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2013-04-11邱永成李仁全漆明龙蒋安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成果

邱永成,李仁全,漆明龙,蒋安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四川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邱永成,李仁全,漆明龙,蒋安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多赢的局面。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农职院校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四川省三所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剖析,其成功做法主要有“学校+公司(园区)”或“学校+农户”模式、校县乡(镇)合作平台、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学院+协会+农户”模式等。通过对这些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讨农技推广的较优途径。

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模式;案例分析

1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合称“三农问题”,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对农业研究形成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生产新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研究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较为先进的新成果、新技术;可以利用农职院校专家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利用学校的教学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人为、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形成一项研究成果,非常不容易,而科研成果被有效推广之后,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惠农、富农做出贡献,也将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推广农技成果具有风险小、投资小、收益大和效果好的特点,最能符合农业生产者和全社会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所以,农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不仅能推动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农技推广和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此项工作中,农职院校担负着推广与转化、服务地方经济重要角色。

2 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转化模式的成功案例分析

近年来,四川的几所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了一些有利于成果推广转化的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这些成功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2.1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服务三农,农业科研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2.1.1 通过“学校+公司(园区)”、“学校+农户”模式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

该院李仁全副教授、江华明博士、王碧博士、高级实验师彭万仁老师、黄宗贵老师等一般人,分别担任了四川省遂宁市安全生产技术专家、四川蓬溪华亨泰丰农牧有限公司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专家、四川新宇生态农艺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和四川安居区高新农业技术园区技术专家。通过“学校+公司(园区)”、“学校+农户”模式深入农户,深入公司,开展农业技术咨询和新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近年来主要从事了以下工作,围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李仁全副教授、江华明博士等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四川安居区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的农产品示范推广种植,积极参与地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推进该区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以及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成绩。他们成功进行了紫色甘薯于川中丘陵地区的栽培适应性研究和推广、紫色甘薯深加工技术推广,在川中丘陵地区普及了紫色甘薯种植,改善了川中地区的甘薯品种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安居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指导,“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合社”被农业部授予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这是四川遂宁市首个被国家表彰的合作社,在带领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建设新农村中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2.1.2 积极为种养殖公司(大户)服务,通过种养殖公司(大户)的生产实践,推广新技术

在公司设立的“专家大院”中积极开展工作,于四川蓬溪华亨泰丰农牧有限公司、四川新宇生态农艺有限公司和四川安居区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等地,进行了集约化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与示范、创造和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技术的实践、竹笋加工废液和下脚料的资源化利用与推广,研究成果已经用于当地生产,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江华明博士主持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突破了传统的“猪—沼—农”模式,将新鲜粪污经固液分离后,采用两段发酵技术将固体部分转化为鱼类饵料,充分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来再生饲料;液体部分进入沼气池发酵,生产的沼气被利用来发电,剩余的沼液经人工湿地生态的净化作用转化为农作物灌溉用水或鱼塘用水,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猪粪固形物无害化处理的同时,达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从而建立起集约化养猪场健康的养殖体系。在四川遂宁市“环境立市、绿色经济,建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贡献。

2.2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开展校地合作,实施专家科教兴农活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

2.2.1 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化规划与农业生产

学院一批农业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宜宾市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富民强县政策的制定,初步统计目前我院专家主持或参与的规划达到50项以上;参与宜宾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项目的立项评审。

周黎军教授主要从事作物育种研究,结合宜宾在四川“白酒金三角”中的核心地位,依据多粮浓香型白酒本地化生产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四川省科技厅、宜宾市科技局、白酒企业等的资助下,完成了多粮浓香型白酒专用优质原料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研究,选育乐丰优329酿酒专用水稻品种(四川华夏酒业专用),与市县农业局合作筛选了酿酒专用糯稻糯优2号、专用高粱泸糯8号,进行了品种试验示范、高产栽培体系建设,订单园区建设,订单基地建设等系列研究,目前宜宾市酿酒专用水稻规模达到100万亩、高粱50万亩。

李俊强博士从事水果单倍体育种研究,目前已经有3各枇杷品系进入大区试验阶段,通过市级重大项目支持,目前已近在枇杷产区改造30亩;2009年与宜宾县科技局合作,完成了一个李品种的审定,完成了高产栽培计息体系的研究,建设了一个母本园和一个标准化园区。

赵先明教授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发明了兰香茶叶的生产技术、研究了产业清洁化生产技术,并完成了成果的转化。带领茶叶团队成立的四川旭明茶厂已经成为四川省省级龙头企业。

郭正富副教授通过科研项目支撑,解决了宜宾白甲生产关键技术、岩鲤驯化关键技术,创建了自己的名贵鱼类引进、生产企业,目前在宜宾水产养殖、水产产业规划、水产技术咨询中发挥重要作用。

