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歌”声声祭亲人——湘潭夜歌探析

2013-04-11金鹃飞

关键词:湘潭音乐

金鹃飞,刘 畅

(邵阳学院 音乐系,湖南 邵阳 422000)

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湘潭文化在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湘潭历史文化的发展大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湘潭地域为三苗之地,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南越文化和三苗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因而逐渐形成了既受中原商文化熏染影响,又具有浓厚楚文化和本地文化特色的古湖湘文化。屈原流放三湘期间,曾驻足湘潭韶山一带,他以湖湘方言、楚地民歌入诗,写下了许多描述湖南山水景象、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大量辞章,开创了与北方《诗经》风格迥然不同的南方《楚辞》,也就是后人所称的离骚学派。本文写的湘潭夜歌就是古代楚国地区一种经屈原时期的辞章影响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民歌,是湘潭地区长久以来流传的一种经久不衰的民俗音乐形式。目前,关于湘潭夜歌的视频有许多,而专门研究和写作湘潭夜歌的专题论文还未见发表。笔者将探询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以丧葬仪式中的夜歌为主要素材,撰写成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湘潭夜歌和湘潭民俗文化,使之更加繁荣、发展,世代相传。

一、湘潭夜歌的产生和发展

(一)夜歌的产生

民间歌唱活动在人民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用歌唱的方式或以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或以激发生产劳动中的热情,或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或以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在丧葬中演唱的夜歌则是用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夜歌最早起源于古代楚国地区一种古老的丧歌,是对丧鼓歌、坐夜歌、夜歌子、孝歌子、挽歌的统称,是流传于长江流域汉族居住的巴蜀荆楚地区(包括湘潭地区)的古老文化民俗。古时的楚地巫风盛行,源于荆楚之地本来就有崇神尚鬼的习俗,《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提到了楚人在祈福祛灾、生老病死之时,常由巫师领着众人,伴随着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进行舞蹈表演。这种长期盛行楚地的巫风,使“巫音”与“南音”逐渐融合,自周以来八百年间,经巫师和民间歌舞者代代传唱而融汇合流,形成了楚调,夜歌只是当时楚调众多民俗音乐中的一个细小分支。

我们对古代楚地的丧葬习俗现在知道的已经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夜歌的重要资料,楚国思想家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不是像别人那样痛哭流涕,而是坐在地上边敲盆子边唱歌,这是目前可考证资料中最早以歌代哭的典型范例。古代楚地巫师与鬼神打交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歌舞娱鬼神,而在楚国这种风气后来发展到极致。楚辞中描绘的巫礼乐舞,在长江流域地区一直流传了下来,很多习俗至今都保存在苗蛮之地,成为少数民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丧葬祭奠的乐舞中保存下来的。许多汉族居住地区也沿袭着这种风俗,湘潭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农村里在举办丧事时,歌师和鼓手会自动或被请上门来唱“丧鼓歌”,这些人中的较大一部分是由道士担任,而道士也就相当于古代的巫师,这种“丧鼓歌”在当地也叫做“夜歌子”。

(二)夜歌的发展

湘潭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人素重德孝,德以对天,孝以对祖,故为“有孝有德”(《诗·大雅·卷阿》)是贯通湖湘地域的道德纲领。正是在“孝”的观念指导下,楚人发展出一套完备的丧葬礼仪。如墓地风水的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祭品和冥纸安排上的差异以及用夜歌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等,这些在湘潭地区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根植于民众的内心,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丧葬文化心理。

楚地丧葬礼仪中的夜歌从孕育、形成到流传,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曲折迂回,几起几落。虽然近代湖湘文化中湘潭地区的丧葬音乐已不像古时楚地那般兴旺,尤其是上世纪3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60 年代的“文革”浩劫之后,以诗、词、歌、赋为吟唱内容的楚调夜歌亦难逃劫难,湘潭丧葬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和排场等都遭到了革除,在音乐文化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夜歌为何物、是何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公职人员去世后一律火葬政策的推行,城区许多年轻人对夜歌很陌生。但毕竟丧礼不是简单的礼仪制度,其深层所包含的信仰和观念的变化比礼节仪式的变化更难更慢,所以湘潭地区丧葬风俗自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到现在还一直在民间保存着,很难被人们放弃。更何况,在民间同姓相居,宗庙森严,即使有心变改旧礼之人,也会在强大习惯势力围歼责难下违心相从,以免落下不孝不义之罪名。因此,不管是农村尚存的土葬,还是城市里的火葬,丧葬仪式和丧葬音乐依旧保持着延续性,基本是按照古老的习俗进行的。

