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蜀中客家学者钟瑞廷探析
2013-04-11胡传淮
胡传淮,姚 佳
(1.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2.蓬溪县庭英小学,四川 蓬溪 629100)
近代蜀中客家学者钟瑞廷探析
胡传淮1,姚 佳2
(1.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2.蓬溪县庭英小学,四川 蓬溪 629100)
蜀北钟氏家族,系客家人,原籍广东省长乐县,清乾隆初年迁蜀,卜居蓬溪县西乡,至近代,人才辈出,以著名诗人兼学者钟瑞廷为尤。本为对钟瑞廷家世、生平、诗文、著述作了初步探讨。
近代;客家学者;蜀中诗人;钟瑞廷
蜀北蓬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贤。十八世纪,邑中钟氏、庞氏、江氏三家崛起,声名远播,此三家号称清代后期蓬溪三大家族。尤其是钟氏,系广东迁蜀之客家人,清乾隆初来川,卜居蓬溪县西乡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之龙溪,世代书香,人才辈出。100余年间,涌现出举人1人,贡生4人,入清及民国本《蓬溪县志·人物志》者4人,入清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者2人;撰著述近30部、70余卷之多。影响深远,名噪蜀中,故时人谚云:“石板滩的钟,敲不得。”此亦足以证明清末蓬溪钟氏造诣之深、势力之大。在清末蓬溪钟氏家族中,钟瑞廷尤足称杰,他是近代蜀中著名客家学者兼诗人,也是刘沅槐轩学派的代人物之一。但因其偏处蜀中,足迹未出三峡、剑门,故其生事、著述,湮没不彰,鲜为人知。其《龙溪诗草》2卷,流传极罕,《清人别集总目》亦失收。今特对钟瑞廷其人其事,略作探析,抛砖引玉,以供巴蜀文化、涪江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者参考。
1 原籍广东省,清初迁蓬溪
明末清初,四川历经兵祸,天灾瘟疫叠乘,人户大批逃亡。清政府为了恢复四川经济,征收赋税,于顺治十三年(1656),正式提出“招流垦荒”。康熙年间又鼓励外省居民入蜀,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高潮。在众多的移民中,有一支来自广东省的客家人,落业于蓬溪县西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龙溪河畔,世代繁衍生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遂成为清代后期蓬溪望族。
蓬溪河西钟氏,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塘湖回龙寨(即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塘湖村回龙寨),清乾隆七年(1742)迁四川省潼川府蓬溪县河西,入川始祖为钟扶任,钟瑞廷系钟扶任曾孙。
清同治七年(1868)仲春上浣,钟瑞廷《纂修蓬溪河西钟氏支谱叙》云:“吾宗族谱,自汉唐以来,始修于洛,继修于江右,后复修于闽与粤,相传不下百余代。至曾祖扶任公由粤来川,以道远,谱牒繁重,不便携持,手录一册,以志不忘。”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凡例》载:“吾宗系出粤东嘉应州长乐县地名塘湖约回龙砦民籍,自国朝乾隆七年壬戌扶任公始携子二人,由长乐迁川北潼川府蓬溪县河西家焉。”钟瑞廷《龙溪诗草》卷下,有诗题为《余原籍广东,频年西洋入寇,王师屡出未克,感而有作》。