业的元素,如发源并主要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吴歌,一直是吴方言区人民生产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也曾经是当时艺人的谋生手段和事业寄托。但吴歌作为一门艺术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吴歌的文学价值和音乐特点上,在吴歌的传承和推广方面,尤其在面向大众、面向市场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使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独特形式体现,实现从认识到活态保护实践的嬗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精神财富的外化,能够为大众广泛认可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当地的生产劳动、祭祀习惯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产物,为当地民众广泛认可和喜欢。吴歌是中国民歌中一个独特的地方歌谣,在吴方言区民间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吴歌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外化,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创造的口头文学,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醉里吴音相媚好,苏州话的柔美婉转,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被公认为中国江南吴方言区的代表和吴文化的“活化石”。而今,吴侬软语不仅是苏州人的性格特征,用吴语演唱的歌谣已经有很成功的范例,上海世博会宣传片中打头第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是苏州话版本,凸显了民族的风格和歌曲的地方特点,吴歌已经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艺术和娱乐功能,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表达着人们内心的价值观,也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民众自发的凝聚力,民间艺术更是一个地方独特魅力的标志。在吴语地区广泛流传的吴江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相城阳澄渔歌、张家港河阳山歌,语言质朴独特、曲调清丽委婉,蕴涵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成为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挖掘和利用她的艺术和娱乐功能,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精神文化需求。一个地方的文化现代化必然要求整合当地的文化基因,提炼出能体现城市品牌的核心概念,弘扬融合、包容的文化精神,推广当地的文化品牌,营建出文化丰富的精神家园。吴歌是吴地许多音乐艺术之源,昆曲、沪剧、锡剧、弹词、道教韵腔以至器乐江南丝竹等都从吴歌中汲取题材和艺术语言,《四季歌》、《天涯歌女》等也都脱胎于吴歌,昆曲的兴起还奠定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显赫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遗产保护的同时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认同的产物。文化也将在交流中呈现自身魅力,特别是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与经济联姻,文化产业风生水起,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如脱胎于吴歌小调的贵州安顺山歌,已经成为安顺群众的一道精神大餐和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大型节日,山歌对唱成为群众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处处歌声的喜人局面,仅西秀区民间便活跃着500多位山歌手,有的歌手一年纯收入高达10万元。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同仁堂、荣宝斋等老字号企业,也始终把传承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企业发展相贯通,通过生产性的活态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民族品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对于打造文化品牌和推动艺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是文化产品开发的源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产品创意之源

吴歌源于生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艺术活力,可以给文化产品以创意源泉。多年来,吴方言区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吴歌的价值,为利用吴歌这一特色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护,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利用文字、图像等手段,将吴歌以文献的形式记载了下来。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无锡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华抱山》、《沈七哥》等作品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融入新的内容,创意新的产品,在我们的口头存续下去。

(二)遗产文化源于生活,为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吴地的地域以水田为主,老百姓的生活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百姓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听到嘹亮山歌之声,赶牛、打场、背牵、摇船、捕鱼、车水、纺棉纱、搓绳、织绸……作业的劳动者,无一不伴以歌唱,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沟通。上个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发现、抢救了十多部长篇叙事吴歌,《红娘子本姓王》、《五姑娘》、《沈七哥》、《红郎偷小姨》、《白杨林山歌》等都是当地人民生动形象的生活写照。吴歌后来流入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小街小巷相联系,有着广泛的群众、市场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为了保护这项珍贵的文化项目,吴方言区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苏州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文化苏州行动计划》、《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市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等,所有这些为保护吴歌和吴歌走向市场、融入产业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遗产文化产品化,可以发挥文化产品的娱乐宣教功能

目前,吴歌活动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常熟白茆、吴江芦墟、张家港河阳等地,都分别建立了山歌馆或山歌研究会,依托企业加强吴歌的宣传推广。更可喜的是有许多人在为吴歌的传承做探索,近年来,张家港凤凰镇建设了新的河阳山歌馆;无锡命名了“吴歌传唱特色小学”,建立了“无锡吴歌馆”;芦墟在小学开办少儿山歌班,为芦墟山歌的继承发展建立起培训基地,进行曲调的设计和歌曲内容的再创新;常熟出版了《白茆山歌集》,在中心小学进行实验,利用山歌开展乡土教育和传统教育,并且让山歌走出白茆唱到了国外。这些探索把传统的山歌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老的山歌融入到现代娱乐、宣教活动。