农村人很重视丧葬仪式,场面隆重奢华。夜歌作为丧葬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一直在丧葬仪式中保存和盛行。20 世纪70 年代末,全国开展了“民歌集成”活动,湘潭的许多音乐工作者参与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包括丧葬歌曲在内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歌曲。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专门研究的丧葬歌曲,依据演唱的时间、场所大致可分成两种形式:一是与丧葬的各种仪式、礼节紧密联系的歌曲,如:“守夜歌”,“丧鼓歌”、“守灵歌”等;二是在长期形成的夜间活动中所产生、且与当地民族的习俗息息相关的歌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闲暇时所唱的歌,叫“夜歌子”、“七言歌”等。

二、湘潭夜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夜歌的音乐特性

1.曲调悲切苍凉。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是丧葬音乐中的精髓所在,曲调十分凄凉,悲切动人,节奏缓慢,韵律优美。湘潭夜歌主要是民族小调式,音乐跨度不大,有相对固定的调式和旋律,其风格古雅而优美,调式、旋律和节奏的音乐性都很强。如湘潭现代夜歌师刘树芬所传唱的夜歌中旋律多为“3、3、2 ;1、1、6;1、2、3、2”的旋律,音乐平稳,起伏不大,伴以悠扬的二胡等伴奏声,倾诉逝者生平,让人泪流不止,特别感人。夜歌师一般用一面鼓和二胡伴奏,用念唱的方式进行,这和古代楚歌的表达形式非常相似,与近代的花鼓戏风格也颇为接近,同时也继承了楚歌中所表达的凄凉之感,那种“如歌、如诉、如泣”的声腔,是一代又一代的行吟踏歌人为后人留下的艺术结晶,他们将这种古老的楚国曲调保留下来,经夜歌师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成为丧葬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湘潭民间丧事几乎都可听见古朴苍凉的夜歌声,在守灵的时候由夜歌师来唱夜歌,听众盈屋,引人入胜,曲调古朴,音韵悲凉。

2.歌词内容丰富。湘潭夜歌的歌词一般是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楚歌模式来吟唱。七言一句,内容极为丰富,可唱日常习俗、社会风尚、家庭伦理、时政传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亡人轶事,等等。尽管内容如此丰富,但却紧紧以劝孝、感慨人生为基本主题,以凄婉悲壮为基本的情感基调,除了运用大量的古韵和古文辞为歌词以外,还有很多根据死者的生平即时创作的歌词,也有以传统故事题材创作的歌词,甚至有介绍地方风土人情和动、植物知识等之类的歌词,各有类别,内容极为丰富。如描述阴间状况的有《游地府》,表达孝道的有《二十四孝歌》,叙述妇女生儿育女的有《十月怀胎》,表达离别感情的有《辞别歌》,讲述创世纪的有《搜天记》,演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魏征斩龙》、《隋唐十八好汉》,描写地方景物的有《湘潭景》,介绍动植物知识的有《百鱼》、《百花》,如二月“花周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等。著名夜歌《孟姜女》因其歌词朴素,明了动人而广为流传,深受欢迎。歌中诉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古老故事,既有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又把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描写孟姜女思念丈夫的一节,层层铺垫,紧扣主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还将时令特色、丰富的民俗知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歌词如下:

