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析

2013-04-11孔韬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德教育教师

孔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07)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析

孔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07)

所谓“师德”,包括师品、师智、师能、师表、师恩五层含义。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既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又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为构建世界一流教育体系打下基础。面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待遇偏低、教权被剥夺、职业倦怠等现象,要通过树立师德荣辱观、协助做好生涯规划、关爱教师、建立长效评价机制等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师德;以身立教;职业倦怠;为人师表

随着现代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但即使是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教师作为学生领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用优良的人格感化和影响学生,矢志以身立教,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的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师德修养的内涵

“师表”一词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与“师范”相同,是指学习的榜样。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向师性”,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的品德形成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相关。以身立教,以身作则,是教师为人师表古今通行的法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更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所谓“师德”,可理解为以下五层含义。

(一)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二)师智,学高为师。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人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说法。学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渊博的学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

(三)师能,技高为师。教师要以科学的手段施教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四)师表,身正为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意义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五)师恩,关爱为师。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务于学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大学生进入校园后远离了父母的照顾、关怀,教师施与学生的爱可比父爱母爱,若教师能用真情感化每一个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自然也像孩子对父母感情一样亲昵。

二、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师德修养是国家的法律规定

2006年9月,我国颁布并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作出了三条明确规定:一是“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三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新《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明确了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

(二)提高师德修养是未来民族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

教育是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的神圣事业。大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18-21岁青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而当今大学生受到很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重于言教,若教师的道德表现良好,必能够对大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是构建一流教育体系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古代一直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育人的宗旨。从当代高校自身发展来讲,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一流业绩的需要。只有广大教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从而建设一流的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收能力差、道德水准和素质低的学生。高校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也必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三、现代“为人师表”走入困境的原因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师表”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以下从三个大方面对其走入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待遇偏低,生活压力大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造成能力、工作量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因为职称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到退休后的待遇。仅以教师职称高低确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对没有晋升职称希望的,会产生诸多后遗症。教师也是人,一些因素的存在会使其产生心理失衡。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会导致师资严重流失,对于无法跳槽的教师,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之时,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评委之间矛盾重重,腐败也有了滋生的土壤。此外,还有源于房子、下一代的教育费用等方面的生活压力。种种的压力致使教师要做到在道德上完全自律,工作上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师教权逐渐被剥夺

随着社会的进步,“90后”的学生大都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公平的,都享有一定的的权利,同时需履行一定的义务。教师无论如何高尚,始终也只是公民中的一分子,这导致学生“尊师重道”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言语经常受到媒体的关注。一旦对学生做出一些惩罚性的行为,家长和学生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甚至投诉教师,这个时候,教师没有了主动权,反而成了一味只能采取鼓励教育的机器,教师的教育权被逐步地剥夺了。教权的被剥夺也是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的因素之一,这无疑使得教师想“为人师表”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现在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往往只是学生学习中的某一科目,而各层级之间教师的流动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一名教师长期从事同一科目的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民办学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为更大地获取利润,一般都低薪聘请教师来实施教学与管理工作。这样,教师队伍素质便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教师觉得前程无望,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同时,尽管公办学校的教师学历较高,但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更何况,有事业编制的保证,部分公办高校的教师觉得有恃无恐,官僚作风盛行,更不会想着更好地为人师表。这些都使传统的“为人师表”理念走入了困境。

四、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

(一)树立师德荣辱观,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高校教师师德荣辱观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履行高校师德规范要求的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肯定和褒奖以及教师主体对其心理体验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师德作为调整活动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他律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只有被教师认识、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成为职业行为准则后,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个内化和自律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长期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本人自觉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新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教学活动上,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追求上,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立足生涯发展,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关键在于内部培养,而内部培养和内部成长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科研学习、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师德的形成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应将培养教师的道德水平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因此,高校要制定其教师的师德培养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将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设计落实师德计划的活动,挖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潜力,帮助教师获得职业的专业发展。学校人事处可为每位教师在入职时便确定其职业生涯发展志向,对其进行师德评估,为教师将来的职业生涯路线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进行评估与反馈,把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入校初期和中长期职业生涯指导中,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关爱教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教师在学校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学生的心理调节者和朋友……如此多的角色定位,加上“为人师表”的要求,往往使得教师在学校工作的过程中,压抑和控制自己的负面和消极情绪。

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疏导教师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

同时,学校应该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预防、减少和杜绝职业倦怠的出现。为此,各高校可为每位青年教师增设个人指导老师,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制定帮教措施,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师德、教育、教学等各方面为青年教师把关定向。具体操作方式为:专门成立培训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为青年教师确定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结成“一带一”的师徒对子。徒弟每周至少要听一节师傅上的课,每学期师傅听徒弟的课不少于5课时,听课后,师傅要及时给徒弟进行指导、点评。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汇报课要求本学科教研组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后及时对授课情况进行会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可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他们敬业爱岗的品质;通过师徒结对,以“传、帮、带”形式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四)加入师德考评,建立长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师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首先,各高校应建立新职工师德教育机制。新教师入职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对新教师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激励机制。可在教师节开展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的评选及表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每年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把师德和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和推广。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者,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和梯队培养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劳动成果,积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再者,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先等的重要依据。

[1]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2]周芳.略论教师为人师表及其社会意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6).

[3]庄西真.2l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J].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编,2001.(10).

[4]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责任编辑:闫丽君)

G645

A

1008—6153(2013)01—0128—03

2012-11-9

孔韬(1982-),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师德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