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体育的社会融入研究

2013-04-11曾小玲王岐富吴真文

关键词:失地农民体育生活

曾小玲,王岐富,吴真文,宋 平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38;3.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138;4.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变迁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与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将达到65%左右,这将意味着我国将终结“农民大国”的称号.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数亿的农民将失去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离开自己居所,进入城市,来到一个既陌生又渴望的社会环境中,成为社会新生代的人群——“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城市扩张、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等而逐步失去包括林地、耕地等农业用地的农民.由于这一类农民属于城市中城郊相结合的特殊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其身份就从“农村居民”开始慢慢的向“城市居民”进行转变[1].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群体.虽然因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城市地位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暂时摆脱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束缚,但由于常年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真正融入其所在的城市.以前他们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在进入城市以后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基本需求层次随之提高,他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性需求,于是他们迷惘,缺少希望,每日寄寓于麻将、扑克,赌博、彩票等活动,这些成为失地农民消磨时间、花费金钱的主要消遣活动,甚至部分人群聚众赌博,造成财产损失和家庭失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本课题研究体育与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社会融入内涵

社会融入是指流动人口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都融入到了流入地的主流社会体系中[2].而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是指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以后,农民借此契机进入城市生活,但因价值观、生活行为、文化理念等方面不同,导致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时,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期,让自身的行为习惯、文化理念、价值观、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融入所居住城市.这就意味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是一种不平等的融合,因他们是从低层往中上层流动(农村流入城市),导致他们在很多时候需要放弃原来的主文化,将原来的乡土风情作为辅助文化,有的甚至还需抛弃原来的乡土文化,重新接受新型的城市文化,再慢慢的适应城市文化,并与之相融合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等.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融入至少包含四个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他们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依存[2].

2 体育对失地农民融入城镇的促进作用分析

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是因为体育具有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广泛的参与性、社会互动性、社会教育性、社会组织性等.

2.1 体育的广泛参与性

现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一部分市民对于“失地农民”抱有一种排斥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始终觉得尽管“失地农民”已进入城市生活,但由于他们原来农民身份与城市人之间的差距,让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如何消除市民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这种排斥情感,更好的让“失地农民”融入到城市生活群当中?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而在体育的广泛参与性恰恰能削弱这种排斥感,使之慢慢融合,最终达到融入目的.体育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人们可通过身体运动达到娱乐身心、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健康等目标.并且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趣味性强、层次鲜明、功能齐全.任何人都能参加体育运动,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结交与自己趣味相近或类似的朋友.由此可得知,体育具有其他文化所不能具备的社会广泛的参与性[3].另外,因参与体育运动的成本很低或者无需花费任何费用,并且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场地任何人都能使用,只要你有体育意识就能参加.这正是因为体育的广泛参与性,可以让更多“失地农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2.2 体育的社会互动性

体育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身体运动可以达到娱乐身心、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健康等目标.体育不仅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包容性而海纳百川,将一切居民纳入其中,而且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多样而频繁的社会互动[3].最能体现体育的社会互动性就是人们可在参与体育活动之中,发送有关的各种社会互动.比如“失地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城市社区中的广场舞来结交不同的朋友,并且还能锻炼身体;或者可以参加社区运动会、社区单个体育项目比赛、社区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等来达到和增强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邻里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间体育活动可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与城市居民交流的平台,从而逐渐缩短“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差距.并且城市间的体育活动打破了“失地农民”原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业缘关系或血缘关系,而是因大家都具有同一个目标或者相同兴趣爱好才走到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因体育比赛的竞赛性也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被市民所了解.因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大家不会被社会的功利性所束缚,大家都能各显身手展示自己,这将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亲和力,从而逐渐消除“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

2.3 体育的社会教育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的体育活动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随着规则的演变、项目的增多、趣味性的增强、健身性明显等特点,让体育变得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媲美的.如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逐渐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巩固朋友之间的友谊;并且通过体育运动发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等.最难能可贵的是,“失地农民”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比赛,体会体育竞赛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提升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很难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即使政府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制度或指导意见等,也很难在短时间消除这个隔阂.但“失地农民”可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或观看体育比赛来进行自我优化,从而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等.并且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无论对城市的老住户,还是对新移民都有潜移默化之效[3].

