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问陶道德文章论略
——与彭端淑、李调元比较

2013-04-11郑家治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诗歌

郑家治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0039)

张问陶道德文章论略
——与彭端淑、李调元比较

郑家治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0039)

张问陶出身显宦之家,少有壮志,个性清狂而率真。他虽受释道观念影响较大,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如具有强烈经世倾向,宣传忠孝节义,主张施行仁政,提倡报国从军等。其论诗以抒情为本,重气,贵独创,追求百花齐放,偏爱阳刚之美,即“也能严重也轻清”。其创作最有成就的是时事诗、怀古咏怀诗、亲情爱亲诗及纪游写景诗。比较而言,张问陶与彭端淑、李调元在道德文章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张问陶;个性;道德;诗歌;彭端淑;李调元;比较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又字祖乐,号船山。出身显宦之家,其高祖张鹏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祖及祖、父最低亦官知府。张问陶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六岁随父宦游湖北各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他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全家生活长期陷入困境。乾隆四十九年在京与涪陵显宦周兴岱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始偕周夫人乘船第一次回川省亲。乾隆五十三年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同年会试落榜。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与洪亮吉同榜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五十八年授翰林院检讨。嘉庆二年(1797)秋回家乡丁父犹。这期间,他往来于四川、北京,目睹现实,写出了大量表现时事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歌。嘉庆五年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嘉庆十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七年三月以病辞官,留虎丘寓所“乐天天随邻屋”,嘉庆十九年三月病卒于苏州寓所。

1 张问陶的个性与思想

1.1 张问陶的个性

1.1.1 出生仕宦之家,一生壮志未酬

张问陶出生显宦之家,少有壮志。十五岁作诗《壮志》云:“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不见两鬓霜英雄死亦足。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慷慨对中原,流年何太促!落拓大布衣,许身非碌碌。四十四万言,隐轸匡时略。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1]P1诗中希望早日成功,又早日身退;认为自己如璞玉少年得志理所当然;且以祖逖自命,“慷慨以中原为己任”[2]P155,又以东方朔自诩,有“四十四万言,隐轸匡时略”,即便为布衣也是“许身非碌碌”之“落拓大布衣”。此后尽管家道中衰,生活困窘,但他壮志不稍衰,云:“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家无担石如刘毅,人许功名似马周。”[1]P13又云:“蠖屈龙伸指顾间,英雄不下穷途泪。”[1]P15可谓少年狂生的少年壮志。中进士时仅仅二十六周岁,属于少年得志,复兴前辈声望功名,光前裕后之志必然很强,所以他先后多次感叹,如云:“疲驴破帽长安道,谁识乌衣旧子孙?”[1]P23“五世承馀泽,瞻依倍凛然。家风贫尚守,相业史重编。已盛难为继,无能只自怜。”[1]P178“清名两世留江国,遗迹千秋比宋贤。青史褒题原不忝,乌衣基业恐难得。”[1]P59遗憾的是家道急剧中落,甚至落入贫困的窘境,步入仕途之后又长期沉沦下僚,十二年翰林院检讨所以他先后也有感叹,如少年时说:“宦情如食蔗慧业欲通禅。”[1]P45“百年上策还乡好,万里功名行路难。”[1]P57总其一生,少年时壮志冲天,所写诗歌多豪壮有余而深沉不足,其后亦壮志难消。

1.1.2 个性清狂而又真率

张问陶耽于诗酒及书画,个性真率狂豪,有狂士气质,常常以“清狂”自称,且因此受到怀疑与攻讦。他表白其真云:“性僻谋生拙,心粗处世真。”[1]P266“潦草投诗气不驯,疏狂容我性情真。”[1]P254因此他写诗也求真,云:“稍喜无妄语,留为记事珠。”[1]P307“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1]P323“一代真诗笔,空言定扫除。”[1]P363表白其狂云:“天涯梦绕卷施阁,尚忆狂谈坐夜分。”[1]P155“爱我猖狂呼李白,看君光气夺齐桓。”[1]P537“客贫偏笑傲,年少许清狂。”[1]P646甚至饮酒也狂得出格,云:“声彻重门势欲攻,惊疑恼杀应门童。主人不袜投床下,恶客无言指瓮中。千岁已如春梦短,五更休放酒杯空。即看一世真游戏,醉醒皆狂两次公。”[1]P616“半生傲骨禁秋气,万事轻心悔少年。”[1]P248“瘦骨穷能炼,狂名悔渐收。”[1]P294因为真而狂,便敢于危言,甚至谰言,如云:“心空妄见凭真气,诗敢危言托圣朝。”[1]P248“身如大梦拚沉醉,胸有危言敢放歌。”[1]P406“平生醉后多谰言,明日常疑有酒失。”[1]P263且因此遭受忌恨与疑谤:“狷躁忤流俗,疑谤起轻薄。”[1]P112“名随谤得仍遭忌,诗逐愁空渐入禅。”[1]P143他的诗歌成就得益于他的狂气,仕途受挫则也受狂气的影响。

