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初图书馆推广平民阅读之三大举措
2013-04-11覃利
覃 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205)
1 积极倡导免费阅读
“吾国民众,大抵不识文字;既偶习翰墨,而或困于室家,或羁于职业,能资其余暇,涉足图书馆者,百不得一焉。此百一者,又或不耐出纳之烦,不谙目录之用。[1]”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刊于文华图书馆学刊的某学者对民国时期民众阅读现状进行总结的一段话,这段话分析了20 世纪初民众很少到图书馆去阅读书籍的四种原因:不识字、无闲暇时间阅读、经济不宽裕和不懂得如何利用图书馆目录,其中的“不耐出纳之烦”既可以理解为因为图书馆收费手续复杂而不愿进图书馆,也可以理解为贫困阶层的人群想读书而无钱。总之,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阅读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为改变这种现状,当时的教育部和图书馆学者进行了制度和规定上的改革。1912年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教育部下设社会教育司,其中第一科即职掌图书馆事项,1918年又规定社会教育司下第一科为图书博物科,负责博物馆、图书馆事项,第二科为通俗科,负责通俗图书馆巡回文库事项。辛亥革命前的藏书楼或图书馆借阅时需要购“阅览券”,1909年京师图书馆成立,首次实行了学生阅览减免征费办法[2]。这是我国较早的有关免费阅读的规定,此后民国教育部在核准各省公立图书馆的阅览规定中,都有免收费用的要求。如1914年11月民国教育部批准直隶巡按使的通俗图书馆章程,筹设通俗图书馆,但令其将章程中的“每券收铜元一枚”这一条删除,其余准予备案。这些举措对图书馆开展免费借阅的推广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意味着从政府的角度提倡免费使用公共藏书。1915年10月,民国教育部公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中第七条规定:“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3]”。以后各市县陆续设立了一些通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通俗图书馆以“向广大劳工和平民开放”为宗旨,特别强调“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因而成为推广平民教育的基地。
除政府主导外,当时的社会团体和知名学者在推行免费阅读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中华教育改进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一个以留美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1923年和1924年两次在其年会上提出转请全国各公立图书馆免除券费案。马宗荣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教育学家、出版编辑家,也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在其著作《现代图书馆研究》一书中他提出“现世的图书馆,多以公立为本位,其费用概由公家设法筹出供出,对于阅者概不收费。故无论贵贱贫富,只要有阅书的能力,无不能到图书馆阅书的。[4]”李小缘先生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其《对鲍士伟博士来华之感想与希望》一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问题,并认为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中他写道,“公共图书馆是减少不识字之武器。图书馆为人民之自由学校、免费学校,或者叫他人民大学也可以的。”他极力主张图书馆应自由开放,认为自由开放是图书馆的根基,呼吁人人都有资格成为图书馆的读者,提出“不要将图书馆看在学者的专用物,它是平民知识的唯一简便而又稳妥的源泉”,“皮匠、铁匠、小工、瓦匠、木匠、学生、住家的、有钱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没有界限,一齐欢迎。[5]”鲁迅先生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任教育部官员时他主持创办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京师通俗图书馆,该馆实行免费阅览,庄俞在其所著的《参观北京图书馆纪略》中记述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景象:“正屋三间,为公众阅览室;左右各一间,为藏书处,皆用木架庋置,颇节省。院之两旁为厢室,左为儿童阅览室,右为接待室。阅览者令券入场,勿庸纳资……[6]”。
2 尽力保证人人有书读
除建立免费阅览的通俗图书馆外,为普及平民化阅读,20 世纪初的图书馆还利用巡回书库这种方式将阅读人群从城市平民延伸到乡村农民,尽力保证人人有书读。1912年《民国教育部职令草案》第七条规定社会教育司管理的事务就包括“关于通俗图书馆巡回书库事项[7]”。同年8月公布的《教育部官制》中规定重申社会教育司执掌事务包括“通俗图书馆、巡行文库事项[8]”。在随后颁布的民国教育文件中都反复提及巡回书库的相关规定。巡回书库“由各县设通俗文库总部一所,采集人民必需而易晓之各种图书输送城镇乡各支部,再由支部转送各村落阅览所,限定日期阅毕,由处送回总部收存[9]”。在城镇中,各图书馆派人每周定期将流动书车推到固定的巡回地点,如集市、公园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普通民众可自由阅览。文库每箱装运,每箱大约装有两百至五百册图书,并附有图书目录、劝学传单、电影宣传广告等进行阅读推广的辅助资料。巡回文库面向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普通民众,且借阅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方便,在当时起到推动图书流通、调动普通民众的阅读兴趣、提高图书利用率的作用。如民生公司曾主办广智流动图书馆,有人曾撰文描述其借书情景:“甚至于有的读者是从三十里以外赶来,也有乐而忘返的连饭也不回去吃的,也有冒风、冒雨、冒雪而来,足见他们的知识荒达于极点,实在需要有图书馆的机会[10]”。值得一提的是,初期的巡回文库不仅深入到城镇的公园、茶楼、旅馆、码头等场所,而且也深入到了村舍农庄等偏僻的乡村。