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历史教法课的新探索
2013-04-11任靖宇
杨 娟,任靖宇
(石家庄学院a.历史文化系;b.宣传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005年河北省部分地区进入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2009年河北省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准教师们(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校历史教法课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帮助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生做好专业素质的准备,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一、新课改下高校历史教法课面临的新挑战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
1.新的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不仅是新的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我国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课标》,笔者认为新时期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要以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的规划”[1]1为总的指导思想。历史知识的学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历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历史研究者,具体而言,要有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2]267。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整个受教育的阶段,就好似他们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他们的生命就是在这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展开、绽放的。处在具体生活中的学生有着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各种需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复杂的情感情绪体验,甚至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3]28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要确立“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3]17的关系,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际遇。”[4]125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是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差异,承认学生发展存在有差异性、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挥”[3]26。
2.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单纯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238。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竞争,就是每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竞争。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要求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必须学会与他人的协作,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实践和参与历史研究。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答案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并不唯一。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亲身发展科学知识,同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强调探究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6]12。
3.新的教材编写与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教材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教师只是忠于教材,向学生灌输教材。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在教材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空间”[3]18,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而且现行中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一标多本”,即按照《课标》由不同的编写人员和出版社,编写并发行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材;甚至同一地市不同的县,教材使用也不一样。那么一定地区范围内统一的中考和高考,其命题的依据就是全国统一的《课标》和各地的考试大纲或说明。这就彻底打破了从前的唯教材论,老师们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从唯一的、最权威的教学资源,变为其中之一。《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1]32
(二)新课改对历史教育师范生的新要求
1.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从教书匠向研究者、教育者转变,争当平等中的首席
师范生要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首先,在这个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教师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榜样。其次,新教材“模块”加“专题史”的编写形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不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简单重复和提高。高一的新课是建立在通史基础上的专题研究,要求准教师们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功底,还要有深入的专题研究,既要博还要专。再次,新课程“一标多本”的实行,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材观,要认识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最后,校本课程建设为准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因此,师范生在入职前必须牢牢树立危机意识,做一个愿意学习、会学习、能终身学习的人。另外,高中历史教学对世界古代史知识的新要求,也要求历史师范毕业生必须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力度。
3.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开拓教学资源
为了贯彻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师范生要多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实践,加大对教学实践的体验;同时,要多渠道、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发挥主动性。
4.要学会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
新课标重视教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师范生在入职前就应该了解这些变化,为工作作准备。
二、当前高校历史教法课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高校历史教学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没有脱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点在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听课,而不是带着大脑思考,未能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高校教师更注重向学生传授历史教学理论知识,把学生当做承载理论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忽视了学生对教学技巧的掌握和理解,更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人生职业的规划,没有把学生看做富有潜力的人,没有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高校教师上课往往是自己讲自己的,忽视与学生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沟通,结果历史教法课成了“你讲你的,我忙我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无法获得情感情绪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第四,学生在教法课上没有教学设计的锻炼,没有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也就无从谈起。第五,教法课缺乏师生共同对教学设计的探讨,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正确引导,就不能发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独特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理论教学比重过大
高校的历史教学法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重过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有限。学生形不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教学基本技能的体验甚少,达不到教法课为教学实践服务的目的,发挥不了教法课在大学理论知识与将来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其次,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实践不多,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对新理念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很难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所以本来应该跟中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接受最新教学理念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实际上成了对学生尝试教学实践的探索少之又少,观念上得不到及时更新,动作上放不开手脚的非实用性课程。
(三)缺乏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学生即使进行有限的教学实践,也是对某一版本教材的简单重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整合教材“用教材教”,没有下功夫挖掘历史教学资源,更没有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架构、安排,没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存在“应付”的心理。尽管高校在课程资源方面优势很明显,但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也没有充分利用。
三、高校历史教法课的新策略
(一)教育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把《课标》作为教法课的必修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要让学生认真研读,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其次要给学生推荐新课程理论和中学历史课改前沿的书目、优秀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高新课程的理论水平。
(二)确立学生在教法课的主体地位
传统历史教法课偏重于理论教学,譬如文化史、经济史的讲授方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教学原则,历史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等,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相对较少。我们必须改变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练习的课时,让学生更多地亲身体会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并由教师作适当点评。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教学过程,感悟师生平等的新课程理念。
(三)加大引导师范生运用新课程理念、新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力度
鼓励师范生多尝试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等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能力;抓住对课堂生成性问题进行机智巧妙的指导,达到教学任务的灵活突破,等等。总之,让师范生在教法课的课堂中,强化新课程、新方法的实践,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
(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教师固定几个选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选题组织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再选代表说明教学设计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体悟、学会选择材料,提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关注新教材变化,学会“用教材教”
新课改下,高中教材采用专题模块编写方式,且不同版本的教材并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师范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功底,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不管什么教材用起来都可以得心应手。同时,在历史教法课中加大对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实践,提醒师范生注重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教学积累,弥补世界古代史长久以来要求偏低的不足。同时,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要学会整合教材、驾驭教材,发现和利用其他资源,树立不唯“书”的理念。
(六)提高师范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先要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营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校园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进一步扩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提供更多的自主时间、空间;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评估与监督,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
(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教法课,那么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对教法课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上课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很好的历史情景体验,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把学生平时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历史教法实践结合起来。
(八)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中学的课程改革
高校的教法教师要加强与当地中学的联系,积极参与课改工作,包括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分认定等,在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学一线实践的合作中,达到双赢。同时,双方的合作、交流可以为师范生创造更多的跟岗学习机会,既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教学一线现状,又可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水平,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历史教法课程必须要融入新课改的潮流之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为中学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现代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石欧.教学病理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EB/OL].(2001-06-08)[2012-11-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6]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