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5月,英军占领泥城、四方炮台,炮击广州。1842年6月,攻陷吴淞;7月,陷镇江;8月,犯南京。钟瑞廷深感忧虑,故作此诗,有云:“回首瀛东路八千,海云红处起狼烟。挑来巨寇应谁咎?让出重城也自怜。将帅闻风甘避贼,楼船填海欲遮天。至今未报王师捷,惆怅乡关泪涌泉。”“故乡蹂躏已三年,放眼重围望纸鸢。战具贼偏工造作,屯兵我竟任牵延。血腥海水悲鲂鱮,魂断家山哭杜鹃。犹幸熙宁(长乐县古名)无警报,先茔几处尚依然。”“怕向东南望,兵戈负好春。”鸦片战争结束,瑞廷又作诗《西洋贼退志感》,有云:“最好故乡今乐土,海波澄处望雷琼。”钟氏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惆怅乡关泪涌泉”、“魂断家山哭杜鹃”、“犹幸熙宁无警报,先茔几处尚依然”、“最好故乡今乐土”等句,充满了对故乡广东长乐县的思念。虽然迁蜀已有100余年了,但在钟氏的心目中,长乐县是“家山”、有“先茔”,那里才是他真正的“乡关”!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爱国爱乡与敬宗睦族的传统精神。
2 少负神童誉,晚岁登贤书
钟瑞廷生出于清嘉庆十年(1805)正月十二日,字薇垣,一字维圜,号妙凝子、梅花瘦人。曾祖(即入川始祖)钟扶任(1694—1768);祖钟贤贵(1730—1800),蓬溪乡贤;父钟祥麟(1779—1846),字玉书,号柽庵,性和粹,以孝友著闻,潜心理学,淡于名利,绝迹城市者三十余年,时或策杖游郊外,有饥寒者,辄周之以为常。事载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和《蓬溪县志·耆旧》。
瑞廷少读书,日诵千言,有神童之誉。道光四年(1824)考中秀才;五年(1825)成为廪生。试辄高等,有声庠序。但累考举人,皆落第。咸丰元年(1851),考取恩贡;二年(1852)改授恩贡。瑞廷经过多次乡试,均未中试,精神差点就要奔溃了。咸丰九年(1859)秋,在好友戴诠的敦促下,瑞廷第十六次参加了己未恩科秋榜乡试。苦心人,天不负,瑞廷终于中式第三十八名举人。
咸丰年间,蓝大顺起义军在川中一带攻城略地,蓬溪许多地方,如蓬莱镇、河边场、红江、高坪、天福等地均被起义军占领过。由于时局动荡不安,瑞廷曰:“是非可仕事矣!”于是决意仕进,退居乡里,隐于龙溪,乐天知命,不事王侯,一盏秋灯苦著书。因此,蜀中少了一个俗吏,多了一位学者兼诗人。
3 龙溪诗草茂,文章蔚国华
瑞廷善诗,是近代蜀中著名客家诗人,著有《龙溪诗草》二卷,存诗近300首。清代蓬溪知县宋家蒸(江西奉新进士)在《钟瑞廷墓志铭》中云:“先生少喜为文,中岁喜治诗。”清代三台县岁页冯大中《梅花瘦人传》云:“其诗清和隽婉,亦如其人,于古作者雅近微之(元稹)、香山(白居易)一类。”清代蓬溪县蓬西盐厘局厘员帅继先(江西奉新举人,曾任知县)《龙溪诗草序》云:“读之,语皆从性情中流出,和平浑厚,一如其人,绝无六朝浮艳之习,所谓不求工而自工者。”光绪本《蓬溪续志·钟瑞廷传》云:“其诗系心当世,不沾沾于吟风弄月。”评价颇高。
瑞廷为清代后期性灵派诗人,主张诗中有我、抒写真情和性灵。清代蓬溪拔贡王镛(字竹孙,官江苏华亭、常熟知县)为《龙溪诗草》题词云:“龙溪风骨继苏黄,俯首骚坛炷瓣香。君国关怀唐李杜,山林仰望晋稽康。谈玄直作天人想,说易能将性灵详。道德文章兼福寿,知公才命不相仿。”“回环雒颂惬吟怀,会向冰壶濯魂来。池草偶随春梦发,笔花全仗性灵开。淡情我爱清于菊,秀骨人称瘦似梅。幸与佳郎同谱曲,草玄偷得诵千回。”王镛诗中阐明瑞廷诗“笔花全仗性灵开”,帅继先《龙溪诗草序》亦云:“语皆从性情中流出。”表明瑞廷独抒性灵,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性灵诗家。瑞廷在其诗中,亦多次提及诗要有性灵,诗中要有我。如《闲居书怀》云:“谈兵客到增豪气,趁韵诗多减性真。”《书窗小饮》云:“功名毕竟为身累,花月真堪养性灵。”《改诗》云:“琴妨失律重翻曲,花为删繁屡折技。尽有少年真实语,几回欲去意迟迟。”《自编诗集成后偶题》云:“花从闲处放,草记梦中春。展向风檐读,呼之若有人。”说明诗人写诗追求“性灵”,要有“真实语”,要诗中有我:“呼之若有人。”这些主张符合诗歌创作规律,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
