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探析
2013-04-11杨俊年肖国生刘仁华李彦杰
杨俊年,肖国生,刘仁华,李彦杰
(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探析
杨俊年,肖国生,刘仁华,李彦杰
(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复杂、抽象,需要在充分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否则将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不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本文就《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物质代谢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它作为生物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比较难学,内容复杂而且抽象,难点多,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生涩难懂和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考试的通过率较低[1]。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生物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2]。笔者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这方面的经验与大家探讨,旨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
1 《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灌输式教学,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2)课程内容多而且抽象,教学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4)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2.1 改变授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与之相应的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情况。学生的听课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学生听得很认真,三分之一的忽听忽不听,需要教师强调才能注意听课,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有意思就听一点,没意思或内容难就不听。学生可听可不听,教师迫于课时限制,只是在唱独角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低。这种授课方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满堂灌,学生逆反、抵制思维严重,这种教学的致命弱点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没有展现出来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我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将各个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出现在教案中,教案不是照搬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上课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为主体的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以随机的提问并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代替了以往教师占据所有课堂时间,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来参与课堂,只是被动的听讲。这样的方式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学生怕被提问到,思维时刻都在跟随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其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内容把一个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与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教学中。比如在讲糖的酵解内容时,我们就以“糖腐败变质为何会变酸产气?”为题,在讲线粒体内的氧化分解时,以“细胞能量工厂的原材料、成品是什么?”,在讲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与功能时以“单纯的多肽链怎样体现精妙而准确的生理功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再抽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这种教学方式至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学生为了不在上课提问时因对回答问题完全不了解而影响平时成绩,就必须去课前预习,一些简单问题自己在自学中就已经解决,重点就放在了自己弄不清楚的重难点上了,实质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同时这种方法也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学会自学比学会一些知识本身要重要得多。
2.2 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我们教研组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给课堂提问提供大量的信息。教研组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在网络,教科书中搜集了大量的生化图片,这些图片制作精美,信息量大,给学生的影响深刻,能够非常直观地诠释很多复杂抽象的生命的化学。在大量收集了《生物化学》教学资料后,集体制作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媒体课件。有实验证明,一个伴随收音机成长的60岁老人和一个伴随电视成长的3岁的小孩的信息量相当,这说明利用多重感官刺激比单一方面的刺激给与受教育者的信息量要多得多,我们有意识的增加图表、图片、影像资料,就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除此外,我们也收集有较为丰富全面的小动画,视频以及名校的网上课程网址,这些影像教学资料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给学生一个多重感官刺激,强化了学习效果;
第二,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学习方式不单一;
第三,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学无止境。
通过采用和不断完善以上教学资料进行教学,能够把生物化学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高度浓缩和总结,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记忆。
2.3 重视实验教学,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
目前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3]。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改进、精心筛选了一些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每一章节都至少设置有一个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也进行了大力改革,从实验项目的设置,实验授课方式的改进到实验考核模式都进行了大力改革。对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验过程缺乏思考,缺乏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这样的实验过程完全是一种体力劳动,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知识按照实验步骤在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为什么不行,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实验现象和理论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是认为因素还是没有注意到的实验条件改变引起的。解决这种现状的方法是:首先要重视和强化实验分析,包括实验试剂的浓度、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果等实验的各个方面;其次要通过加大师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为创作型思维奠定基础。在学生遇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学生利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的最佳时机,教师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或可能的原因,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学生经过重温理论知识,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在做了一番努力之后,再与学生共同分析哪些情况会影响结果的因素,哪些不影响以及原因。经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之后,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而且尝到了独立思考和分析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实验类型方面逐步减少一些验证型实验,适当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里面的比例,这就为学生通过实验后必须独立思考,利用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创造了条件。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后才可能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否则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在实验分析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去多方面分析,不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的真正收获在于通过这个实验学会了或者加强了或锻炼了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了某个理论。