2.2.2 搭建校县乡(镇)合作平台、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宜宾市8县建立了校县合作关系,签署了校县合作协议,明确每年的校县合作项目,落实合作团队负责制度,去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我院派出1名专家为省级科技特派员,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在校县合作平台上,科技特派员获得项目、完成工作目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宜宾8县2区,地域差异大,产业结构复杂,因此通过县校合作平台,可以对不同的县乡、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实行差异化的、针对性的良好服务,也可以在县乡的要求下对农户进行直接指导,以充分利用科技人员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校县合作平台

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学院派出专家作为项目支持人,申报科技项目,解决县域经济中产业发展、企业、农业生产存在的关键技术。近年合作解决了高县茶叶新品种的快繁、卉丰园林杂交兰的快繁问题、屏山县魔芋品种复壮技术、宜宾市高粱蓄留再生技术、宜宾市高粱侧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水稻杂糯间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枇杷高改关键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等。

2)校乡(镇)合作平台校县合作平台

学院组织专家进驻乡镇,实地指导农业生产,如学院派出果树专家邱传江、植保专家吴郁魂及学生指导三元乡良种批杷的栽种、辅导和培训,2000年以来,专家们为果农举办枇杷种植等培训班20期,听课果农达3200多人(次),从而解决了果农们种植枇杷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努力,使2000多亩批杷总产量达150万斤,产值达600万元。仅此一项,就为该乡果农每年人均增收350元以上。目前,三元乡枇杷面积已经发展到4000余亩,900多户枇杷种植户,2600多名果农掌握枇杷高产技术,三元乡凭借“枇杷之乡”享誉蜀南竹海的名声,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优质枇杷基地。在三元乡取得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农村经济的帮扶力度,先后组织师生针对长宁县的富兴乡数千亩黑桃、板栗不挂果进行指导。为屏山县蘑芋基地进行组织培养脱毒,提高蘑芋产量,为翠屏区的李庄生姜基地培养脱毒生姜,解决基地生姜死苗。均受到当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3)科技特派员制度

针对县乡、企业、农户技术需求,学院派出科技特派员团队,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员(包含农户直接联系)达到近1000人次。

2.2.3 鼓励创办科技企业、鼓励参与企业经营

赵先明教授创办了旭明茶业,称为四川省龙头企业、四川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企业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胡志彬副教授创办宜宾市农产品经纪协会,带动市内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企业年产值500万元;李春明院长参与和久农业集团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周黎军教授参与和久农业集团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订单基地建设;一批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中,和企业共同成长,企业年增产值3亿元,利税2000万元。

2.2.4 农业人才培训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宜宾市政府高度重视学院农业专业人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农业专题进行社会化选学培训,农委组织中央1号文件的解读,市科技局组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市农业局组织专项项目培训等,都是以学院专家为主的专项项目。同时借助校县合作平台,学院专家每年都要举办多起针对农业专合组织实施的专题培训。2002年学院校园内建设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与企业合作2007年建设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专业从事农业科研、成果孵化、成果推广。2011年与市农业局合作,建设宜宾市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

2.3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培训基地加大了培训力度,有效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

2.3.1 加大对农民培训,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省人事厅批准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农业厅设立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成都市移民培训基地、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农业部和商务部“南南合作”及“中非合作论坛”援外及涉外项目培训单位,国家科协批准确定的“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先后承担了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畜禽饲养与管理新技术培训、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援外人员培训、省委组织部主办的贫困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省农业厅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训,成都市委组织部涉农社区(村)支部书记培训,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星火科技培训,14个区(市、县)的实用技术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近三年年均培训10000余人次。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3本,编写了《养猪与猪病防治》等12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系列教材。

2.3.2 学院大力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

学院与四川金堂县淮口镇冒顶村建立对口扶贫基地,由于冒顶村水资源匮乏,因而自然条件差,农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少部门资金的援助,只能治标不治本,解决农民们一时的生活问题。怎样让农民利用农业科技致富,并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是学院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学院一位副院长牵头,组织了一只科技专家队伍,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要推广了林地散养青脚麻羽鸡及配套养殖技术项目、台湾苦瓜项目、甜糯玉米项目和水蜜桃项目,同时根据项目开展了相应的科技知识培训。其中推广青脚麻羽鸡2万只,该技术辐射了4万只鸡,为该村农民增收200万元(每只按50元计);推广的台湾苦瓜新品种为该村农民增收6.4万元。一些优良的农作物、家禽新品种和新技术,学院专家现场手把手的指导农民种植和养殖,目前已在该村逐步推广,并初见成效。同时学院又在崇州苟家村建立扶贫基地,给崇州市鸡冠山共送去青脚麻羽鸡两千只,其散养技术带动了众多农户共养殖了1万多只,每只鸡的收益在60元,共给农户创收180万元。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建立“优质杏基地”上,推广凯特杏系列果树优质新品种,种植面积达530公顷,成立的“优质杏产业协会”带动了上千家农户,已经显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亩为农民可创收万元以上。目前清白江区正在打造万亩杏花观赏旅游项目,从而带动了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发展,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靠基地带产业、用项目聚资金、以技术促增收”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了一种“学院+协会+农户”的服务模式。