当初有个孟姜女,配与夫主范三郎。

可恨秦王无道理,妄修东京万里城。

姜女在家时时想,我夫身上少寒衣。

苦得孟姜哭连连,孟姜想夫一周年。

……

3.语句基本规则押韵。夜歌为歌谣体式的一种民间鼓词,继承了楚歌以七字为一句的基本表现形式,并保留了楚歌中将每句中的第四字作为拖长音的特色来表达。每首夜歌句段不一,基本上每句七字,句格主要有“二二一二、二二三、三二二”几种,也有少数句子为四字,所运用的语言均为楚地方言土语,很有特性。现在的夜歌中还保留了大量《楚辞》中的原句,堪称“楚辞”的活化石。它既是一种在夜晚吟唱的抒情歌种,又是一种颇具浓郁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歌词多引用民谚、俚语、古典名人名诗词句、警句等,让人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用韵较广,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韵脚也只需大体押韵就行,带有口语化。其转韵也很自由,以“n、ng”韵最多,且通常一韵到底,在许多方面与元曲颇为相同,如平仄通押,不避重韵,允许“赘韵”等。

(二)夜歌的表现形式

唱夜歌是湘潭地区办丧事的一道基本程序,用以表达哀思,进行祭奠,顺便给通宵守灵之人解乏。湘潭夜歌是长久以来流传在湘潭所有地域及周边不少地区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特别丰富。夜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本地的民族习俗,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有载歌载舞的,有多人对唱的,也有一人独唱的。原始的边唱边跳形式曾经在湘潭西部流行的丧鼓中得到充分表现,中部地区则流行多人对唱的表演形式。目前,湘潭地区的夜歌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主要是丧葬伴夜歌,即丧歌。也就是说逝者死后要在家中停灵数日,为助孝家哀伤氛围,守灵时请三五个歌手来唱夜歌。特别是出殡前一晚,做完道场后歌者就开始唱歌,直到天亮即将出殡为止。歌唱时用锣、鼓等伴奏,歌师在灵前边跳边唱,还有的在守灵时直接搭棚请专业戏班子来唱夜歌。歌手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逝者家属邀请歌手,一种是歌手自愿加入夜歌活动中。请来的歌手多为老者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口才特别好,能做到出口成章。

三、湘潭夜歌的社会功能

(一)夜歌的教化作用

湘潭夜歌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群众性文艺,它集古典文学、古经典著作、民间轶闻、传统读物、民谚俚语于一体,是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长年积累下来的、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的宝贵财富。它符合人民的审美趣味,反映了一定时期、一个阶层的思想风貌和生活状况,探索出人民的处世哲学和心理,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

夜歌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夜歌的取材上。它天南海北,地脉龙神,纵古博今,三教九流都曾涉及,是一本人民群众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轶闻、典故、野史。有些还通过对几本不同的书的整理,使这些故事有了连结,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另外,这种知识性也体现在为人之道的处世哲学方面,如歌词中的“四时八节要长春,莫做忘恩负义人”、“和气交得千里客,公平能取四方财”、“为人切莫争闲气,人争闲气空伤身,为人须当尽孝道,为官必要讲忠良。”等,很有哲理性,既传播了天文地理知识和民俗知识,又告诉人们如何为官为人,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官兵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长辈关系的道理。尤其强调了“孝”。“孝”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属伦理学、道德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我国的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通过民族形式发生和发展的,它在历史上对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应对步入老龄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响应世界老龄大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国富民强、幸福安康的现代老龄国家。道字当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湘潭夜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在夜歌的内容上,一般是将原作的散文形式改变成韵文形式,但又很忠实于原材料。再加上一些诙谐语句、民谚俚语的运用,其趣味性更浓,更能引人入胜,使人进入轻松之境。另一方面反映在夜歌的唱腔上,歌师们用他们特别而又独到的声腔吸引了大批的听众,使原本沉闷而悲伤的丧葬场面因为有了夜歌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缓解了亲朋好友的伤心情绪。

唱“夜歌”一直以来是湘潭人们用来表达对亲人思念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湘潭地区丧葬仪式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做三天道场,当不得一晚夜歌”,这就说明了唱夜歌在丧葬仪式中的重要性。夜歌因不同人物、不同排场而选用不同的音乐:援引古典来赞美死者生前的品德风范;赞美孝家的忠孝虔心;歌颂先贤先圣;贬斥邪妄丑恶;抚慰死者;奉劝世人;根据死者生平即兴创造等。即在内容上主要是援引古典来称亡赞孝。歌唱夜歌时鼓师乐手击鼓唱歌,亡人的亲朋在一旁陪伴,通宵达旦,一连数日,他们认为这样做才能显示出后人的孝心。正是因为湘潭夜歌具有这些特征和价值,它才得以世代流传,长久不衰。

