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统计学教学水平评价研究
2013-04-11肖兵
肖 兵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新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统计学在高等院校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统计学教学也要进行相应深刻改革,对统计学教学水平的评价也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水平评价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主要从授课者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其中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授课者受否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或学科方法,充分把握学科价值和学科文化,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是否结合专业、岗位特点适时开展学术、时事讲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成才;是否精心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主要是考核授课者教学综合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督导评价)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改革主要考核授课者在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形式、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是否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在统计学方面关于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统计学既不属于数学,也不属于经济学,在统计学科建设中,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把统计学从数学和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按照一级学科来加以建设和发展,缩小与国际统计专业水平的差距,这对新时期统计学课程的授课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考核与评价授课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是要求授课者把握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专业内涵。统计学是从各类专业统计方法及相关统计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门方法论科学,而现代科学技术正高速发展,各类新的方法与理论及问题不断涌现,因而要及时跟进统计的前沿和动态。要正视我国统计水平与国际一流统计水平的巨大差距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充分挖掘统计学的学科价值和学科文化,结合学生的专业、岗位特点适时开展学术、时事讲座。在高等院校非统计专业讲授统计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便于学生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其所从事专业,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是要求授课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遵循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授课者在选择的教学内容时要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一致,要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传统的偏理工方面的统计学一般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偏社会科学方面的统计学一般包括描述性统计及简单的参数估计、参数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与相关专业相联系的一些特殊领域,但一般教材内容陈旧,例题、习题没有时代气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没有涉及或不能解决。现有一般统计教材中实质性设计抽样方案的较少,而以部分推断整体是统计学的精髓,轻视抽样调查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统计学与各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的交叉运用中回归分析与最小二乘估计是一个核心,但基本局限于线性模型,然而实际生活中严格的线性模型并不多见,故利用线性模型的理论介绍一些非线性统计的方法是必须的,且并不需要较深的理论知识,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应用,而非线性的纯理论研究是统计专业的内容。
第三是要求授课者注意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即统计意识,良好的统计意识不仅是学习统计学基础的需要,也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一条有效途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把统计意识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意识的基本思想,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去思考、正确认识和处理周围的事物,更快更好地与其它学科融通,从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在传授各种方法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方法的基本理论基础、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要特别引导学生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并进行改良,至少要找到改良方向,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新,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这里就牵涉到学生的数据敏感意识,即要加强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数量性是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是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后就会敏锐地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规律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
三、学生统计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在学校的课堂及实践中学习了统计学后其效果如何,从长远来看是从学生工作以后所体现的统计意识(思维)、统计技能及创新能力中才能判断,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立即评价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如何,我们通常是以所谓的考试来评价的。但统计学与其他学科差异大,如何通过考试方式或引进采取新的考核方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改革考试的内容。统计学的考试在制卷考试部分要重点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统计意识(思维)。教材体系中的基础理论也属于测试范围但不能过于强调测试基础理论,现在部分高校的统计学考试还在设置试题库,这对理论考试虽有一定意义,但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日新月异,试题库会导致严重的教、学、用三者的脱离。要测试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但不要考核学生的“考场内手工计算能力”,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统计学考试中计算量很大,学生为计算化了很长时间,这显然不应该是统计学考试的初衷,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是从运用过程中体现的,而不是结果。考试的内容除了之卷考试部分应该还有实践环节(如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抽样调查等),的测试,侧重考核其统计实践能力,而且要逐渐加大时间测试环节所占比重,这也是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所必需要进行的变革。这当然要求学校层面探究实践教学构建学校、企事业、统计机关“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第二是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首先是要推广方案设计式的考试,彻底舍弃有标准答案的考试。现在部分高校要求包括统计学在内的课程在制卷同时给出标准答案,这时与统计学的专业内涵相违背的。统计学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创新能力来体现的,有标准答案的测试显然测不出其统计意识与创新能力。方案设计式的考试要求制卷者从周围实际中提炼出统计问题让学生来解答,学生“答卷”中的方案要么提出解决办法,要么从统计思维角度进行整体分析给出解决思路。学生“答卷”提出的方案只有相对优劣而无最优,更不存在标准“答案”。其次是主张团队测试。统计工作是一个团体协作的工作,团队中的个体成员不一定熟悉所有的统计方法及理论,但团队可以根据个体成员的个体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整体渐优的效果,从而对被考核对象的统计水平进行测试也要考虑到团队因素,一份“试卷”由3人以上(但不宜太多,一般3-7人)共同完成,其测试成绩作为这个考试团队的共有成绩,实际上团队测试还测试了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考试”需要进行深层次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再次是淡化考试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固定“考试”的时间、地点与次数,淡化固定时间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的概念,这对统计学测试非常重要。
第三是注重考核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水平。统计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
第四是考核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实际统计工作信息量巨大,不使用统计软件时根本无法高质量完成统计工作的,但切忌把对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能力的考核与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考核等同起来。
总之,尽管高等院校统计学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众多且参差不齐,但明显会不断完善。
[1]专科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J].JOURNALOFJILIN COMMERCIALCOLLEGEC,2003.3,8-10.
[2]刘小平,高等院校非统计学专业 《统计学》教学改革与优化 [J],青年与社会,2012.08(下),42-43.
[3]闫在在、卢静莉、张淑芳,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统计研究 [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1,81-84.
[4]赵彦云、金融统计分析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