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历史事件对列宁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

2013-04-11李述森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俄国

李述森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列宁一生的思想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种阶段性特征又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一个总的特点是,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促成了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本文拟以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四个大的历史事件为例,对重大历史事件与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之间的相关性,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列宁早期思想的特点

列宁作为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尽管从信念上说是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长远目标是追求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他的早期思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温和。

列宁在早期较多地强调俄国的农奴制特征:“俄国中世纪的半农奴制度的残余还异常强而有力(比西欧),它像一幅沉重的枷锁套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身上,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不主张反对一切农奴制度即反对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官僚制度的斗争对于工人有巨大的重要性。”①《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农民即使现在也还没有想上哪儿就上哪儿的完全自由,还没有迁徙的完全自由,农民还是半农奴。”②《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他认为俄国在政治上更是极端落后的:“无论俄国工人还是全体俄国人民,直到现在还没有处理自己全民事务的自由。正象过去农民是地主的农奴一样,现在全国人民都是官吏的奴隶。俄国人民没有权利选举官吏,没有权利选举代表来为全国立法。俄国人民甚至没有权利集会讨论国家的事务。……没有这些官吏的许可,我们甚至不能印报,不能在大家面前给大家讲讲全国的事务!”③《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列宁认为,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方面,小农经济还占有主导地位,工业经济还处于手工业为主的阶段。“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对拥有20000工人的将近9000个小作坊的调查中,会发现生产者如此惊人的分散和落后,共有财产的事例只有几十个,3-5个小业主联合起来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的事例还不到10个!这种分散性也许会成为可悲的、经济上和文化上停滞不前的最可靠的保证。”①《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8-319页。与工业的落后相适应,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少,而且大多还与农民没什么大的区别。“虽然某些工厂已存在了40-50年之久,但是直到现在,我们的‘无产阶级’绝大多数还没有和土地断绝关系。‘农村’把无产阶级束缚得很紧,以致‘纯粹’无产阶级在集体劳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切心理条件和其他条件,在我们的无产阶级中间并未发展起来。我们的‘无产者’的农业,是一种混杂的形式。工场的织工雇用雇农去耕种他的一小块土地。他的妻子(如果她不在工厂中工作)、儿女、老人、残废人也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而当他自己老了,残废了或者因狂暴或可疑的行为而被逐出工厂的时候,也要到这里来工作。这样的‘无产者’很难叫作无产者。他们按经济地位来说是赤贫者,按意识形态来说是小资产者。他们毫无知识,思想保守。”②《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9页。而人数众多的农民,更是“还非常散漫,非常不开展,非常愚昧无知”③《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由此,列宁认为俄国在较长历史时期里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而非消灭资本主义。“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象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④《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页。工厂代替手工业,“这种代替在各方面说来都是一种进步现象,它摧毁着墨守陈规的、长期停滞不前的、分散的小手工生产;它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可能性;它在创造把这种可能性变成必然性的条件,也就是使那些被抛掷到‘穷乡僻壤’的‘定居的无产者’,使那些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定居的无产者变成流动的无产者,使那些盘剥极其残酷,人身依附形式繁多的亚洲劳动形式变成欧洲劳动形式”⑤《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3-424页。。“民粹派还异想天开地打算阻止目前的经济发展,妨碍资本主义的进步,援助在同大生产战斗中已经疲惫不堪的小生产。他们维护那些限制土地转移自由、限制流动自由、保持农民等级制闭塞状态等等的法令和制度。试问,是否有什么合理的根据来阻止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的发展呢?”⑥《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2页。他认为俄国在政治上尤其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甚至是向落后的德国学习。“德国人民早在50多年以前就打垮了专制制度,用武力取得了政治自由。德国不象俄国,那里的法律不是由一小撮官吏颁布的,而是由人民代表会议、议会或者是德国人所说的帝国国会颁布的。凡是成年男子都有选举这个国会的议员的资格。”⑦《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

