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胡锦涛的社会公正思想

2013-04-11李海峰刘艳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正公平

李海峰,刘艳军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浅论胡锦涛的社会公正思想

李海峰,刘艳军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胡锦涛作为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执政理念和治国举措中无不体现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本文试图从胡锦涛主席执政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理论,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主要战略理论和主要执政举措进行浅要探讨,分析提炼其社会公正思想的主要实践途径及其在公正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

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有关“公正”话题的争论在人类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人们对于“公正”的本质、评价标准、如何实现公正等问题的争辩也众说纷纭。可以说,人类对于“公正社会”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在西方,有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启蒙思想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东方,中国古人对于“公正”的探讨绝不亚于西方,主要体现在主宰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主流意识的儒家文化对人伦规范的探讨之中。所有这些古圣贤所流传下来的关于“公正”的论述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而18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人类对“公正”问题思考的巨大转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政党,胡锦涛作为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执政理念和治国举措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本文就此加以浅析。

1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来源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是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站在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公正性的论述中形成的。作为一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无疑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凝结成的智慧结晶。

1.2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继承、发展了党的前三代领导人的社会公正理论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同时也批判继承、发展了党的前三代领导人的社会公正理论。党的前三代领导人在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实现社会公正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思想和举措,这些思想理论是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形成的智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部分。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继承了前三代领导人社会公正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发展,并将社会公平正义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

1.3 中国传统社会公正思想对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的影响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有关“公正”的表述和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就指出,自先秦开始,我们的先人就提出“公正”、“正义”的词语,并指出,我国传统的“公正”思想中的“公”主要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一种执政理念、为政之要。可以说,即使在经历几十年西方思潮的冲击之后,我国传统社会公正思想对当前人们评判、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毋庸多言,当然也包含了对当代领导者的公正思想发展的影响。

2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在战略理论层面的体现

2.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有类似和谐社会状态的美好构想,比如今天我们所称的“大同社会”思想。它指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这句话不仅是体现古人对美好社会状态的期许,我们也可从中看出这种“大同社会”中所蕴涵的一种怎样的社会公正标准。首先是“公天下”,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在遵守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前提下),所有人的政治地位、身份是平等的。其次,“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则追求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在选用人才方面,要以才干、能力为标准,同时,在社会成员日常交往及道德意识方面要求人们讲究诚信和睦相处。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同样描述了一个“大同世界”与古代的“大同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较下,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想,如确立民主政治体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文明的教育卫生体系。从这些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本世纪60年代,刚从战争的泥潭里走出的新中国,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不容乐观。因此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在处理“效率”和“公平”二者的关系上,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公平放在近代“兼顾”的地位。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许多因发展不平衡、制度不健全、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社会公正问题。如今,这些问题已严重危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决定中指出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之一,并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上升到党执政的目标和宗旨高度。胡锦涛还对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作出解释,“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其次,在这次干部研讨班上,胡锦涛还对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进行了提纲式的概括阐述。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以胡锦涛主席为中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国家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对现有社会公正问题加以解决,维护、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

2.2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中蕴涵丰富的社会公正思想

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讲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四个方面无不体现、蕴涵丰富社会公正思想。

首先,发展即发展生产力,目的是努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公正与否,实际上是社会成员从公正的视角对社会关系的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社会,然而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要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刻体现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深刻明白一切宏伟蓝图和和谐社会秩序都必须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道理。

其次,以人为本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胡锦涛主席的执政举措中得到极大体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高,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却只有日本的1/10,长期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形成了一种“国富民弱”的局面。这种局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适时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以胡锦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对维护实现社会公正的重大举措,是党的执政宗旨的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发扬和实践。

最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西部落后地区依次可以形容为从发达——发展较慢——落后。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地区、产业等多角度窥视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近几十年GDP的高速增长很大部分建立在资源环境付出沉重代价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损害了代际公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要求今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方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科学发展观是从战略性的高度为改变现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状、实现均衡发展、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分配处理的大政方针,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公正思想极为丰富。

3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在治国举措层面的体现

3.1 继续把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保证

当今,发展是世界的主题。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我国,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和谐、社会公正不可或缺的前提。试想,一个民生凋敝、物质匮乏、饥寒不解的社会里要求社会成员去坚守高尚的公正道德意识,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公正社会时,总是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前提性条件,认为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具备相应的经济资源,才能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必须的方式和途径。”

3.2 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

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在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是个大问题,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郑功成教授认为:“隐藏在社会风险高速积累背后的,实质上是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质即是不断地改善民生,普遍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党执政根基的坚实稳固。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指引下,实施了全面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具体措施,基本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针对物价偏高、房价非理性上涨、收入差距加大等关切民生的问题进行合理调控、妥善处置。

3.3 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长效保障机制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讲到:“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此外,在2010年9月6日召开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也提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不少学者将其概括为胡锦涛的“社会公平观”,自此,这也是我党领导人首次对社会公平问题作出全面、客观、理性、科学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继承发展的理论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

4 对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之我见

4.1 适时而生,适势而变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公正”理论的嬗变注入了一种历史的精神,任何社会思想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的形成及其实现路径都是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无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抑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方针、目标都是基于现阶段改革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而提同时,胡锦涛社会公正思想不是一朝即成的,更非僵化绝对的思想体系,而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的,是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的。

4.2 、创造“公正”理念的崭新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适时的调整“效率”与“公平”的天平,强调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其次,胡锦涛主席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论及“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一概念及其基本内容,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同时要保障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自此,有关社会公正这一亘古不衰的话题在我国政治层面上终于浮现出其“雏形”,这个“雏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吸收了国内外优秀公正思想资源,以我国现有经济基础和具体实际为基石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晶。随着未来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这个“雏形”的“羽翼”也将愈加丰满,其必将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长时间内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基本规则和理论指导。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3.

[2]胡锦涛.高举中间特色社会以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1965.

[4]郭东红.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及其在中间的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On Hu Jintao's Social Justice Thinking

LIHai feng,LIUYanjun
(TheCol legeof Humanities,Hunan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Hu Jintao is the core of the Par ty’s four th geneeration cent ral col lective leadership. His rul ing 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measures embody the value pursuit of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This paper t ries to analyze the mainly practical methods and theory achievement on thoughts of social justice f romhismajor st rategic theory suchas the st rategic objectives of social harmony. The st rategic theories of the scientif ic out 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govering measures. Analyze the practical ways of his social justice thinking and his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fair theory.

Social Justice;Social Harmony;The St rategic Theories of the Scientif ic Out look on Development

D669

A

1672-2094(2013)02-0001-04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3-01-20

李海峰(1986-),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公正理论。

刘艳军(1963-),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哲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正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迟到的公正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正赔偿
公平比较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遵循法治 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