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比较与启示

2013-04-11李娟王思武吴艳英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李娟,王思武,吴艳英

(1.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2.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 264000)

中美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比较与启示

李娟1,王思武2,吴艳英1

(1.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2.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 264000)

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鉴于美国高校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师走进宿舍、开设相关专业课、鼓励学生探索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教授志愿者密切和学生的沟通等,中国高校应实施家长干预工作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成长生态干预,建立内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措施,推动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展。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内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付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心理反应状态。一般是在个体遭遇无法避免的、相对强大的应激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发生,存在明显的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此时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和无能为力应对的状态。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机制建设愈发迫切和重要。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期许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获得些许启示,推动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展。

一、美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特点

心理咨询岗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大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事务部部长威廉姆森明确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思想,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大学生服务模式和标准。此后,包括大学生咨询在内的大学生服务与发展项目在高校中逐渐被推广,成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高校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学生比例数较高,平均每年有大约1100名大学生自杀死亡。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自杀率最高,哈佛位居第二,每年平均有1人自杀。相比较而言,密歇根大学每年的学生自杀比例最小。美国大学生的平均自杀比例高出中国大学生同期的3.5倍。

美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是学校的正式机构,有的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员有六、七个教师,有的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三十人左右,而且绝大部分都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证。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都接待80多人次的学生,7个咨询员全是心理学博士。他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对比中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机制,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一些特点。

(一)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美国高校制定了一套心理健康服务的标准,至少按照1000:1到1500:1的比例配备心理咨询师。尽管美国高校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而目前的经济衰退似乎使得这个目标更难达到,但毕竟有了行业标准。中国高校没有明确比例,只要求每校配备不少于两名。哈佛大学不但聘用更多的专家,而且还设置由校长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机构。哈佛大学面向新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向学生宣传“你们当中的某些人可能会精神压抑,但这不是耻辱,耻辱仅仅发生在你认识不到这问题并且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1],鼓励学生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哈佛大学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压力。艾莫瑞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采取网上精神健康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及时反馈建议给学生,或者邀请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麻省理工学院还专门培训学生心理健康员,开通学生校园热线,接听学生来电,和学生分享体会并给出积极性建议。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马里兰大学为帮助学生应对适应性压力管理时间,开设了学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统计表明,学习这项课程对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学业有很大的帮助,有86%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暑期后回校继续二年级的学习,而平时没有上该门课的新生只有69%按时返校。美国大约有45%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在学生宿舍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美国大学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上课安排,24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还在学生宿舍开设心理咨询室,打破了心理咨询的神秘性,并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治疗。麻省理工学院重新设计学生宿舍,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哈佛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健康家庭教师”,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

(四)开展朋辈辅导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父母、长辈、教师由于年龄、文化以及心态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减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自发成立朋辈团体——“积极的心态”,还在马萨诸塞州的Brandeis大学成立了分会,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了解自我,提供积极思维模式,顺利度过危机时刻。

(五)寻求教授、社会的支持,让学生及时平衡心态

罗彻斯特大学邀请教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教授指导20-40个学生,不定期和学生见面,与学生一起开展交流、沟通、自我成长活动。此项举措使教授能够改变远距离指导的不便,能够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多一个倾诉的对象,得到较高层次的指导和教育。亚利桑那大学家长捐资成立了杰德基金会,这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目的是构建救助和安全网络,帮助更多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度过危机。该基金会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构建了协作关系。美国大学通常还会劝说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暂时休学1~2年,等心理危机过后再继续学业。哈佛大学认为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恢复平衡心态的很好的途径,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也可以避免别的同学遭受到意外的伤害,每年就有大约20名学生因此休学。

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严重,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危机干预,虽然没有根本解决心理危机发生的源头和遏制住心理危机学生数量上升的势头,但危机干预却颇有成效,学生因心理危机发生的自杀率明显降低。

二、美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启示

加利福尼亚大学专家认为“建立一套早期预警系统,从而能够及时收集到遇到困难的大学生的信息”[2]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中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不同,中国应发挥家长干预工作模式优势

学生家长应该是学生的合法监护人,学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只能当成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学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更加频繁和深入,那么当学生遭遇危机状况时,家长应该是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的人。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家长与孩子关系疏远,另一方面美国大学学生从校方争得许多作为成人的权利,但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他们原该得到的校方提供的身心上的保护在逐渐减少。美国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家长的作用,因此,加强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成为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联邦和州大都筹资建立了学生家庭资源中心,为家长们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训、训练家长掌握有效沟通方式,矫正对学生的不合理期待,通过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间接地促进学生发展。美国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计划时也会把家长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设计,甚至通过家庭心理辅导改善家庭环境来预防或矫正学生心理问题。中国有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每200名学生就要求配备一名辅导员,并兼做心理咨询工作,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但因这支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与家长的沟通机制还不够畅顺,一旦学生自杀,学生家长闹访缠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学生的心理成长生态干预,建立内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成长生态干预机制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者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干预,使学生成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减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教学形式等来间接干预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国高教管理部门也发现,在春季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数量可以有效减少心理危机学生的自杀数量。因此,中国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课余活动安排。其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校员工的干预。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人员应该经常对教师、宿舍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知识培训,以便当学生在各种场所出现危机迹象时,能够被及时发现报告,启动危机干预程序,迅速处理学生危机事件,增加各部门的配合。

(三)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的普及性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着重在四个方面:心理健康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或称生涯辅导、领导力训练。一般每个学校都有规范化的辅导计划,其中包括规范化的题材、程序和评估标准等。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著名的心理咨询家怀特利教授,通过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例如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推动团体心理活动,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调节方法的普及程度,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增加了心理咨询的主动性。美国卡纳尔大学通过开设“暑假课程”,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增强个人责任心、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培养专业兴趣,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和大学融为一体。

(四)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化

美国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有教学和其他教育方面的经验,且来源于教师,并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最前沿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强制性每年定期参加全脱产的心理咨询培训,确定自己的心理咨询督导师,定期进行心理督导,以保证咨询的专业性。咨询师还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伦理规范,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不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咨询;设置专业的咨询预约制度、咨询转介制度,确保咨询的专业性。

(五)建立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导全体教职员工集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分层扩展的多层教育体系。对普通教职员工可以进行普及性知识培训为主,对专职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危机诊断、危机报告层面的知识培训,对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加大对其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培训。在这样的多层次教育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及时开展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减少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1]Illback,J.Robert,et al.Integrated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families:opportunities for psychological practice[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93.

[2]Flaherty,T.Loisetal.School-Based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theUnited States:History,current models,and needs[J].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96,32(3):341-352.

(责任编辑:闫丽君)

本文是山东大学自主创新课题项目“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课题编号:IFW09108)、“微表情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及其在心理检测中的辅助应用”(课题编号:2012DX007)的阶段性成果。

B844.2

A

1008—6153(2013)01—0145—03

2012-12-27

李娟(1972-),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王思武(1966-),男,山东烟台人,烟台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教授。吴艳英(1987-)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危机”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