(二)夜歌的社会功能

湘潭夜歌历史悠久,文化敦厚,赋予了湘潭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奠定了这个城市丰富的人文底蕴。韶中地区长久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不看十八岁姐姐上轿,要看八十岁婆婆上山”。一喜一丧乃人生中两件大事,而在湘潭地区丧事则比喜事更为重要,丧葬音乐在丧葬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可替代。几乎所有的民间丧葬仪式都会选用夜歌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这也是现代人们对夜歌的一个认可和充分肯定的表现。

夜歌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民间风俗,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情歌演唱,也不单是青年人时不时地哼几句夜歌来凑凑热闹,消愁解闷,不冷场,其实还有着更深的含义。其一,抒发了人们哀切、说理、劝解之情,也有人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二,将一些民间富含哲理故事和对生活的感悟用悠扬押韵的歌声演绎出来,不但让亲人悲切的心情得到慰藉,还让人们在悼念亲人的同时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从而更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亲人,关爱朋友。其三,夜歌的热闹场面本身就是一种集祭祀、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大型集体活动,能促进交流,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加深和巩固友情亲情。

四、湘潭夜歌的传承与保护

湘潭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神奇的湘潭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令人神往的美丽山水,更有着自己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民俗礼乐的发展一直令世人所关注。楚地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勤劳智慧的湘潭人民长久以来习惯用一种口头韵文、长短不一念白般的句子唱出自己的心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湘潭夜歌。但是,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湮灭,古时流传下来的有史可查的夜歌资料如今已经凤毛麟角,从事夜歌师这一古老职业的人也日益减少,因此,延续和保存这古老而又珍贵的夜歌子已迫在眉睫。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为了让这类以口耳相传的古老文化链条得以延续,研究和保护传统的民俗音乐日益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们对湘潭夜歌的保护还处在初步阶段,部分的专业音乐人已经开始日益关注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但还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专项的经费,保护湘潭夜歌对我们湘潭音乐人来说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在传承保护湘潭夜歌的过程中,更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按捺住艺术的激情和创作的冲动,让夜歌还原于历史,添彩于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传承和保护湘潭夜歌的办法有多样。首先,社会要对夜歌音乐给予更大的包容,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为夜歌的流传和保护营造一个良性的土壤,使更多热爱民俗音乐的人们积极参与到夜歌的传承保护和学习探讨当中来。其次,要采取师傅带徒弟、口授心传的办法对夜歌的继承人进行传帮带,培养接班人。这不单是从事夜歌师职业的民间艺人们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人们要重视和支持对传承人的培养,尤其是擅长唱歌且有志于各事业的人更是要鼓足勇气,挑战世俗,义无返顾地加入传承的行列,挑起传承的重担。再次,各级政府要对夜歌进行立项,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保护措施,尤其是经费问题要得以落实。既要对老一代艺人有扶持办法,让他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一心一意地、有计划地培养传承人,也要为接受传承的人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无忧无虑、愉快地接受训练。总之,夜歌是祖辈流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当然,对于传统历史文化不能不加分析地被动接受和简单化地继承,而是应该施以新的探求和创造,认真地做到在分析中选择,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们在接受外来音乐的同时,时刻不能忘了祖辈留下的宝贵的音乐财富,而应将中西音乐有机地结合,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湘潭民俗音乐的发展开辟一条更加清晰、更加灿烂的光明大道,将湘潭民俗音乐以全新面目展现给世人,使之在民俗文化和音乐领域中大放异彩。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民俗文化,湘潭地区的夜歌只是众多地方音乐中的一个缩影,这些宝贵的地方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文化人去了解学习、研究探析和传承保护。湘潭夜歌是属于人民的,它反映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因此,探索和研究湘潭地区民俗音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愿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关注、探究湘潭的民俗音乐,也愿湘潭夜歌这朵音乐奇葩越来越灿烂,常开不衰。

[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Z].1989.

[2]中国曲艺志·湖南卷[Z].1989.

[3]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

猜你喜欢

湘潭音乐
湘潭:天生C位
奇妙的“自然音乐”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音乐从哪里来?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音乐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