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3-04-11肖阳
肖 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9)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在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明确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自古有之。我国早在《易经·贲卦·象传》中便与“天文”对举提出了人文的概念:“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0页。而在欧洲,“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以人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性尊严、人生幸福,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学科随之兴起,历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称作“人文主义”,有着较明显的“以人为本”的内容。
而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背景下它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独特内涵。笔者认为,人文精神首先是人,其次是价值,再次是关系。具体说来,“人”体现在珍视人、尊重人;“价值”体现在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关系”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一种和谐的、互动的态度上。具体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人文知识缺失。正如上文所说,从生源上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现今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文史类、哲学、艺术类上的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民族数年来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都鲜有听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语文文字功底都不坚固,无法用文字很好地表达自身观点态度。而这个问题并不能通过一朝一夕的训练得到改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久的积累。
(二)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相对于一般的高等教育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多数教师对于这种特殊性拿捏得并不到位,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为学生构建的理想世界并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上文所说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当前许多高职教师秉承负责任的态度,恨铁不成钢,违背高职教育原本的方向及目标,而转为强调文化课为主调的教学模式,一位的灌输基础知识,单纯以文化课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使本来文化课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陷入困惑,极有可能忽视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是整日埋头文化课的补习。而另一批教师则不会对学生有过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例行上课程序,也不会太过关注人文教育。整个各个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中能在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贯穿人文知识的教学观念的老师实在不多。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利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环境影响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同时学校内部不够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社会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虚拟世界的纷乱与失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现今互联网信息量丰富,图文并茂,交流便捷,无疑是学生们让自己精神驰骋的一个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和精神毒品,无疑对职校生来说满是诱惑,布满了陷阱。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职校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比较容易易失范,如暴力崇拜、感情用事等,而学校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评价对职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可能出于小群体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职校生好像总是和日常行为规范差、不思上进联系在一起,而进入职校学习在一些家长和其他学生看来好像并非光彩的事。而我们现有的教育并没有把树立学生及其家长的自信心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像普同高等院校一样,按部就班地从一开始就直入主题上课传授相关科目的只是,缺少了入学“第一堂课”的教育。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固有教育理念,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教育。在当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越发明显,高职院校教育多重视技能教育,乃至过度夸大技能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语文作为一门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的地位受到了“拷问”,而社会告诉我们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高职语文是必须存在的学科,必须有它来支撑基础的练习和训练。但是,高职语文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为此,教育理念必须进行改革。“语文”作为从学龄初期便陪伴我们的“伙伴”,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而语文,可以说是一种学问,一种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并且很好的且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的“学问”。语文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品格,铸就高尚的灵魂。语文学科不仅要作为一种工具,用于巩固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文学技能,更要作为人文主义传递的重要途径,而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可是现在的高职语文教育却并没有足够人文教育的意识。正如上文所说,面对并不算乐观的现状,高职语文应着重培养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不应该把语文教育看成单一的学科教育,而要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理解它,要做到这一点,在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激励学生学会做人,培育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提供智慧供其生存;此外,还要注意在教育中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生命的美感。
(二)深刻理解人文精神,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语文标准》中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高职的语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看似不及基础教育般紧要,其两者的统一亦是必要的。而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高职语文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而现今高职语文教学仍以纯操作性的机械式训练为主导,极少站在文化的视角上关注到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并没有发挥语文课程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把学生定位于应用型、实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训高职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应予以重视,最好能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如果学生仅仅懂得专业知识,缺乏人文知识,最终不过就是一介工匠,难以成为未来的建筑师。现今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一系列专注于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的教学体系,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与语文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教学功利倾向严重等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广大教师团体应高度重视,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传授一般专业知识,又要注意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挑选合适的文化成果感化学生。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化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人文性,或豪放或含蓄地蕴含着一种多元的美,它的美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用心地感悟的。学习语文时,简单语文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这是一切的根基,而站在更高的山峰上,我们不难领悟到更重要的是能达到熏陶人的情感的高度。教育过程不是教师输出和学生输入书本知识,再到学生反馈,再到下一轮往复的机械的过程,更深层次应该是慢慢实现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探索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式,发掘已有教材的人文性亮点,并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多充实人文性内容。最好能够充分发挥自助能动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性,编写相关的语文补充教材。在课堂上,注意营造氛围,学生情感体验;课堂以外,可以引导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课外阅读、搜集个人格言等,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实现自我教育。
相对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是遏制学生中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大“元凶”,基于此,我们需要试着改变,然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每位教师在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下都应多使用创造性的方式,营造相对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现今高职语文教学中较易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我们应该想办法尝试改变并取得素质教育中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毕竟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尽管他们的观点可能不完善,但这将是他们寻求自我的坚实保障。
高职院校不是生产“模具”的工作坊,而是“育人”的场所。不是仅仅向社会输入懂技能、会操作的人,它在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应该是为社会培养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深文化底蕴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搭建一个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的舞台,学生们能够这样一个舞台上学习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出较强的创造能力,秉承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怀抱着坚定远大的人生理想,展翅高飞!
[1]大学生与人文教育 [J].教育艺术研究,2000(5).
[2]何士贵.谈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2).
[3]张兰.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科教文汇,2007.9.
[4]于洁,曹海生.”人文鉴于”视野下高职语文教学探微.科技信息,2008.11.
[5]张雯.突出人文精神,创新高职语文教学理念.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