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遂宁文化创新力提升的认识基础与基本前提
2013-04-11王金星杜春海曾晓洪李巧义
王金星,杜春海,曾晓洪,李巧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论遂宁文化创新力提升的认识基础与基本前提
王金星,杜春海,曾晓洪,李巧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民族、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有着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特定关系和各自特有的社会功用。只有充分认识其功用,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才能为提升遂宁文化创新力奠定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提供基本前提;只有明确主旨任务,切实找准着力点,明确思路途径,努力找准契合点,抓住实质要害,切实推动其深度融合,才能能够有效提升遂宁文化的创新力。
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功用认识;关系处理;文化创新力提升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人们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软实力、核心发展力、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丰富改善人民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之地位作用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加快文化改革与发展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艰巨性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和重大深刻命题,纷纷出台的文化强县、强市、强省战略便是这方面的有力明证,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正确处理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的关系,努力提升文化的创新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十分重要,异常紧迫。
1 充分认识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的社会功用,为提升遂宁文化创新力奠定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民族、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因此,文化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定的作用。文化的这种特有价值功用在不断地被人们所深切认识和感受。限于命题和篇幅,本文只就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的社会功用作些粗浅的讨论。
1.1 文化与科技的基本功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因为,亘古及今的历史和事实都清楚表明,科技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依赖于属一定文化范畴的思想认识和理念的支配,换言之,即文化孕育、催生科技。这无论从牛顿由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于生活现象感悟出蒸汽机原理,还是从贝尔发明电话,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基本事例中都可以得到明证,是文化指导引领、催生推动着科技的创新。事实表明,人们总是先有某种设想,乃至是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然后才将其变为现实,变成某种惊人之创举的。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地球的资源有限,地球的承载能力有限,才得出了依据大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到一定时候地球将不堪重负,将回归原点,发生毁灭性爆炸之结论的。也正因为想到了这些,才有了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忧虑,才有了科学家们寄望于其它星球的构想,才有了太空开发、太空技术、宇宙技术、火箭技术、飞船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和探测火星、木星的构想及登月潜海技术的诞生。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讲,没有文化便没有科技,没有文化便没有科技含量,更没有科学技术的萌发与诞生。文化是科技的始祖,是科技创新,科技发达的源泉和动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科技从其诞生的时候起就包含着文化,就生存着文化,体现着文化,积淀着文化,承载着文化,代表着文化,衍生繁荣着文化,就决定着科技的层次、含量和方向。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或形成,都得以文化为载体,为表现形式,都得以文字,以概念判断、推论,或定义定理定律,或公式公论,原理准则,以学术论文论著的形式来生成,来表达,来固化,使之严密,使之科学,使之传承,使之升华,使之拓展延伸,或成为精神财富,或成为物质产品,或藏之深山、传之后世,或批量生产、规模经营,产生不竭的力量源泉或巨大的物质财富,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社会前进的。这无论从古代火药发明,火枪火炮制造到近代的洋枪洋炮,现代的洲际导弹、火箭技术,还是从指南针到今天的G P R S、卫星定位、卫星导航;从造纸术,活字印刷的发明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运用,同样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力的证明。
1.2 文化与教育的社会功用
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诞生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不断积淀和创新的。辩证客观地讲,是先有文化后有教育的。教育是人类历史,人类文化、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层面的产物,无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都是如此。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内核,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形式;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促成催生了教育,为教育提供了机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教育的内容固然很多,但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文化。文化不仅使教育有了丰富而美好的内容,而且还给了教育以生命,以活力,以魂灵。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完全可以讲,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没有文化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同样表明,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文化不仅决定着教育的内容,还决定着教育的层次、质量、品质、品位和方向。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文化是魂,教育是体;文化是功,教育是用;教育是形,文化是质。文化于教育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不可易移,文化对教育的引领、推动、促进、提升功能不可否认。
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同样表明,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承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育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生存基础和发展的空间,是教育赋予了文化以活力和生命,是教育为文化提供了传承和创新的途径与方式,是教育使文化得到了凝聚、凝练和提升,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不仅中华民族如此,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也都如此。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才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高瞻远瞩,创造性地赋予了高等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使命,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显然,这是亘古未有的开创性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高等教育,对整个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它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对教育功能的深刻揭示,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而且是对未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热切期盼和根本要求,为整个教育指明了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