在具体纲领方面,列宁当时为俄国规定了需要实现的三大任务,总的说也是现实的、谨慎的。如在政治方面,主要是推翻专制制度,争取政治自由。具体表现为要求建立由民选代表组成的立宪会议,实行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赋予民众以集会、结社、罢工和出版的自由以及宗教自由、迁徙和流动的自由、从事各种职业的自由等。在工人运动方面,主要是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和一些保护工人利益的立法,包括限制工厂主对工人的无限权力,提高工人在工厂事务中的发言权,促进工人的劳动保护等。在农民政策方面,则主要是要求收回割地。割地是1861年农民改革过程中,沙皇为了安抚地主、补偿地主的损失而从农民手中割走的土地,具有较强的农奴制色彩。收回割地是为了促进农民经济的发展。列宁当时没有要求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因为当时地主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了,没收全部地主土地无疑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1905年革命的发生,推动列宁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理论

1905至1907年间,在沙俄帝国境内发生了范围广泛的人民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总的说是自发的,是社会各阶层对沙皇专制政府不满情绪的大爆发,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失败也表明,俄国社会各阶级都还不成熟,俄国还没有具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物质文化条件。

不过,1905年革命的发生,却推动了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当他看到俄国的工人、尤其是农民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性后,就开始对俄国的政治发展道路进行重新设计,不再认为在俄国应该建立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主张在俄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了。

1905年革命一发生,列宁就开始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当我们从马克思所阐明的德国经验中吸取教训时,我们所能得出的保证革命彻底胜利的口号就只能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①《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②《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由此迅速形成了他的工农民主专政理论。

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理论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资产阶级不能拥有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俄国革命从经济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应起领导作用,资产阶级是这个革命的动力。”③《列宁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页。列宁为此提出的理由是:“整个说来,资产阶级不可能同专制制度进行坚决的斗争,因为它害怕在这个斗争中会失掉把它和现存社会拴在一起的财产;它害怕工人过火的革命行动,工人是决不会只搞民主主义革命的,他们要力求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它害怕同官吏、同官僚制度彻底决裂,因为官僚制度的利益同有产阶级的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具有胆怯、不彻底、半途而废的特点。”④《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实际上,列宁提出的这一思想更多地是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引申来的。“社会民主派或工人民主派对待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问题的理论基础早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就已经阐明了。”⑤《列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凡是愿意就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任务向马克思求教的人,都必须掌握马克思针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所作的论断。”⑥《列宁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2页。列宁提出这一思想的真实目的,是不想使俄国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在俄国建立起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想使资本主义在俄国真正发展起来。二是由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无产阶级,就其本身的地位而言,是最先进和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因而担负着在俄国一般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起领袖和领导者作用的使命。”⑦《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7页。“无产阶级的任务之一,就是推动资产阶级前进,向全体人民提出彻底的民主主义变革的口号,独立而大胆地去实现这些口号,一句话,在争取自由的全民斗争中起先锋队、先头部队的作用。”⑧《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8-259页。列宁的这一思想同样来自于马恩理论学说而非俄国的经验现实。三是由农民来体现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列宁一方面要将资产阶级排除在民主革命进程之外,同时又要说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如何来体现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呢?列宁开始将农民看作是资产阶级,说农民参加民主革命,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了:有一种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一种农民的资产阶级革命。⑨《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6页。实际上,俄国的村社农民不仅不是资产阶级,而且还是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的。列宁将农民纳入到工农民主革命这一公式中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借助农民的力量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使社会民主党人夺得政权。为了激发农民的革命潜力,列宁对农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不再仅仅主张归还割地,而是要求没收地主全部土地了。没收地主土地,这实际上是一种破坏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做法。因为当时地主经济是一种大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列宁在早期是承认这一点的。为了给农民起来反对地主提供论据,列宁此时不再说俄国的地主经济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了,而是说它还保留着农奴制的性质。

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尽管在形式上规定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但其真正目标和指向,却是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社会民主党已经不止一次地指出,农民运动向它提出了一个双重任务。我们应当无条件地支持和推进这个运动,因为它是革命民主主义的运动。同时我们还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把农村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就象组织城市无产阶级一样,并把它同后者一起组织成为独立的阶级政党,向它说明它的利益和资产阶级农民的利益是敌对的,号召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向它指出,要想摆脱压迫和贫困,把农民中的一些阶层变为小资产者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整个资产阶级制度。”①《列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在列宁的心目中,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过去和未来的成分交织在一起,前后两条道路互相交错。……我们大家都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大家都无条件地坚决主张把这两种革命极严格地区分开,但是,难道可以否认前后两种革命的个别的、局部的成分在历史上互相交错的事实吗?难道在欧洲民主革命的时代没有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尝试吗?难道欧洲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还有许许多多民主主义性质的任务要去最终完成吗?”②《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这样,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半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上是社会主义革命而经济上还保留着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的革命的理论。与1905年革命前相比,这样一种理论设计无疑是大大向前跃进了。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推动列宁提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腐朽论