瑞廷诗中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思想。帅继先《龙溪诗草序》云:“其忧乐天下之心,时溢简外,直与少陵同一胸次,非如他作者徒矜风格已也。”清代蓬溪举人李维均(字瑾山,广东知县)为《龙溪诗草》题词云:“长吉闲游皆得句,少陵每饭不忘君。”瑞廷在其《八十自寿》诗中亦云:“明伦语切看原淡,忧国诗多听有声”;“代薪覆瓿知难定,但写胸次不计名。”《春日闲居》诗云:“心无一物惟忧国,腹有千秋尚读书。”《自怜》云:“酒因病肺难狂饮,诗为忧民不讳愁。”这些诗句表明瑞廷真正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忧民悼世,忠君爱国,即境抒怀,率鸣胸臆,和平浑厚,绝无六朝浮艳之习,不求工而自工。
钟瑞廷之诗,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田园山水诗、题赠怀人诗、言志抒怀诗、悼亡感事诗、咏史怀古诗等,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4 易著千秋业,人为一代师
钟瑞廷不喜仕途奔竞,一生研究学问,系近代四川著名易学家。瑞廷兴趣广,读书博。冯大中《梅花瘦人传》云:“于书则六经、子史、浮屠、庄老及兵家韬钤之属,靡不窥究,而尤精于易。其治图象、卦爻,贯穿穴注,凡天人性命之奥,类皆轩豁呈露,其要皆约乎中庸之旨,范乎民生日用之常,一破当世谶纬、占验、神奇诡诞之说。”宋家蒸《钟瑞廷墓志铭》云:“先生壮岁即志在圣贤,酷爱子舆氏存心养性之学,而未悉其用功之要。遍阅诸先儒语录,亦难一贯。后闻止唐刘子悉其傅,遂执贽往事,尽所学。至是,益殚精焉。其论学以心性为纲,伦常为目,静存动察,克治扩充为功,诚恒为要,力践有得,笔之于书。于易,尤邃一时,学者宗之。”
钟氏之师为清末国学大师刘沅(1768—1855)。瑞廷拜刘沅为师,其《槐轩书屋呈刘止唐诗》云:“儒宗继起迈前贤,手订成书百万篇。住世神仙将九十,及门弟子已三千。恒言直令朱程服(师著有《五经恒解》),道脉真从孔孟传。更喜盈阶森桂树,一枝亲见榜高悬(师长君梓桥壬子举人)。”“请业曾依绛帐前,不才真个受恩偏。后堂雅乐携同听,大学遗书许代传(师著《大学古本质言》余刊印进行)。一字亲承知太极,半身虚过悔当年。也期入室方无愧,美富窥来苦未全。”刘沅从事教育活动达70余年,“著弟子籍者前后数千人;成进士中举人者百余人;明经三百余人;贤名播于乡里者,指不胜曲。”著有《槐轩全书》,逾200卷,形成了一个以刘沅槐轩之学为宗的“槐轩学派”。该派代表人物有刘成炘、刘咸荣、刘咸焌、钟瑞廷、颜楷、刘芬等。
刘氏自曾祖开始,四世研《经》,三世习《易》,其家学以先天易学为特色。瑞廷尽其所学,得刘氏易学真传,遂成刘门高足。清代射洪举人胡文魁《挽钟瑞廷》诗云:“殄瘁忧时事,渊源有瓣香。双流流不断(先生尝学于双流刘沅),何处待慈航?”钟瑞廷著有《易学探源》二卷、《易象显微》八卷。《易学探源》有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红雪山房刻本,今存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钟氏精于易,对经传图均有研究,尤其是对易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易玩河图洛书作》诗中云:“读尽群经不读易,数典忘祖终无益。读易不玩图与书,徒寻枝叶功亦虚。”对《易经》的研究,到而今,其面越来越窄,甚至把全部经典弄得支离破碎。对于今天研究《易经》的人来说,应多从钟氏《易学探源》这类书中,吸取一些研究的经验方法。