1.3 文化与金融的基本功用
由于文化是各行各业的至高境界,属上层建筑范畴,因此,文化对金融的指导引领促进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金融怎么运行管理,怎么发展,怎样走出困境,化危为机,怎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特定功用,都要靠属于文化层面的金融思想、金融理念、金融管理的原则、思路和办法来指导和引领。同样是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会轰然崩塌至破产边缘,有的国家包括西方一些老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走入困境或从此一蹶不振,为什么发展中的中国却能够在大风大浪中勇立潮头,甚至由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边缘而被推向中心,这一切都当源于属文化范畴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为什么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少、产业基础差、环境容量小,经济基础不好的遂宁这几年发展如此之快之好,为什么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会在文化大革命雪上加霜,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又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异军突起,于短短的三十年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二三百年才取得的成效,其源盖在于起指导引领作用的文化。虽则如此,但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金融属生产力要素,属经济基础范畴,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金融对文化又起着保障、支撑、促进和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推动,文化产业催生、形成和发展,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得以经济为基础、做支撑、搞保障,否则,再好的创意也难实现。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建重点实验室的根本缘由所在。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讲,经济是基础,金融是文化的命脉,这就更不用说金融本身还承载着,包孕着自身的文化,金融本身也在生产、创造着文化,可见,二者的关系同样是异常密切的。
2 正确处理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的关系,为提升遂宁文化创新力创造基本前提
从前面的讨论中不难发现,在现当代社会,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此,我们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揭示它。
第一是从整体上辩证地看,文化属上层建筑范畴,科技与金融是生产力要素,是经济基础范畴。教育者比较特殊,既是上层建筑,也属经济基础。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文化对科技、教育,对金融都具有统帅、指导、引领、推动和促进作用;科技、教育与金融除去对文化具有包容、承载、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共性外,还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对文化有着特定的生成、积淀、充实、丰富,甚至凝炼、提升的特有功能,因此,无论文化与教育、科技、金融,还是科技教育金融相互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推动和促进的相辅相成关系,而且是十分密切的。
第二是将几者分割开来看:文化虽然包蕴着,催生着科技,引领指导决定着科技含量的高低和发展方向,推动促进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科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结晶,但是,科技又包含着文化,滋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又同时是科技的载体,科技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与科技间是一种互相依存、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和先导,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没有文化便没有教育,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内核、本质和源泉,是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赖以发展的动力和生命,是教育的根和魂。反之,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工具,教育对文化不仅具有传承功能,有着凝聚、提炼、升华、创新功能,有着培养文化人才的特定功能,离开了教育,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和彰显,文化也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文化与教育是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二者同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文化与金融则是典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文化指导、引领、推动、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与发达,金融滋生,包蕴着金融自身的特定文化,支持保障着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也可以在金融的支持下产业化,变成一种经济资源、资本,反过来支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二者间同样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事实表明,只有充分认识并切实处理好几者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很好发挥其功能作用,为提升文化创新力奠定良好坚实基础,创造基本前提。
3 切实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间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遂宁文化的创新力
对于遂宁这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极富生机活力的城市来讲,提升文化创新力的途径、措施、办法固然很多,但是,从科技、教育、金融的角度看,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3.1 明确主旨任务,切实找准着力点
在关于文化强市的决定中,市委已经明确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六大着力点和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遂宁特色的文化建设路径,隆重推出了文明素质提升、文化精品打造,文化惠民促进,文化经济倍增,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改革创新等六大文化工程和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五大特色文化品牌,实施“八名”工程,推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四大举措,对遂宁的特色文化,巴蜀区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品质精神、价值取向,精神内核做出了基本定位和相应解读,从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鲜明主题和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攻坚破难,勇创一流,自强,自主,敢为天下先”的巴蜀人文精神和鲜明价值取向,领悟慈善、大爱、和谐的精神内涵,这些都是遂宁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特色品牌,是遂宁文化创新的目标方向和基本着力点,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很好领会把握其精神实质,将其作为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遂宁文化创新力的努力方向。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首先解决好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文化、科技、教育、金融战线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以中省市委决定为主体内容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之充分认识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明确目标任务,思路举措,把握重难点,找准着力点,明确努力方向,为提升文化创新力奠定良好思想认识基础,提供源泉动力保障。
3.2 明确思路途径,努力找准契合点
