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3-04-11张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学实训高职

张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基于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张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的现实意义和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措施,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举措,为高职课程教学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思路。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措施

1 课程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体现高职教育内涵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备一定高级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内涵所在。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改变单一学校教育的模式,把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教育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企业的真实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而且要把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

1.2 巩固理论强化技能

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需要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工学结合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将在学校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同时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还能更娴熟地学会技术,增长技能。

1.3 提供专业设置依据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和老师能更快地接触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了解到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让职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始终走在先进生产力的最前沿,始终适应市场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要。

1.4 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熟悉社会,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的机会。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社会阅历知识,增强实际工作经验,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

2 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做好四个举措

2.1 落实三个到位

2.1.1 认识到位

要把工学结合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要放在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要放在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实现小康与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全员参与、多方互动,齐抓共管,协作共赢的工学结合办学和学习氛围。

2.1.2 指导到位

对工学结合的每一个环节,企业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对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所有活动,都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师傅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2.1.3 任务到位

要明确工学结合的总体目标,划分工学结合的阶段任务。按照总的实训科目,分解内容与要求,做到人人有任务,件件有落实。

2.2 采取三种模式

2.2.1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就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按照企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需求的数量进行协商,共同制定出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再由学校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安排教学进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在兼职教师、实训场地等方面一定程度的参与,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2.2 半工半读模式

半工半读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按照专业技能教学的规律、按照真实生产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从而把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阶段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

2.2.3 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就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再到企业从事生产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学习。由于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够通过在企业的定岗实习,感受职业岗位的要求,既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又能从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可以拉近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距离。

2.3 形成三个机制

2.3.1 形成动态管理运行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校内部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即要从人事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学生管理改革、后勤服务改革等方面入手,根据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要求,建立灵活开放的内部管理制度,保障工学结合顺利开展。学校要如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等。

2.3.2 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运行机制

传统做法的考核评价方式往往是单一的理论考核或者技能测试。在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时必须打破这种简单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建立起一套突出操作技能、强化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评价体系,形成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要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要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体现人才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22]张艳涛、林倩倩:《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2.3.3 形成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知识和能力不适日新月异的专业技术发展的问题。而企业也缺乏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实训的技术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工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高职院校的原有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某一专业的职业技术资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逐步加大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实现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完全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

2.4 强化三个建设

2.4.1 加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设置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只有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才能符合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建立理论教学体系时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为原则。尽量做到精简、必需、够用、适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规范为原则,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与实际工作零距离的衔接。

2.4.2 加强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建设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课教材和实践课教材。理论课程的教材主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可以采用选用高职高专规范教材、参编或主编的方式来确定教材。实践课教材可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共编的方式进行。编写出适合工学结合开展的指导实践教学的教材。

2.4.3 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是达到一定规模。校内实训基地要按照专业岗位需求,工位设计要求来建设,要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需要;二是具备仿真的效果。要能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环境,能够营造出真实的现场生产氛围;三是具有系统性。实训项目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所有的实训项目符合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体系要求。四是具有超前性。高职教育不仅要为现实的社会需求服务,更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实现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的目的。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做到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并且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形成互补,要把学生的实习实训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中,要建立可操作的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要克服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只有合作协议,没有实质的运行;二是只供短期参观见习,不能实现常态的学生实习;三是企业仅仅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能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四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生产任务,不能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3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门工程实践课程,我们首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改革,将原来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课程实训,改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开展为期四周的“建筑工程施工见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在见习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课程学习相结合,用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引导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

我们在开展该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时,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个部分进行实践教学。对参加校外见习的学生,我们采取的是自愿原则,由学生自主联系见习单位和校外指导师傅,征得家长同意并签订安全责任书后,向学院提出校外见习申请。学院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按见习单位所在地分片区将学生划成见习小组,安排教师进行管理指导。在校外师傅和校内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手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时,我们重点解决好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解决好学校与企业的角色关系。由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协议,就合作的原则、合作的内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是解决好学校的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衔接关系。采用双体系原则将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即部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操作训练在校内完成,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制定“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手册”来具体规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企业方导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完成。

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学生管理模式问题。首先在安全生产方面,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学生的管理实行双轨道原则,一方面学生是企业的见习员工,要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同时学生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在学校管理方面,建立动态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制定《学生工学结合实习方案》确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片区或小组,每个小组指定学生组长,指派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管理。具体采用三种方式:

方式一:到学生施工实习现场进行检查。根据参加施工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所在地的区域不同分成若干个片区,每个片区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片区安排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检查指导。每个片区至少要巡回检查两次以上。

方式二:院内负责指导管理的教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信息等方式随时保持和学生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按学院的要求定期汇总各种信息。

方式三:由学生组长定期汇报检查。由各组指导管理老师对所指导的学生按实习单位所在区域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学生组长。学生组长每天向管理老师汇报一次情况,管理老师每周向系上汇报一次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是解决好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问题。我们采用双导师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首先由企业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表现进行评定,提出评定意见。然后由校内导师根据企业方导师的鉴定意见,结合学生上交的学习材料、完成的实践学习手册的质量以及指导教师在定期检查时的检查情况等,对学生成绩做出综合评定。

4.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4.1 校企具有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企业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

4.2 学校具有主导作用

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实践操作表现等起着主导监控作用。

4.3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中,从事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是以顶岗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企业员工”和学员的双重身份。

4.4 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要真正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应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的保障下,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达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2]刘开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6).

[3]李德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2).

[4]陈光曙,穆晓霞.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5]易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6]陈素敏,赵悦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责任编辑:张隆辉

G 718.5

A

1672-2094(2013)06-0140-04

2013-11-1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结合教学探索与实践”(2008R02)。

张凯(1968-),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讲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力学和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工学实训高职
盐工学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