《蜀中正学编》云:“钟瑞廷,蓬溪举人。其学以心性为纲,伦常为目,静存动察,克治扩弃为功,诚恒为要。尤嗜《易》。壮时观《洛书》,金火易位,遍索诸家,鲜有道及者。著论以发其奥,尝谓图、书乃《易》之渊源,前圣寓性命之理于象数,象不可废,亦不可执;数不可无,亦不可拘。要以理为断,后儒拘执象数,虽穷工极巧,揆以性命之理,多不相符。圣人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诸儒盖未深思其妙耳!其纯粹如此。”
《易学探源》《易象显微》两书,奠定了钟氏为清末蜀中易学研究家的地位,故胡文魁《挽钟瑞廷》云:“易著千秋业,人为一代师。”洵为不刊之论。
5 化风敷四院,教雨及三巴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之传统。清嘉庆进士徐旭增(曾任户部主事、广东惠州平湖书院院长)在其所撰《平湖杂记》中云:“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能识字、不知稼穑者。”“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重教、从教是清末蓬溪钟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主要特点。清代蓬溪钟氏,贡举辈出,从教者众。钟瑞廷终生传道授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之精神。
钟瑞廷一生从教50余年,历任蓬溪县蓬莱书院、蓬山书院、象山书院、经义书院讲席,弟子上千人。其弟子有来自重庆、乐山者,故胡文魁《挽钟瑞廷》诗云:“父子为师友,文章蔚国华。化风敷四院,教雨及三巴。”四院,即蓬莱、蓬山、象山、经义四书院。蓬莱书院,位于蓬溪县城东门外丰泽庙之左,明万历三年(1575)蓬溪知县李建中(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之子)创建;蓬山书院,位于蓬溪县蓬莱镇(今大英县治),嘉庆二十年(1815)蓬溪知县吕肇堂建;象山书院,位于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咸丰元年(1851)钟瑞廷等人建;经义书院,位于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西南二里许之河上沟,光绪七年(1881)建。钟瑞廷在这四个书院执教数十年,并撰有《象山书院记》《经义书院记》等文。钟氏在《经义书院记》中制订《学规》六则,曰:“敦重伦常;存养心性;变化气质;谨饬言行;勤修职业;扩充材识。”要求“诸生平日读书明理,务将六者之理,时时讲求;六者之事,一一体认,庶不愧读书种子。否或视为老生常谈,玩而忽之,纵文艺淹通,幸获科第,其不流为名教之罪人者几希。”可见,钟氏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教育,要求学生端品立行,方能成为国家之有用人材。
钟瑞廷活到老,教到老。到八十高龄时,在其临终前四个月,还撰有《象山书院碑记》,谆谆教导学生要“以陆子象山为法,尊德性而向道学,主静以端其本,慎动以审其几,严君子小人义利之辨,深思而力行之,造就既本躬行,心得以发为文章。”“不知力行,以求至于道,虽日读圣贤之书,其所学有与圣贤背而驰者。”一片婆心,跃然纸上。
钟瑞廷在《八十自寿》诗中云:“生逢磨蝎似东坡(生年乙丑),毁不能无誉转多。马帐春风人载酒(历掌蓬莱、蓬山、象山、经义各书院),蟾宫秋月士登科。眼青每为看书损,头白依然被墨磨。自笑伏生强项甚,传经直到鬓婆娑。”这是他一生从教的真实写照,“头白依然被墨磨”“传经直到鬓婆娑”,可叹可佩!
