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索

2013-04-11杨凌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纽带经济社会县域

杨凌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中高职衔接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索

杨凌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当前职业教育的校县合作模式是县级区域政府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实施中高职衔接的合作办学既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更是县级区域经济社会实现“新四化”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本文结合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探索了中高职衔接校县合作的具体路径构建方法。

中高职衔接;校县合作;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道路,“新四化”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域城市作为联系中心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城市的的新四化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方向,而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更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其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 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各地的经济均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地区仍然存在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成长性不足、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透过县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二。一是缺乏人才保障。一方面是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创新能力的增强等都需要千千万万的懂理论、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另一方面是县域城市作为联系中心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正是农村剩余劳动聚集的地方,然而这些没有经过教育培训的劳动力又不能满足行业产业发展的要求,每年的“民工荒”和“就业难”就是最大的现实。二是县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过30余年的蓬勃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目前,县域城市的职业教育仍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而中职教育的实验、实训条件差,传授的知识内容、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无法为当地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等智力支持。这两大问题的存在,成了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亟需努力突破。

2 中高职衔接县校合作模式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方面急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和技术智力支持,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工业企业共有1亿多名职工,其中技术工近7千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在农业一线劳动者中,多数都是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普通农民。而县级区域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地理位置相对边缘,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本地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当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也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一些学术型、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又不太愿意、不屑与县级区域小城市合作,致使县级区域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鉴于不同于学术型的本科院校,注重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全可以依托其优势教育培训资源为县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可以帮扶其中职学校的建设发展,如为其进行师资培训、为其提供教学资源、为其提供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正好此种现实情况的存在使得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共谋发展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还必将成为县域城市和中高职院校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能力提升的空间,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高职院校既可以为县级区域小城市培养了适应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而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能为县域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扶其中职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扩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将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与学科与县域城市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县域产业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的对接,有助于学校在合作中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能力。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正是高职院校落实十八大职业教育精神,发挥优势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的崇高责任。

3 中高职衔接县校合作路径构建

3.1 转变理念

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开放”包含了体系、机制和模式三个方面的开放。

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职业教育是各类各级教育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类教育,在服务国家和各级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的职责使命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是以面向人人为出发点,以注重质量为中心任务,中高职衔接构建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教育的“立交桥”,使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努力造就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是教育机制开放。真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多方联动,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行业在连接教育与产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指导、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教育模式开放。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实践、应用”为主旨,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上,能力素质培养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模式开放应基于当前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院地、院校、校企、行业、社会的壁垒界限,以更开放更优化更灵活的教育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等“五个对接”。3.2准确定位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次等教育”、“就业教育”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时至今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断清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道路,“新四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有技能会经营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这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要求,从而需要不仅中职教育要积极参与,而且高职教育更要深度介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在引发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和教育结构的变革与创新,职业院校只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定位于深度介入为“新四化”建设需要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服务重心从大中城市“下移”至县域城市,通过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以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和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3 政府主导

为保障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的持续深入开展,避免校企合作时存在的学校一头热、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缺失、经费支持有限、质量监控不到位、企业缺乏责任归属等现象,校县合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在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下,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宏观管理。一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校县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和保障校县合作的深入持续开展。二是要通过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及校县合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贡献、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等方式,加强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积极创造校县合作条件,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改善职业教育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金融、信贷、税收和基建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及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鼓励社会、行业、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的合作。四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选拔与成长成才途径,创新招生考试的方法手段,探索实施注册入学等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扩大自主招生规模,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3.4 创新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已热火朝天,这种形势下,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已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路径。高职院校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转变理念,以服务需求为中心,打破院地、院校、校企、行业、社会的壁垒界限,建立中职、高职、包括应用型本科融合互通的,成人和普通,学校和社会,职前和职后、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衔接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从基础教育阶段到中职、高职、本科以至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多种层级,健全连续贯通的“一体化”运行管理体制和贯穿人的终身教育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

3.5 深度融合

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作为高职院校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实质开展,在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模式下县域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化解因学校和企业没有隶属关系而难以实质合作的问题,继而化解其他在校企合作之间产生的问题,为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产学研的顺利进行营造了环境,因此县校合作县校主体间的深度融合是关键,深度融合应体现在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的建立、设置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或专业委员会、加大资金投入、共同统筹规划产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3.6 互惠共赢

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的利益相关主体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县域人民,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互惠互利共赢,才能持久深入合作。因此,在县校合作的模式下要充分重视各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在政府的主导统筹规划下、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下找准切入点,抓住有利时机,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县校合作平台,在满足各方利益需求的同时县校共同赢得大发展。

4 结语

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也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更是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指引下,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下,通过以中高职衔接为纽带的“县校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服务社会,县域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能实现。

[1]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

[2]熊惠平,蔡泽伟.“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高职教育“下移”发展简论[J].教育与经济,2012(04).

责任编辑:张隆辉

G 71

A

1672-2094(2013)06-0109-03

2013-10-18

本文系四川省2011年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项目编号:511102009)的研究成果。

杨凌云(1974-),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主研方向: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纽带经济社会县域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巧用字母当“纽带”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