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缘图书馆建筑思想的启示
2013-04-11刘阳,刘革
刘 阳,刘 革
(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9)
李小缘(1897年~1959年),中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李小缘先生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图书馆事业。他的“图书馆即是教育”、“图书馆是精神娱乐的最高俱乐部”等思想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近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结合当时欧美图书馆界的先进经验,从建筑的选址、造型、功能及管理等方面,对图书馆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仍然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提倡经济实用,反对奢华浪费
为寻求富民强国之道,李小缘先生于1921年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1923年获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24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次年获教育社会学硕士学位后归国。
20 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图书馆运动方兴未艾。归国后的李小缘先生意识到中国图书馆旧式藏书楼必定很快衰亡,建设新型图书馆是大势所趋。1928年,李小缘先生在《图书馆学季刊》上发表了《图书馆建筑》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国外新型图书馆建筑原理,提出了“办图书馆者必先建筑”,密切结合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图书馆建筑中应予以注意的各种具体的问题[1]。
李小缘先生关于图书馆建筑的重要思想之一是“经济”、“实用”。他在文章《图书馆建筑原理》中提到图书馆建筑“必适合经济状况”、“用”在“美”之先。“能”、“用”、“美”兼而有之,则更妙。李先生批评那种建筑上的唯美思想,指出“要知图书馆之建筑非为美而建筑,乃为其用而筑也。”[2]李小缘认为修建新的馆舍,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经济实力,图书馆的建筑不是因为壮观的外表吸引读者,他坚决反对那种不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一味追求贪大求洋、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做法。这种主张经济实用的理念真实地反映了他求实的做事原则。
近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于各地图书馆办馆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的确出现了如李小缘先生所批判的现象:奢华浪费和华而不实。人们过多地追求规模宏大、装修高档、投资巨大,甚至盲目地崇洋媚外,高薪聘请国外设计师等等,而忽略了李小缘先生倡导的图书馆建筑应“重其用”而“轻其美”的思想。李小缘先生指出,为了达到适用的目的,图书馆建筑就应该先规划内部各层的功用,然后再考虑建筑外形的美观,两者先后不能颠倒。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刊物、网上资讯、电子图书正日益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图书馆的实用性也有了新的含义: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单纯的图书资料的收藏和流通。如今,很多图书馆里不仅有报刊杂志触摸阅读屏、自助图书借还机、全彩显示大屏幕,而且馆内无线网络覆盖、网上24 小时不间断提供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传播模式的变化使得图书馆建筑的规划中要融入关于阅读场所和阅读方式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中凸显其基本服务功能的实际需求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因此,在以服务功能为重的图书馆建筑中,合理周到的布局远比浮夸的外观和装饰更重要。恰如李小缘先生于多年以前就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建筑应“朴实而适用,与服务者及读者最多便利,用在美之先。不可徒为美观而转失其功用。”[2]
2 人本思想建筑设计理念
上世纪20年代是世界上图书馆建筑思想发生变革的时期。当时的美国,既有源于欧洲的较为旧式的藏、阅空间合一、实行开架的图书馆建筑形式;也有变开架为闭架,藏、阅、借分开,空间功能固定的图书馆建筑;还有当时刚刚兴起的阅览室和工作用房在前、借书处居中、书库在后的图书馆新布局设计。李小缘先生在关于旧式藏书楼与新式图书馆的比较中就指出:藏书楼贵在保存,设在人迹稀少的山林或者花园之中;而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图书馆里的书是动的,而不是静的,“非为落灰装饰而设”[1]。结合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李先生提出图书馆的建设要“以最短时间,最少人力,将书送至读者手中”。在建书库原理中,先生认为:“书库之所在,以便利合用为合格,在读书室后,流通书柜后,读书室楼上或楼下皆可。”“图书馆建筑之所在,应与街道接近,且少台阶。与普通商店同,则读者取其便利,而来阅借图书。”“馆中应设者,有饮水泉,或饮水器。此外如公用电话,休息室皆宜设立[2]。”在李先生的眼里,图书馆建筑不仅是一栋简单的大楼,更重要的它是满足读者阅读与活动的空间。以人为本,使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更加人性化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灵魂[3]。所谓人性化图书馆建筑,是指以具有利用图书馆需求的特定社会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特质为出发点的建筑环境,是人和建筑、环境共生的学习、研究场景的再塑造[4]。
2.1 图书馆建筑要符合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需求,这是人性化图书馆建筑的核心
以全开架方式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文献信息自如应用、检索方式方便快捷、网络咨询伸手可及、咨询服务近在咫尺。这种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心理需要,并取得良好的学习、阅读效果。同时,增进了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馆员与读者的距离。
2.2 图书馆建筑要安全、舒适
作为公共场所,安全防范系统应当做到有效设置和运行,以保证读者的人身安全。环境、布局、材质与各种现代化功能巧妙结合,共同构成了浓厚的文化和人文氛围。
2.3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比如在每个阅览座位上设置电源盒、网络接口,使读者可随意去畅游互联网、利用电子文献。同时,对于弱势读者群体在无障碍设计等方面也要考虑周全。