首先是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契合。既然科学发展是遂宁文化创新的主题,那就应当首先让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很好突出这一主题。由于遂宁缺少其它资源,最大最好的资源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环境,因此,遂宁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生态文明,绿色崛起,走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现代化、经济可持续,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可持续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自然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心灵绿色、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是遂宁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一种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它既代表着遂宁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代表着遂宁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追求的至高境界。因此,除去已有的传统的巴蜀文化,观音文化之外,遂宁还应当建设现代先进的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心灵文化,这既是巴蜀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之人文精神的丰富弘扬,也是观音文化中爱心、慈善文化的衍生光大,与其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和谐幸福是一脉相承、高度统一的。打好这一主导战,让遂宁在文化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中国与国际的完美统一,让本已抢占先机和制高点的的遂宁高举绿色生态,和谐文明的旗帜走在时代社会乃至世界的前列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其次是文化与科技的契合。既然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是主题,那么,作为文化产物,文化结晶,文化载体的科技,就当围绕这一主题制订发展战略,展开相应研究。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基本理念,以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内容,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可持续,和谐、幸福为目标要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标准,新体系、新政策、新规划、新理念、新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为主攻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先进科学、更好更快发展,绿色崛起为目标任务来全面展开科技攻关,实现科技开发和创新,走出一条绿色现代的科技发展之路,以此来生成、充实、丰富、铸就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技文化,提升遂宁文化的创新力。
第三是文化与教育的契合。教育作为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新者,理所当然应当既与遂宁的巴蜀文化,观音文化等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这些内容作进一步整理发掘,凝聚提炼,一是将其作为大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程和教育体系来加以传承和弘扬光大,为提升遂宁文化的创新力奠定坚实可靠的思想认识基础;二是要加强整理发掘,研究开发的力度,将传统巴蜀爱心慈善文化与现代绿色、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其契合点,创新点,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使之更富时代特征、社会意义,更具品质品位和创新性、生命力;三是将绿色经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相应成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于培养、提高学生、市民素质的同时,培养造就更多更好具有绿色理念、绿色知识、绿色心灵、绿色眼光、绿色技能、绿色水准的绿色创新型人才,为增强遂宁文化的创新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 抓住实质要害,不断提升创新力
遂宁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市委决定中的巴蜀文化、观音文化、国学文化、生态文化、诗酒文化五大品牌,和名人、名居、名馆、名园、名城(镇),名品、名节、名企的“八名”工程不仅有着很好的创意和丰富的内容,而且有着很好的内涵和特色品质,既具传统文化底蕴,又具现代文化品性,既有传统文化中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创新、自立和敢为天下先的巴蜀人文精神,更有“学习、创新、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和”万众一心、开拓奋进,攻坚破难,勇创一流“的五创”精神以及真善美、大爱、慈善的观音文化内核,以绿色生态、和谐为主旨,为境界追求的现代文化品位与思想理念。应当说这些不仅是很好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品质和精神,而且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的完美统一,其间很多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理念,就是一种目标导向和引领追求,需要我们在认识充分理解认识把握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的结合点和各自的功能特性上入手;从绿色文化、绿色科技、绿色教育、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角度去切入、去深化、去融合、去升华、去创新;从生态、文明、和谐、慈善、康宁、幸福、现代、高效、科学、可持续的层面、方向上去创新、去深化、去促进推动、提升遂宁文化的创新力。比如,在“五大文化品牌”、“八名”工程和各级各类教育中融入绿色元素,贯穿绿色思想;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整理发掘、展示表现和打造宣传“五大文化品牌”和“八名”工程,来作为宣传教育内容,来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来培育开发文化产业和市场,打造文化产品;建立健全支持、保障绿色经济、文化事业产业、和以此为重点科技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和体制机制等等,使之更具生机活力,更具品质品位,真正成为独具遂宁特色和品质品位,无法复制的文化品牌,进而推动遂宁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健,等.中国文化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共遂宁市委.关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文化强市的决定[N/OL].遂宁新闻网,(2011-12-30).ht tp://www.sn x w. com/Ar tic/sn/Inde x.html.
[4]骆常非,姚波.大融合催生大文化[N].遂宁日报,2012-03-29.
[5]绿色经济遂宁共识[N/OL].遂宁新闻网,(2012-05-12). http://www.sn x w.com/Artic/sn/Inde x.html.
On theKnow ledgeBaseand theBasic Prem iseofEnhancing SuiningCultural Innovation
W A N G Jin x ing,DUChunhai,Z EN G X iaohong,LI Q iaoyi
(Sichua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 lege,Suining Sichuan 629000)
Cul ture is a nation's blood and soul,is the people's spiritual home,is the precious weal th of the nation and society,is the Spiritual B anner of the Par ty and the State.As the superst ructure,cul ture has mutual tolerant,dependent,promoting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technology, education,f inance,and also has uni q ue social function.Only by ful ly understanding its function, cor rect ly handl ing the relationship,can the knowledge base and the basic premise of enhancing Suining cul tural innovation be formed.Suining cul tural innovation can be improved only by speci f ic task and propermeasures.
Cul ture;Science;Technology;E ducation;F inance;Understandingof F unction; Handl ing R elationship;E nhancingCul tural Innovation
G127
A
1672-2094(2013)02-0026-05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3-10
王金星(1957-),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杜春海(1964-),男,四川射洪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