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基本完成,紧接着又开始了以电力技术的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轫,推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尤其是德国,迅速成长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空前增强。相应地,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也不断得到调整和改进。股份公司的兴起,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集中,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工业生产,同时也使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所有权得到分散,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些弊端。大的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西方发达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农民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少,大工业无产阶级开始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和管理人员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开始改变传统的两极化的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弹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在政治上,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欧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工人阶级普遍获得了选举权,并且开始组织自己的政党。他们通过罢工和选举斗争,使自己的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总起来看,与以前相比,西方国家变得更加稳定。恩格斯在晚年就看到了这种情况,并且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1914年7月在欧洲范围内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但关键还是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国家之间还习惯于用传统的联盟手段、暴力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同时,正像一位观察家所指出的,也是资本主义处于不发达状态导致的结果。许多参战国还存在君主统治,传统的王朝利益压倒了经济上的联系。许多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滞后,也使得人民群众还缺乏制约战争的足够的手段。

总之,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丝毫没有表现出腐朽没落的趋势。战争的发生也不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而恰恰证明它还处在不太发达的状态。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是倾向于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的、先进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俄国学习的榜样的,从没有明确说过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和行将崩溃。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列宁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明确说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顶点,已经腐朽和就要崩溃了。“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同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它们都已经提供了资本主义所能提供的一切。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最高形式,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了。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已经容纳不下,所以现在便来争夺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未被占据的地盘。如果说18世纪和19世纪的民族战争曾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开始,那么帝国主义战争则表明资本主义的终结。”①《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页。“当前这场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整个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机体,整个世界已被少数大国瓜分完毕。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而当前这场战争就是资本家为……延缓资本主义的崩溃而进行的战争。”②《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4页。

列宁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说西方国家就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正在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纪元。现时代的一切客观条件正在把无产阶级的群众革命斗争提到日程上来。社会民主党人……力求把各国之间的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变为被压迫阶级反对他们的压迫者的国内战争,变为剥夺资本家阶级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战争。”③《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6页。由此,他开始大力号召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有许多人在研究帝国主义现象。绝大多数都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种政策,是可以改变的。考茨基提出了超帝国主义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在某种情况下联合起来,通过协议来协调彼此的利益,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而不用再诉诸战争。列宁坚决反对考茨基提出的这种可能性,认为这是根据抽象的理论推断出的结论,是机会主义的表现。“考茨基……用‘超帝国主义论’为机会主义者辩护,把事情描绘成这样:仿佛机会主义者根本没有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而只是‘不相信’能立刻实现社会主义,期待着在我们面前‘可能出现’裁军和持久和平的新‘纪元’。”④《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1页。

为了强化西方国家就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论断,列宁此时还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的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发动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各剥削阶级及其国家。”⑤《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7页。

列宁当时提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论和社会主义革命行将胜利论,主要目的是为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服务的。俄国自身不是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吗?如果能说明世界就要走向社会主义,那么俄国的内部条件就不那么重要了。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把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日益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帝国主义战争把俄国的革命危机,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础上发生的危机,同西欧日益增长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机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非常紧密,以致这个或那个国家的革命任务根本不可能单独解决。这也就是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在已不单是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而且是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⑥《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32页。列宁提出的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率先胜利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暗指俄国的。

四、1917年二月革命的发生,推动列宁提出了俄国必须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论

1917年2月,俄国再次爆发了人民革命。这次革命同1905年革命相类似,都是在战争失败的条件下,人民各种不满情绪的总爆发。不过这次革命与1905年革命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沙皇政府在这次革命中被推翻了。然而沙皇政府被推翻后,政权并没有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而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严格地说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局面。因此,二月革命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并没有真正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