钟瑞廷年近八旬,体弱多病,遂辞去教职,归处龙溪河畔。龙溪有田数十亩,委僮仆耕禾其中;又僻地为园,约半亩,莳花种木,名曰“亦乐园”,书斋名“红雪山房”。园名之由来,盖出自清代嘉庆时广东客家诗人徐旭增描写客家风俗的《兴隆竹枝词》中“经书家训两书堂,亦乐斋前古柏香”之名句也,表明瑞廷时刻不忘自己是客家后裔,爱乡思乡之情,表露无遗。亦乐园建成后,瑞廷出则屣履看山、支筇观稼;入则负手园中,吟哦自适。其《重修亦乐园口占》云:“人间到处总尘缘,旧苑新营别洞天。从此春风长管领,百花香里乐余年。”
钟瑞廷重视子女的培养,作有《示侄永猷》《示侄永绅》《儿辈甫学诗日为改正》等诗,教育子侄。子侄们也不负其望,个个学有所成,著述亦丰。
长子钟永绍(1839—1903),字子介,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贡,著有《柳溪诗草》二卷、《骈语千字文》一卷、《帝王歌谱》十二卷、《忍让俗歌》一卷、《琴谱》一卷;还参与了光绪《潼川府志》《蓬溪续志》的采访工作。二子钟永述,早卒。三子钟永定(1842—1929),字子安、止庵,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官广安州学正,历主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学养深纯,著有《龙溪诗草后集》二卷、《知自反斋文集》二卷、《鸿雪琐存诗草》、《骈文》一卷、《续骈语千字文》一卷、《孝经音注》一卷、《钟氏家礼》一卷、《钟氏续谱》十一卷、《砭俗韵言》一卷、《百孝诗图注题词》二卷、《百忠诗图注》一卷、《养正试贴》二卷;辑有《古今名论续篇》一卷、《养正诗选》四卷、《养正文选》四卷、《宗鉴录》一卷;主笔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十卷;另外,还参与了光绪本《潼川府志》、《蓬溪续志》的采访和编辑工作,年八十八卒于家。民国本《蓬溪近志·行谊·钟永定传》云:“论者谓为近数十年名德巨儒,非仅乡邑善士云。”四子钟永显(1848—?),字子良,詹事府供事,著有《骈语千字文注释》、《续千字文注释》;辑有《曾文正家言挈粹》二卷、《二曲愧庵合集纂要》一卷、《西沤内外集便览》一卷、《怡情悦性篇》一卷、《逍遥快乐吟》一卷;同时协修了民国甲寅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十卷。五子钟永祚(1850—1903),字子承,监生,性敏,习琴,善书画,工金石,精堪舆奇遁医理。侄子钟永猷(1821—1885),字赞臣,亦作湛澄,光绪二年(1876)岁贡,著有《鹤鸣书屋诗草》二卷。钟氏家族书香传家,著书甚多,这些著作是研究巴蜀文化、涪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珍贵资料。
6 不上长安去,瞿塘后一人
钟瑞廷一生没有离开过蜀中,“不上长安去”,隐居蜀北,潜心著述。鉴于钟瑞廷的贡献,清廷于同治六年(1867)授钟瑞廷中书科中书职衔加二级,诰封二代。光绪十年(1884)正月,撰《八十自寿》诗十首,回顾自己一生。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二日,钟瑞廷卒,享年八十岁,葬四川省三台县深福湾。临终前几日,撰《甲申冬余年八十矣去日苦多来日苦少,意恐临终昏愦无以示后,预拟永诀诗二章余儿辈藏之意亦昔贤所谓人老思传之意云尔》诗云:“人间游戏几经年,今日辞尘意洒然。一点灵光还造化,半生虚誉付云烟。全抛躯壳留真气,久悟禅玄证夙缘。此去自知归路近,琼楼深处谒群仙。”“临行一纸付诸郎,遗训寥寥语数行。学圣事先尊德性,成人道只在伦常。身家善保生无愧,仁恕兼行后自昌。更有藏书千万卷,孙曾珍重继书香。”
传说钟瑞廷下葬时,小鸟万余,悲鸣不已。时年十六岁的蓬溪才子曾世礼(优贡)后撰《过龙溪追怀钟先生薇垣》云:“大道丧已久,风尘日澒洞。永怀龙溪人,欲引尼山鞚。白首歌鹿鸣,青云厌鸟众。归卧亦乐园,瘦醒梅花梦。著书张吾军,高桐见孤凤。春风腕下生,一解洪河冻。我生先生里,目见坏梁栋。归骨青山日,园鸟悲鸣送(余年十六,随冯文之师,临先生丧,见小鸟万余,悲鸣上下)。至今念耆旧,名想当时重。乡党去斯人,临风有余痛!”