2.4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课间、课后时间与以学习委员作为班级的教学信息员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习上的困难,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方法,解除疑虑,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信息员的交流要不限方式,给学生提供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多种方便的交流方式,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对于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这样一些较难的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辅导答疑时间,教师每两周集中对所授课内容进行解答。在辅导答疑中教师不仅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授课的效果,而且可以更广泛的与学生感兴趣的该课程和课程以外的知识进行交流,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充分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这个工作很重要,不要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独立思维,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向是多元的,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要虚心与学生互动交流,“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用在这个地方很适合。
在交流中尽管可能部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很幼稚,但这是他们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一份爱心去启迪他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部分问题的钻研是相当有深度的,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去思考和探索。由于出发点不一样,现在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他们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我们教学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启发。
2.5 突出重难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授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对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做到了在每一章的授课时重难点突出。对学生很容易掌握的内容,在上课时一带而过,这样就节约了大量时间来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对重难点尤其是难点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才有时间的保证。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对学生很难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4]。如:利用板书、提问、讨论、归纳总结、实验、比较、举例、类比等方法。例如在讲解“为何20种氨基酸组成千万种蛋白质?”时我们分别用高中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用10个数字可以组成无数种电话号码的例子。在讲解肽键的连接和分解时,用一列同学手牵手来解释。在讲核酸的高级结构时用一小段绳子作为教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了。在讲解酶活性的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时,分别用“非你不娶,非你不嫁”和“喜欢阳光类型的男孩”在学生熟悉而又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概念。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技能的转换来突破教学难点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对于一个教学难点从备课开始就有用多种方法去准备,准备几种教学技能。在用基本的板书方式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用举例的方法,也可选用精美、简练的图片,活用图表,也可以用类比等多种教学技能去向学生讲解。如在讲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时,α-螺旋就可用具很强空间感的图片来解释,也可以用一段拉长的电话线或弹簧来说明。在讲D N A结构上的大沟和小沟时可用一条纸带,纸带两边表示两股反平行的链,中间表示小沟,而再把纸带缠绕成螺旋状,螺旋中间无纸带处就表示大沟,这种使用多种教学技能,多种讲解方式的教学必然能够在突破难点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2.6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课程考核上,首先实行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的分离。其次,理论考核要增加课程论文和平时问答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程论文占20%,平时成绩占30%,加大学生平时课堂问答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把着力点用在平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复习,只有平时学习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基础上的学习。
在考试的题型上增加分析和设计类型的题目减少客观题分值,客观题严格控制在30%以下,让主观题的分量保持在70%以上。精心设计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分析型的题目或设计型的题目[5]。
用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而且能够作为一个无形指挥棒,起到指引教学和学习努力方向的作用,比起单纯的“一卷定高低”和只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方式要好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3 结语
采用以上改革措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以下几点较为明显的改观:
3.1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通过近几届学生《生物化学》课程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了,打瞌睡的现象很少见到了。因为教师采用越是不注意听讲被提问的次数就越多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注意听讲了,慢慢也就养成习惯了,从而使提高教学效果有了基本的保障。
3.2 师生互动明显
上课时教师的提问有了积极的响应,一改过去教师提问基本没人回答的现象。
3.3 学习有兴趣了
比起原来在课间和辅导答疑课上的情况,现在问问题的同学多了,这些主要来源于强化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结果,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建立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基本素养。
[1]张兴梅,杨光彩.医学本科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43-145.
[2]陈瑜,吴世卫.《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23-225.
[3]杨莹,张延增.中美大学课程改革比较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28-31.
[4]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4):34-36.
[5]苟本富.遗传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71—14473.
责任编辑:张隆辉
G642.0
A
1672-2094(2013)03-0128-03
2013-04-15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 J121106);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库区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03157)。
杨俊年(1974-),男,甘肃永登人,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实验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肖国生(1972-),男,重庆奉节人,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与环境污染防治的研究。
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