但是,在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却立即说俄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已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了:二、三月的革命后,“政权转到了另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这个新阶级手里。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者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①《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7页。。“这是已经上升到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阶级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早已统治着俄国,并且在1905-1907年革命时期,在1907-1914年反革命时期,最后——而且是用特别快的速度——在1914-1917年战争时期,已经在政治上非常迅速地组织起来,已经把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各样的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等抓在自己手里。到1917年,这个新阶级已经‘几乎完全’执掌了政权;所以沙皇制度一遭到打击就立即倾覆,为资产阶级扫清了地盘。”②《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列宁甚至说工兵苏维埃掌握了政权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现在执政的是资产阶级。而农民群众难道不也是另一阶层、另一类型、另一性质的资产阶级吗?怎么能得出结论说这一阶层不能取得政权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③《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0页。

一般而言,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下一步的任务应该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建立起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使资本主义逐步由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然后才能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如果说能发生这样一种革命的话)。但是,这种资本主义一般发展道路,因1848年欧洲革命就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了。由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争夺政治权力的独立政治力量参与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来,他们不能容忍革命胜利后还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建立起所谓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20世纪初的俄国也是如此,因此,列宁要求立即进行革命转变,使政权迅速转到工人和贫苦农民手中,建立起巴黎公社那样的国家。“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④《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我们应当巧妙地、谨慎地、循循善诱地引导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前进,从‘两个政权’进到工人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公社,1871年试验过的公社。”⑤《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3-124页。使政权转到工人和贫苦农民手中,目的是为了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取得政权是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的和具体的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实现,而且应当实现。”⑥《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4-355页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发动贫苦农民起来革命。“有了这种农民革命并且以这种农民革命作基础,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同贫苦农民联合起来采取进一步的步骤,即对最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这些步骤就其整体和发展来看,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因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要马上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⑦《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页。为此,列宁主张“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维埃。把各个大田庄……建成示范农场,由雇农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①《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如果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使得俄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的话,那么列宁认为俄国也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物质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由资本主义大生产造成的生产管理的简单化和战争造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②《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页。“客观情况表明,战争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从垄断向国家化发展。这一切使社会主义革命临近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客观条件。”③《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④《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⑤《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

显然,列宁在这里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单向度的,有待深化的。资本主义是创立了大生产,但大生产使得对生产的管理、使得整个经济生活更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了,它对人们的管理技能、文化水平要求更高了,而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胜任的。列宁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的理解都是理想主义的。“国家官吏的特殊‘长官职能’可以并且应该立即开始、在一天之内就开始用‘监工和会计’的简单职能来代替,这些职能现在只要有一般市民的水平就完全能够胜任,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工人工资’就完全可以了。”⑥《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页。“把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得象邮政一样,做到在武装的无产阶级的监督和领导下使技术人员、监工和会计,如同所有公职人员一样,都领取不超过‘工人工资’的薪金,这就是我们最近的目标。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家,才是我们所需要的。”⑦《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页。显然,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也是有待于深化的。国家垄断就是国家政权将一些大工业企业、金融结构、贸易机构等掌握在自己手里,由国家机关来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对经济生活进行组织。这绝对不是经济发展的常态所要求的,而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表现。

五、十月革命的发生,推动列宁提出了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论

十月革命前,列宁尽管提出了在俄国必须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的思想,但同时他也不断强调,俄国革命从本质上说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还不能直接实施社会主义。按此逻辑,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是,革命后的俄国也不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准备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

但十月革命使布尔什维克党夺得政权后,列宁很快改变了对俄国革命性质的看法,说俄国革命就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了。“农民代表大会完全拥护10月25日的革命,而且拥护的正是这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⑧《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91页。“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⑨《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页。“工人、农民和士兵所完成的十月革命,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革命。”①《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8页。同时也说革命后的俄国已经在建设社会主义,俄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在俄国,我们现在应该着手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页。“俄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③《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8页。