钟瑞廷著述甚丰,著有《龙溪诗草》二卷、《易学探源》二卷、《易象显微》十卷、《学人要语》一卷、《保命延生录》一卷、《守寨方略备览》一卷,俱已刊布行世;又著《兵法阵法纂要》二篇、《道德经辑要》一卷、《阴符经注疏》一卷;主修同治七年(1868)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多达十余种二十余卷。生平事迹载入《蜀中正学编》、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二《后贤》、光绪《蓬溪续志·耆旧》;蓬溪知县宋家蒸(江西奉新进士)撰《钟瑞廷墓志铭》,三台县岁贡冯大中撰《梅花瘦人传》。清光绪《蓬溪续志》赞钟瑞廷为“学人之宗”,“不愧纯儒,非徒一乡之善士而已。”《钟瑞廷墓志铭》云:“远近尊其望,率称先生不以名。盖比之石守道、尹师鲁两君子云。”人们将钟瑞廷与宋代著名理学家石介(守道)、尹洙(师鲁)相并比,可知其德望之尊隆。清代射洪县举人胡文魁《挽钟瑞廷》云:“易著千秋业,人为一代师”;“不上长安去(乡举后,以世乱,不复北上),瞿塘后一人”;“他年垂志乘,不愧是名家。”咸丰进士、翰林院编修敖册贤(四川荣昌县人)《瑞廷公七秩寿文》云:“吾蜀道学之传,继南轩、鹤山而起者舍先生,子其谁与归?”(载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二),可见钟氏是四川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栻、魏了翁之后的杰出代表。
钟瑞廷在近代蜀中学术史和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胡文魁称钟瑞廷是“瞿塘后一人”,认为钟瑞廷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来瞿塘(来知德)之后的第一人。来知德(1526—1604),字矣鲜,号瞿塘,明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人,乡试中举人后,便杜门谢客,穷研经史。隆庆四年(1570)起,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周易》。万历二十七年(1599),完成《易经集注》十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被特授翰林院侍读。卒后赐“崛起真儒”,以褒其贤。著述多达数十万言,而以《周易集注》用功尤深,《明史》有传。来瞿塘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独一人,故称“来夫子”。钟瑞廷是“瞿塘后一人”,可见评价之高。钟瑞廷与来知德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生活于动荡的末世(一居明末,一居清末);都考中过举人;都不出仕;都隐居乡里;都精研理学,潜心著述;都嗜《易》研《易》,并有研究论著传世。故称钟瑞廷为“瞿塘后一人”,是实至名归、实事求是的评价与定位。
[1]钟瑞廷.龙溪诗草[M].蓬溪:清光绪十六年红雪山房刻本,1890.
[2]钟瑞廷.易学探源[M].蓬溪:清光绪二十二年红雪山房刻本,1896.
[3]周学铭,熊祥谦.蓬溪续志[M].蓬溪: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1899.
[4]阿麟,王龙勋.新修潼川府志[M].三台: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1897.
[5]钟永定,钟永显.蓬溪河西钟氏族谱[M].蓬溪:民国五年刻本,1916.
OnHakkaScholarZhongRuiting inModern Sichuan
HUChuanhuai1,YAOJia2
(1.Peng x i People's Pol itical Consul tativeConference,Peng x i Sichuan 629100; 2.Peng x i Ting Ying Primary School,Peng x i Sichuan 629100)
The Z hong’s fami l ies l iving in the nor th of Sichuan are Hakka people.Their ancestral home is Changle County,G uangdong Province.They moved to Sichuan in the ear ly years of Q ianlong Dynasty.They l ived in X i Count ry Peng x i County ti l l modern times.There are many talents in Z hong’s famil ies,of which the poet and scholar Z hong R uiting is the most outstanding.This paper analyzes Z hong R uiting’s fami ly,l i fe,poet ry,andwriting.
M odern Times;Hakka Scholar;M iddle Shu Poet;Z hong R uiting
G127
A
1672-2094(2013)02-0021-05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2-06
胡传淮(1964-),男,四川蓬溪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研究方向:清诗、巴蜀文化。
姚 佳(1988-),女,四川省蓬溪县庭英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