吴歌是以口头演唱方式的民间音乐,口头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歌无声不传”,吴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和一种口头艺术,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中。吴歌不仅是劳作的号子,更是百姓大众娱乐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利用各种传统形式,创作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大众文化息息相通的新吴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关键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借用吴歌的音乐元素特点,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的优势,将吴歌艺术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吴文化的情愫,更好的普及并传承吴歌音乐文化,更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现代化建设。

(一)在文化产品的形式上,遗产文化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吴歌是吴文化的代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瑰宝,它依然将深刻影响吴文化进一步的方向和格局。因此,吴歌的传播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如果离开传承就会使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如果失去创新就会使传承失去传承的动力,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吴歌得到传承,才能使吴歌得到弘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审美的欣赏能力大为提升,吴歌也要随之提升她的音乐艺术性。吴歌应与音乐界加强合作,充分应用吴歌的旋律、节奏、色彩、调式,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包装,使新生代的山歌、小调与现代音乐艺术手段融合。通过向其他歌种、剧种学习,借鉴其他歌种、剧种的长项,在保留自身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一切有益的音乐元素,给吴歌注进新鲜血液,满足多数受众的视觉、听觉要求,创作一批新山歌,参与全国、省、市民歌比赛中,或推选作为电影、电视主题歌或插曲,争取在广播电台、电视中播放。

(二)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上,遗产文化要保持大众艺术的民间性格

吴歌作为民间艺术,来自田野劳作,源于劳动人民的心声,其根基在于普通的人民群众,应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保留民间艺术的大众情调,保留艺术内涵原真品味。同时,要充分考虑现代消费情趣,根据商品的属性,充分适应消费需求和时代特征的要求,把吴歌的艺术元素纳入市场要素组合。在保持自我、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突出时代特征,进一步将吴歌艺术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适应文化消费者需求。

历史上许多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和传统手工艺项目,并不是为传承而传承,而是将其作为谋生的一种职业,因此,他们的表演、制作充分考虑大众情感和认知,以大众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并在技艺的提高、发展上创新适应,使这些项目的技艺更加精湛,更加受人们欢迎,从而使得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粤语歌曲、客家民歌、闽南语歌曲的流传,都是在搜集古老的歌谣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歌谣现代化的工作而获得了成功。广为流传的歌曲《十送红军》,就是民主革命时期苏区军民重新填词改编的赣南客家民歌《长歌》,作为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广为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吸附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三)在文化产品的载体上,遗产文化要积极融入相关产业寻求突破

吴歌产品要开拓市场,创造顾客,找到销路,必须根据吴歌艺术产品属性,选择特定产品,进行规范定型和企业化生产,同时借助科技手段融合创新,使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科技手段、企业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造和再创新,渗透文化原创环节,将歌曲商品化,开发吴歌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助推艺术、艺术和产业同步发展。历史上吴歌曾经在庙会、赛歌会等市场的作用下,以歌曲、歌手演唱等商品形式得以发展传承,现代昆曲《牡丹亭》也是个成功的范例,让年轻演员担纲主演,贴近现代审美观点,从剧本、服装、音响、舞美都在保留传统特征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而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得到强烈反响,被视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在文化产品的手段上,遗产文化要积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产品创新

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产生着极为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艺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虽然古已有之,但艺术产品要变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其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的变革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云南《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雪山篇》等都是将自然风光、经典山歌、民族风情等元素,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乐舞理念,加以创新组合,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这些实践,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当代、融入民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吴歌完全可以借鉴,将特色饮食、苏绣、吴歌有机结合起来,推出吴歌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吴歌之品牌。

吴歌的传承应该在保留民间艺术的原真品味和艺术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其大众的民间属性,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积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融入相关产业和现代科技元素,将吴歌艺术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开发文化产品,创造顾客,拓展市场,以一种活态的产品方式融于现代文化产业,实现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要、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的多赢格局。

1.李佳.关于地方文化产业政策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的思考.商业时代,2011(28)

2.冒艳玲.湖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3.项卫星,周国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3)

4.满岩.商业化发展振兴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商业时代,2010(30)

5.王瑟.千年桑皮纸闯出传承保护新路[J].光明日报,2012.5.19

G122

A

猜你喜欢

吴歌山歌文化遗产
山歌还要妹起头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苗山歌
苗山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