与此同时,列宁也开始强调说,俄国已在世界上率先消灭了剥削,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了。“俄国由于自己的经济政治状况的特点,现在第一个做到了国家管理权归劳动人民自己。……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的国家政权正在形成,革命的意志要求这种政权把一切剥削、暴力和奴役从地球上彻底清除。”④《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6-287页。“每个赶走了资本家或者至少是用真正的工人监督制服了资本家的工厂,每个赶跑了地主剥削者并且剥夺了他们土地的农村,现在而且只有现在才成了劳动者可以大显身手的场所,在这里劳动者可以稍微直一点腰,可以挺起胸来,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被迫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最新成就来工作了。”⑤《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3页。于是,俄国的政治制度也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最民主的了。“工农苏维埃,这是新的国家类型,新的最高的民主类型,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是在不要资产阶级和反对资产阶级的情况下来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民主第一次为群众为劳动者服务,不再是富人的民主,而在一切资产阶级的、甚至是最民主的共和国里,民主始终是富人的民主。”⑥《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1页。“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比在西欧各国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高得多的民主形式;这是真正的民主,劳动者、工人可以而且应当统治非劳动者,统治社会上的剥削阶层,工人、士兵、农民和铁路员工没有地主、资本家,自己也能够当家作主,进行城乡产品的交换,规定合理的工资。”⑦《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0页。

十月革命是一场典型的俄国式的革命,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但列宁此时却把只具有特殊意义的俄国革命上升到一般意义上了。“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所具有的意义,不是局部地区的、一国特有的、仅限于俄国的意义,而是国际的意义。”俄国革命的主要方面“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⑧《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阶级;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革命的发展会多么远大;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⑨《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9页。

列宁认为,俄国不仅能很快建成社会主义,而且可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全建成共产主义。“我们的子孙会把资本主义制度时代的文物看作奇怪的东西。他们很难设想,日用必需品的贸易怎么会掌握在私人手里,工厂怎么会属于个人所有,一个人怎么能剥削另一个人,不劳动的人怎么能生存。”⑩《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5页。“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指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至于现在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自建设这个社会。”⑪《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1页。

在晚年,列宁曾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革命后的俄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他所宣称的那样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例如,他认为俄国劳动群众并没有真正在管理国家,并把这归咎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太低。“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能够参加管理的地步,因为除了法律,还要有文化水平,而你是不能使它服从任何法律的。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①《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5页十月革命过去几年后,他也认为苏维埃俄国的政权机关还完全是旧的,和沙俄时期的国家机关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②《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3页。他承认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遭遇了重大挫折。“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③《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6页。

然而在总体上,列宁还是为十月革命、为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辩护,认为在俄国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⑤《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2页。“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⑥《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

结语

从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使得列宁思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由主张在俄国进行一般性的民主革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谋求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题呢?

实际上,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列宁思想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这样紧密的联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一种内在逻辑支配的,这种内在逻辑就是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从一开始就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诉求。

列宁从信念上说,是资本主义的坚决反对者。这样的信念决定了其基本目标诉求是在俄国尽快消灭资本主义。但消灭资本主义需要物质力量。列宁从一开始就在寻找这种力量。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中,列宁知道了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革命的力量这样一个道理,于是坚决地转向了工人阶级。但在当时的俄国,工人阶级人数毕竟太少,而且也不太革命。怎么办呢?1900年前后,列宁提出了新的建党理论,用职业革命家的组织性来弥补工人阶级力量的不足。但这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面临的首要敌人是专制政府,而要摧毁专制政府,仅仅靠工人阶级的力量、靠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数量更多的革命的人民群众。

在19世纪后半期俄国的民粹派运动中,俄国革命家曾认识到俄国农民是信仰沙皇制度的,是不革命的,因而长期以来,他们没有将俄国农民纳入到革命力量的范围中来。但在1905年革命中,农民却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性。农民的直接目标是反地主,但反地主必然会走向反政府。因为政府是保护地主的。这就吻合了列宁的需要,从而推动他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工农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涵义,就在于将农民纳入到布尔什维克党人主导的革命运动中来,帮助它夺得政权,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提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论,源于同样的逻辑。在内源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列宁试图从外部寻找支撑点。提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论,就意味着西方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很快进入社会主义。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情况下,俄国革命怎么还能局限在民主革命的范围内呢?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升俄国的内部条件,也是为着使革命尽可能地向前推进。列宁最后将十月革命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也是符合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总的来说,重大历史事件对列宁思想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列宁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其思想自然是在一种既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对此,我们应该在研究中要注意把列宁思想和特定的时空条件相联系,进而较好地把握列宁思想的精髓。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俄国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人民出版社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