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13-04-11谭静
谭 静
(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 郴州 423000)
翻译能力是英语实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目的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它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诺德(Nord)等翻译目的论者认为,任何翻译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翻译行为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
中国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怎样开展全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了研究,且达成了以下共识,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如翻译选修课、科技翻译课、翻译必修课、研究生阶段的写译课等),其教学目的都是要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如口头翻译能力和笔头翻译能力。对于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翻译界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绝大部分是针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例如肖红(2005)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
此外,许多国内学者把翻译目的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如:1)目的论与歌曲翻译标准(陈水平,何高大2003);2)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陶瓷文化翻译 (欧飞兵2011);3)目的论连贯原则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体现——基于现场口译的语料分析 (谢一铭,王斌华2011);4)翻译目的论对中国佛经翻译的操纵 (史小平2011);5)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田小玲2009);6)目的论三法则与药品说明书的翻译 (李淑杰2008)等。以上的研究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相对于其他理论而言有自身的优势。
可见,以上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都重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偏向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和课程的设置,较少关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探讨,至于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而对于翻译目的论指导的翻译与翻译实践的研究虽然如火如荼,但尚未有研究者把翻译目的论用来当做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一)翻译课程开设不合理。经过若干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在2006年新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了对“译”的能力的要求后,大学英语教学界普遍意识到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因为翻译在所有英语考试中所占分值不多,翻译一直不被教师,学生,乃至教育管理者所重视。翻译课程开设非常不合理。以笔者所在的院校所使用的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我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开设四个课时的英语课。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需在两个星期内(即八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授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笔者的同事(包括笔者在内)一般会安排听力课两个课时,阅读课文讲解四个课时,练习讲解两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一般都只停留在词汇,短语,语法及重难点句子的分析上,根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将课文从英语翻译成汉语的翻译方法。而在讲解练习时,教师也一般只会强调词汇,短语以及语法的操练和阅读练习的分析讲解。在讲解翻译练习中的八至十个句子时,教师基本上是核对答案,不会从翻译方法的角度来教会学生如何翻译,更别提传授翻译理论了。而学生也只是照抄教师给出的翻译参考答案,再与自己所做的答案进行对比,根本不会从翻译技巧的角度来思考译文。而且,因为课堂时间紧迫,教师不会有多余的时间来与学生就翻译练习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不能从教师那得到积极有效地指导,不能认识自己翻译能力的不知,不能意识自己在翻译方法上的缺陷,翻译能力无法提高。
(二)极度缺乏大学英语翻译教材。笔者就职的学校使用了两套给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大学英语教材。无论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还是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都有听说教材,阅读教材,写作教材,唯独缺乏的就是翻译教材。由于没有翻译教材,有些教师想给学生补充一些翻译知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曾经给我校法律专业的学生上过两年的大学英语课。法律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好,很多同学在大学第二学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的还考了五百九十多分的好成绩。到第三学期时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时笔者想利用课件向他们讲些翻译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翻译技巧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一,二堂课学生有兴趣。慢慢地学生认为他们手中没有翻译教材,只能在上课时阅读教师在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而且要不停地抄写课件里的翻译练习,他们就觉得课堂内容冗长,枯燥无味。有的打算考研的学生建议还不如上考研英语更加实在些,针对性强些。最终笔者不得不取消了翻译课。因而急需编写出版一本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材。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加强翻译技巧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翻译技巧,而不能只让学生对单词,短语和句型生搬硬造地翻译。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精读)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的Reading Activity“Swimming the English Channel at 58”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My wife didn't think I was crazy.”在将此句翻译成汉语时我们不能按照对号入座的思维将它翻译成“我妻子不认为我疯了”,而应该意识到此句运用了否定转移,应将其译成“我妻子不认为我疯了”。这样才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同样在此篇文章中有一个短语“the rough and cold water”。如果我们将此短语译成“汹涌和冰冷的水”就显得非常生硬。此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将该短语翻译成“海浪汹涌,海水冰凉”两个并列短语。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切记不要让学生望文生义,这样才能达到翻译效果。
(二)加强翻译理论教学,尤其是把目的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滞留在传统的翻译技巧或者翻译方法的讲解上。广大英语教师根本没有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翻译理论。目的论是众多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目的决定手段。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拘泥于词汇和语法,而会从译文的阅读对象考虑如何翻译。例如知名饮料品牌雪碧的英文广告Obey Your Thirst,其广告的目的就是刺激顾客的购买动力。在把该广告翻译成汉语时如果逐字翻译成“服从你的渴望”就与原语背道而驰了。这时译者必须从该广告语的目的角度来考虑其准确译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教师就不会被译文参考答案所束缚,而是根据译文所预期的目的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会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目的论为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教师和学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翻译的概念和翻译的意义与目的。
(三)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的学习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尽管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都学习了英语,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阶段学校一般不会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课。而翻译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际传播,其目的是促进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除了向其传授翻译理论外还必须向其传授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加强学生对于中英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才会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休克,注入文化要素,实现翻译的“信,达,雅”。
四、结语
目前国内所有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都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要加强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然而对于如何培养,采取何种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摆在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方法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目的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Nida,Eugene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陈水平,何高大.目的论与歌曲翻译标准 [J].外语教学,2009(4).
[3]李淑杰.目的论三法则与药品说明书的翻译 [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
[4]欧飞兵.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陶瓷文化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2011(2).
[5]史小平.翻译目的论对中国佛经翻译的操纵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5).
[6]田小玲.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7]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J].四川外语学报,2005(1).
[8]谢一铭,王斌华目的论连贯原则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体现——基于现场口译的语料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