当时有一份社会教育调查报告中写道“如果是人民因朝夕工作太忙,路途太远,不能到图书馆取书,图书馆便想出法来把书送到他们手里……,或用长途汽车,管理员每日去一次,周巡各地。我们或以为这巡回文库是多事,可以不用,殊不知农民乡民所得的益处是无穷的[11]”。又有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巡回书库引起了当地农民浓厚的阅读兴趣,巡回书库用普通木箱制成,使用华北农村手拉车装运,走村串巷,把书送到村舍、农庄,节约了看书人的时间,而且无论村庄多么偏僻,都要尽力按照既定的程序巡回。书籍内容上涵盖了中图法从C 大类到T 大类的各类书籍,可谓包罗万象;书籍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平教会根据读者阅读水平编辑的平民读物,例如三国演义,对于仅认识一千多个汉字的农民来说读起来很吃力,平教会于是就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编辑了《三国演义》的简易本供此类农民阅读;另一种是正式刊出的连续出版物,如《新生活丛书》等,文化基础稍高的农民可阅读,这样就兼顾了各个层面的读者,满足了大多数农民的阅读需要。据统计,巡回文库中借阅最多的是故事、小说、鼓词类图书,故事中又以《三国演义》及《岳飞传》最受欢迎,此外也有较多农民喜爱阅读有关东三省及日本的书籍。
3 关注弱势人群的阅读
3.1 对于妇女阅读的关注
随着20 世纪初平民教育在各地的推广,妇女的权益也日益受到重视,辽宁、浙江、江西、云南省立图书馆等都设立了妇女阅览室,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已足够表明民国图书馆对于妇女阅读重视程度的加强。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京师图书馆暂定章程》中规定“无论是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12]”,可见当时的图书馆已经是面对妇女开放了。有识之士也在为妇女阅读而大声呼吁,如李小缘先生主张“男女阅读不分界限,贫富贵贱阅书不分阶级”。他认为图书馆应是精神娱乐的俱乐部,人生不能无娱乐……,所以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就是要把图书馆变成这一班人的最高俱乐部。工作外即到图书馆借书或看书。扩而充之,推而至于家庭烧茶煮饭的少妇老妪……[13],天津的七个通俗图书馆专门设有“家庭巡回文库”,主要面向普通家庭妇女。文库为书匣形式,每个书匣装有五种图书,内容涵盖科学常识、家务知识、家庭教育等。借书人首先向图书馆提出申请,并出具保证人或保证金,手续办好后,由通俗图书馆派人送达至借书人手中。借期一般为两周,如有需要可再续借两周。
3.2 对于儿童阅读的关注
民国初年,图书馆界有识之士意识到启发民智,普及教育,要从重视儿童阅读做起。蔡元培先生主张“小学生应有图书馆,普通图书馆应用儿童阅览室……[14]”。马宗荣在《现代图书馆研究》一书中也主张“……其他不但只图谋大人的便利,且谋及儿童的便利而设儿童图书馆:或于各图书馆中设有儿童阅览室,专供儿童利用。[15]”在图书馆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各图书馆纷纷增设儿童阅览室,如京师通俗图书馆、浙江公立图书馆、江西省立图书馆、厦门图书馆等都先后增设儿童阅览室。鲁迅先生推动下成立的京师通俗图书馆中设立了儿童阅览室,并收藏了很多少年儿童图书,面向小读者开放,该馆成为我国第一座儿童通俗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报告称:“普通阅览以小说杂志为最多,经史子集次之,历史地理法制又次之,其最少数则为哲学教育。儿童阅览以名胜写真幼稚对画为最多,童话教育书次之,小说传记又次之[16]。”在当时,很多图书馆都开设了儿童阅览室,并且为方便儿童大多数阅览室都实行开架借阅,有的阅览室还有人专门指导儿童阅读。为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图书馆界还举办了儿童读书会、儿童阅读比赛等活动,具体做法是按年级将儿童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2 名辅导员组织儿童进行读书、讲故事、写作文、读书讨论等比赛活动,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
1939年颁布的《美国图书馆权利宣言》中主张“图书馆不能因为利用者的身份、年龄、经历、观点的不同而拒绝或限制其利用图书馆的个人权利”,在追求平等和自由阅读的路上图书馆的前辈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和有益的尝试,回顾先辈走过的路,在推行全民阅读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借鉴许多有益的理念和方法。
[1]董铸仁.图书馆与读众[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1(4):445.
[2]陈源蒸等.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7.
[3][6][9][12][16]李希泌,张椒华.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82:184,209,257-258,200,276.
[4][15]马宗荣. 现代图书馆研究[J]. 学艺杂志,1924(5):9-10.
[5]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 李小缘纪念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94.
[7][8]朱有,王獻等.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10—112.
[10]国家图书馆. 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13 册)[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2003:745—746.
[11]黄裳等. 鲁皖苏浙京沪社会教育考察报告——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书之三[R],广东: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1929.
[13]李小缘. 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58-62.
[14]赵达雄.蔡元培先生与中国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0(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