现代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已由传统的单一功能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针对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创造个性化的阅读场所。图书馆建筑内不仅要有传统的静态阅览空间,而且还要设置多种供社会活动的动态空间,如:图书馆内设置影视厅,各种会议室,文化活动的报告厅、展览厅、陈列厅、教室、研讨室等[5];李小缘先生早年倡导的重视读者意愿和习惯,以读者便利为先的人本思想在今天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鉴于当时一些欧美国家有些刚刚建成十年或二十年的图书馆出现“不敷应用”或“另择地重建,或就旧馆而加以扩张”的现象,李小缘先生提出,“每馆必可有发展余地[2]。”他强调,图书馆建筑必须要“坚固耐久,立千年之基础”。他还指出,图书馆建筑必须详细规划,考虑周详。他甚至在《图书馆建筑》中详细地提出了图书馆书库建筑数目的计算方法。可见,多年以前,李小缘先生提出的关于图书馆建筑的修建应该有可发展余地的想法,与如今我们所倡导的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常人们把5年或10年作为一个变化周期来衡量现代图书馆建筑。上世纪末建成投入使用的一些图书馆,到如今已经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这种现象主要源于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6]。因此,与时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尽可能的有一定的前瞻性是图书馆界与建筑界共同的心愿。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应只着眼于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应该包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舒适环境和丰富信息的同时,需要使用水、电等能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噪音、纸张的浪费及废弃的电子设备等问题[4]。在这种情况下,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建筑纷纷开始趋向生态化设计。在国内也有一些图书馆建筑运用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等。生态图书馆就是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节省能源、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充分采用自然光、自然风,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与回收,利用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尽量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环境健康舒适,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真正营造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亲和自然、美观舒适、健康安全的图书馆建筑[7]。提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使得图书馆建筑具有发展的过渡性和兼容性,既适用目前需要,又便于以后改造、拓展,逐步适用于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建筑引进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正符合了这一时代要求。
4 图书馆建筑是建筑师、图书馆人、读者、建设者的共同成果
李小缘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图书馆建筑的实施提出了“图书馆学专家、工程学专家与熟悉本地情形之图书馆委员代表三方同意,方可立定建筑方针与计划。如仅由一方面供献意见,则他方面必牺牲,建筑必因之而牺牲[2]。”建造一所图书馆是百年大计,图书馆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一个人的艺术杰作,而应是建筑师、使用者、图书馆管理者、建设者灵感的融合[8]。
我国早期传统的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往往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功能与外观模式化。由建筑师独立设计,由基建部门一包到底,没有图书馆方面参与设计的环节,其结果往往是功能无法满足服务需求[9];另一种是图书馆上级领导完全说了算,虽然图书馆也会拿出简单要求,但并不能得到重视,设计方案出来,一切“尘埃落定”,无法改动,图书馆方面没有更多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样效果也不理想。以上两种情况就像李先生所说的“图书馆建筑时,往往当局轻视图书馆专家之意见,以致建筑失败,或布置不完密,或因中饱多而工不耐久。”[2]
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可以说是重要的信息枢纽。其全方位、高速度、高质量的服务功能,不断更新的先进设备、海量的信息等使得复杂而精密的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远不是建筑师单方面所能胜任的。图书馆人员在关键问题上要有发言权,要严格把好设计方案评选、审查关,要把图书馆建设与未来发展目标、业务工作建设、人员队伍结构、服务模式等密切结合起来,参与到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图书馆是一座文化建筑,最终享用者是读者,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营造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环境是图书馆的职责。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方便与否、满意与否、是否接受图书馆,都是有切身的体会的。他们的感受和意见在图书馆的设计和建设中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9]。例如,1987年美国芝加哥市政府将市立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公开给民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八千民众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评委会参考[10]。可见,读者从未也不会放弃图书馆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图书馆的合理设计和建设中来。因此,只有馆员、读者、计算机网络专家和建筑设计师同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协调、平衡和完善图书馆建筑的功用价值,设计出“用”与“美”兼而有之的新型现代化图书馆。
李小缘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李先生提出的“西学中用”但拒绝“照搬不变”的图书馆建筑思想以及其勤勉务实、从不急功近利的做人准则,在当今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过程中仍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1]王芳芳.论李小缘先生的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及其贡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140-143.
[2]李小缘. 图书馆建筑[A]. 马先阵,倪波编著.李小缘纪念文集[C].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3).李明华.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走向[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4-27.
[4]张和伟,宋戈,邵瑞华,胡文静.美国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综述[J]. 图书与情报,2011(2):48-51.
[5]祝明熙.九十年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优化研究[D]. 东南大学,2001.
[6]于树胜,赵雷.2003 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综述[J].河北科技图苑,2004(17):50-52.
[7]孙颖.生态图书馆研究述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5):25-27.
[8]刘玉红,闫慧.历史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辉映[J]. 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2007(2):37-39.
[9]刘君君.李明华的图书馆建筑思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86-88.
[10]郑振纮. 变化中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建筑——1999 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综述[J].华中建筑,1999(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