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

2013-04-11

关键词:源头矛盾利益

樊 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要做到“四个加快”形成,即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转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社会管理理念对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不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树立四种科学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即服务,这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理念。而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把服务融入社会管理当中,积极建设服务性政府,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就意味着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的权利。社会管理的核心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其关注重点是拥有各种权利的“社会人”。实践中,社会管理理念必须走出GDP崇拜,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人为本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社会管理理念,更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

二、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当前,政府角色由“全能国家”向“有限政府”转变,我国社会已经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整个社会出现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四个多样化。以此,社会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利益需要协调;多样化的资源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思想需要兼顾。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这种变化和需求,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因此,政府不能再大包大揽,社会管理需要实现治理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政府不能再沿用单向命令式的方式方法,要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发挥好公民和社会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社会协同,是一种良好的治理,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要树立一种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理念,逐步建立起多元社会治理结构,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

三、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协商的理念

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出现失衡现象,必然危害社会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价值取向。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问题是涉及全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面对新的利益关系的出现,利益协调势必在社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

传统社会管理体系中,更多的是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将控制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管控思想较重,协调协商意识相对薄弱。在社会管理实践中,通常采用粗放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整体上进行社会管理的意识较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协商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管理中的活力和合力。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只有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促进分配公平,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畅,才能增强建设和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要使社会形成合力,就必须运用统筹兼顾、协调协商将这一根本方法,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尤其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利益,是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四、树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的理念

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社会成员收入之间呈现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几年呈现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要想真正化解此类社会矛盾就是要处理好利益问题,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源头治理、动态管理的理念,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及时有效地维护人民利益,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源头治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源头治理主要是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在发展中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减少和防范社会矛盾的根本源头。源头治理,就是要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动态管理就是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静态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动态管理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我们要本着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的原则,把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建立风险防范、动态调节和危机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结构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树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的理念,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与协调,实现社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杨建新.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J].人民论坛,2010,(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刘兆征.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源头矛盾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常回源头看看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