2.4 体育的社会组织性

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组织中只有体育组织才具备类型多、规模大、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多样等特征.而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参与体育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通过体育组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并随着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多,导致他们参与的体育项目也会愈加丰富,将会导致更多的体育组织由此诞生.因此如何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可以通过加入体育组织,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接触更多城市文化,结交更多朋友,从而达到增强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因此,城市中的体育组织可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社会学习、社会互动的平台.在今年的两会中人大代表一直提出的一个问题:我国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中的关键就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对于失地农民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才能让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最终达到与城市生活融合的目的.为了让失地农民能快速的融入城市生活,仅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市场的调控、户籍的改变、经济的补助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不单单只是经济与户籍的融合,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4].社会融合是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层面依次递进的,经济适应是其基础;社会适应体现了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或文化适应则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表明完全融入城市社会[5].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的加深,“失地农民”抛弃了他们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基本需求层次的提高,他们现在不再只满足于物质性需求,他们渴望城市文明的熏陶.导致他们也会自然不自然的将体育作为延年益寿的确保安康的重要手段,进行全民健身运动,追求幸福生活指数,成为现代失地农民的主旋律.从而可以说明“失地农民”他们现已经达到城市生活的基本经济适应,而他们现在需要更多的是城市社会生活适应,也是他们想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需求.因此体育的特性与重要性已慢慢的被“失地农民”所接受.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与特点,充分运用体育的社会组织性,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诞生更多的体育组织,为更多的“失地农民”能通过体育组织而获得更多的社会参与、社会互动与社会学习的机会.

3 增强体育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对策

3.1 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健身的生活方式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导致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何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参加体育活动,应从失地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开始培养.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提高思想认识,将失地农民体育活动服务纳入到本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规划之中,并将此项任务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任务之一.第二,加强对“失地农民”基层领导干部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体育法规、体育政策,以及其他的现有的政策法规如刑法、治安条例等,并不断提高与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与知识.第三,通过利用电视、宣传栏、文化报等新闻媒介,积极的向“失地农民”传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对体育健身运动的认知,并积极的参加到体育健身中来.第四,组织广大“失地农民”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使他们明白与自身相关的权益,并能通过合法渠道来保障和维护自身的权益,最终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和保障.

3.2 建立以体育行政单位为主体,其他单位协同的管理体系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充分发挥体育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使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因此政府要不断的监控我国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时纠正和拟补体育资源分配的不足,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从而促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失地农民”更好参与体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建立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位公民都能拥有均等的体育参与机会,特别是增多“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机会;第二,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建立失地农民与市民资源共享的机制,出台更多的法律政策,从而保障失地农民拥有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3.3 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由于失地农民以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忙碌一年的收入大多数只能解决生计问题,对长远发展可以说是有心无力.因此他们在内心处期望进城,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以后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基本需求层次随之提高,他们不再只不满足于物质性需求,渴望城市文明的熏陶.导致他们也会自然不自然的将体育作为延年益寿的确保安康的重要手段,进行全民健身运动,追求幸福生活指数,成为现代失地农民的主旋律.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将“失地农民”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作为“失地农民”在安置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并且体育部门也应在制定体育公共政策与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时,将“失地农民”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首先,政府应提高认识,为失地农民无偿提供体质监测、健身知识、体育场地等一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体育需求,将“失地农民”体育活动需求纳入到社区体育的管辖范围之内,并完善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可通过媒体宣传、专业人士指导、教育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开始了解体育健身行为,认识体育健身行为的重要性与益处.慢慢开始培养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至能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达到能够更好适应城市生活的目的.同时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设立群体体育健身协会,安排专业健身人员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进行指导,激励那些经常锻炼的人带动他们身边人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引导这些锻炼的人树立健康的体育健身消费观.最后,建立完善的体育组织,并加强对体育组织的合法管理,为“失地农民”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 小结

通过对体育功能与“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关系分析,发现体育对于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体育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特性,现大部分的“失地农民”已经能达到城市融入的基础条件——经济适应,但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会适应、文化适应等,体育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如体育的广泛参与性能削减市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感,从而可以进一步让市民了解并认识“失地农民”这一群体,消除社会排斥,对于其社会融入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体育的社会互动性可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一个与市民交流的平台,增加社会互动的亲和力,并有助于“失地农民”更好的去认识市民,熟知城市的文化,为他们成为城市主人翁的形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体育的社会教育性有助于“失地农民”能进行自我优化,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为“失地农民”在学习城市文化、进行自我优化的同时,提供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从而让他们不会在城市生活中感觉到很盲目;体育的社会组织性能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多的社会参与、社会互动与社会学习的机会,让“失地农民”可以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乡土风情尽情的展现出来,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并接受他们,从而达到社会融合的目标.

[1]王岐富,曾小玲.城市化中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3,3.

[2]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33(1):17-29.

[3]任海.体育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J].体育与科学,2013,34(1):24-25.

[4]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3):87-93.

[5]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8.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体育生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