3 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转化工作的建议

3.1 农职院校在农技推广、成果转化活动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须加强

农职院校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是巨大的人才库。农业院校通过开展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去,但在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时,由于农业生产者受传统生产、经营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碰到一些阻力,也存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农职院校在进行农技推广、成果转化活动时,有待加强和得到各级政府重视与支持。

3.2 农职院校在农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模式须不断创新

3.2.1 加强农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建设是根本

确保农职院校在农技术推广积极性,首先,要加强该项工作的机制与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用于技术与成果推广经费的比例。目前,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农技推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而降低了农技推广力度。一般地,由于农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专门用于该项工作的资金也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因此,农职院校作为农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的重要成员,应主动、积极制定相应措施,明确用于该项工作的经费,促进农职院校农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同时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办法,使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其作用。其次,为了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他们的考核,不只是看发表多少论文、出了多少理论成果,而且还要考核参加农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所做工作的情况,这些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等,对有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要进行奖励。

3.2.2 加强农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队伍建设是保障

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技推广的关键因素,其人员自身素质、知识与技术结构、年龄比例搭配等直接关系到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首先,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强,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不计名利,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农职院校老师和农技专家从事农技推广,达到改善推广队伍知识结构的目的。从而建立一支从事该项工作的稳定队伍。

3.2.3 建立农科教三结合模式是实现农技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直接关系到农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效果。目前运行的模式有“农业科技宣传与服务大篷车”模式、“农技专家工作室”模式、“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和“农技信息咨询与服务站”模式等。以上这些农技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充分发挥农职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潜在优势不够。针对目前进行农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农科教三结合、大力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进一步挖掘高校和院所在推广工作中的潜力,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3.3 农业职业院校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现实瓶颈,须突破

农职院校在进行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时受到的制约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是缺乏对农技推广与实践对接的直接、高效渠道。

3.3.1 农技推广缺乏合理的体系支撑

一项成熟的科学技术和成果转化成功后,会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技推广和转化必须建立有效的工作平台。由于农业生产者受传统农业耕作的影响很深,部分农户适应了过去的一些推广模式,农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一是推广工作者潜心钻研业务,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法律纠纷,增加了法律风险,影响了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二是农技推广项目常常表现为义务性、公益性,而推广时必须需要的资金无有效保障;三农户居住分散、生产自由度高、文化水平差异大、自身需求不明确,技术推广的组织难度较大;四是农业经营市场千变万化,没有一个桥梁及时沟通市场、技术推广队伍和农户,从而造成农产品不适销对路,打击推广者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机制、体制和制度本身的原因,政府的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农技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三大板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存在脱节现象,农职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推广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

3.3.2 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缺乏智力支持

推广工作缺乏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以来偏低,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和知识青年外出打工较多,而留下老年、部分没办法离家的妇女和儿童,这些人充当农村生产劳动的主力,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弱,思想僵化守旧,也给技术推广带来阻碍,与目前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差距甚远。这样就导致农职院校农技推广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也导致了宝贵的科技资源浪费,所以,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智力支持,成为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现实瓶颈。

3.4 建议政府健全农技推广工作体系

建立合理高效的农技推广运行系统,带动农技服务新突破,如设立“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时提供农技推广信息,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求情况,从而达到信息快捷准确反馈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设立“现代农技推广员”专职或者兼职岗位,提供编制和必要的资金保障;设立“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让农业生产者不定期免费参加学习;成立“现代农技成果推广转化创新中心”,让农职院校教职工和政府专职农技推广员积极进行科技推广从而推进“科教兴农”,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4 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态环保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价格一路高涨,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特别重视,党和政府给予了系列助农、惠农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农产品价格也日趋合理,因此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他们对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服务工作需要形式多样、灵活,推广人员应积极主动寻找市场。农职院校要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农技推广人员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农技推广体系,借助一切手段,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送到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振兴农业经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社会和谐。

(特别鸣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周黎军教授吴郁魂教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科研与技术推广处王惠处长等对完成本文提供的帮助!)

[1]林水中.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6).

[2]陈鸿昌,张海英.农业院校对推动农业推广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28,330.

[3]李维生.加强科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研创新[J].山东农业科学,2005(5):3-6.

[4]路立平,徐世艳,郭瑞华,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04-18206.

[5]朱兆斌,华亮量.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影响因素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0(1):11-13.

[6]聂海,郝利.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分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64-68.

[7]李双群,靳玲品.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5):40-42.

[8]于水,黄自俭,钱宝英,等.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5):41-44.

[9]金蓉,高冬冬,黄冲平,等.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广体系的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2010(4):9-11.

责任编辑:张隆辉

G 718.5

A

1672-2094(2013)06-0104-05

2013-11-04

农业部2012年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农业职业院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研究》。

邱永成(1957-)男,四川射洪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机械工程。

李仁全(1966-)男,四川达州人,四川职业技术学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学、生态学。

漆明龙(1966-)男,四川大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成果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