1.2 张问陶的思想

家世的辉煌与自身的坎坷,宏大的壮志与难堪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乾隆后期的不堪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思想非常复杂。虽然他一生都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但越到后对释道两家思想浸淫越深。他多阅读释道经典,对释道思想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随意排斥,认为各个教派应该共存并进,如说:“纷纷文字争三教,禅障儒酸总梦中。”[1]P389“陈陈三教书,几人不误读。”[1]P454《偶理案上书帙各题一诗排闷》中所列常读的“案上书帙”即有儒家经典《诗经》、《周易》与《论语》,道教经典《道德经》、《阴符经》、《黄庭经》及《抱朴子》,释教的《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兵家的《司马法》、《孙子》、《吴子》及《遁甲书》,史书《史记》、《汉书》,还有《内经》、《铜人针灸图式》等医书,足见他读书之杂与思想之杂。他题《道德经》说:“无儒无释况神仙,妙论凭空写自然。”题佛经说:“骂佛癫狂佞佛痴,妙心难望俗人知。”[1]P422

1.2.1 张问陶的佛道思想

他23岁时说:“僧移花影皆寒瘦,秋入蝉声更寂寥。”“生公看惯升沉事,粥鼓经鱼自暮朝。”[1]P36对禅理、禅境的领会已经颇为深刻了。他一家似乎都信佛:“斋居空万象,僮婢觉官身。门有求书客,家无谤佛人。”[1]P501《人日偶作》:“便拟从今研《易》象,中年学道已嫌迟。”[1]P51仕途坎坷,尝尽艰难,且劳累多病,因而悔悟学道之迟。又云:“实像本非真,盛衰弹指悟。”[1]P52论述色空本旨,延及对盛衰的领悟,颇为独到。不过他对道家的学说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认识的,所谓“干戈贻实祸,《道德》寄空言。”[1]P54此后他与僧道交往更多,领会更深,自诗歌中的表现也更多。如说:“偶向巴童谈邑事,时寻邻衲问禅机。软红隔处浑如隐,何必烟波买钓矶?”[1]P97既关心家乡俗事,也探问禅机,不过他并不准备成为僧道或者归隐。

对于佛教,他说:“宝莲精舍一枝灯,照我回光得未曾。经卷堆成无佛殿,旃檀薰透在家僧。最难身脱千重障,及早心从七处征。参遍贝多真实语,肯依权说问三乘。”[1]P501于道教,他说:“妙道难从字句求,始知持诵是盲修。”[1]P497他倾心的是诗歌创作所以逃避儒侠禅玄:“平生意气尽粗豪,儒侠禅玄尽可逃。孤愤常思焚笔砚,穷愁不解重钱刀……二十年来深自惜,降心低首学风骚。”[1]P100或者既谈论释道,又重视诗歌,如说:“说鬼谈禅坐夜分,破窗秋雨细论文。”[1]P108《绣佛斋偶然排闷》其二:“百年何策救饥寒,古寺昏灯夜倚栏。田舍荒芜悲故国,冠裳古陋笑闲官。未能免俗心情杂,无以为家去住难。不信贝多真实语,浮生那得梦中看。”[1]P117他自命其书斋为绣佛斋,自觉归隐做官两难,但却认为佛理不尽可信,世俗人生更为真实。《怀人书屋遣怀》其七:“不读华严气亦平,酒兵诗律破愁城……古今大局多重复,只有当前属我身。”[1]P128重视身心修养与世俗人生。《赠沧湄》:“论交无喜亦无嗔,落落相看现在身人欲轰时仙佛好,世缘空处性情真。竟逃方外翻多事,能入玄中自有邻。君且翻经吾且醉,大家游戏住风尘。”[1]P144耽于诗酒,要“游戏住风尘”。又云:“涅槃已入又如何,常苦空门议论多。万事总凭天位置不为仙佛不为魔。”[1]P261“逃禅入道翻多事,合买扁舟泛五湖。”[1]P344归隐可以,但认为逃禅入道为多事且断然宣称“不为仙佛不为魔”。且认为道家清谈误时:“不肯谈庄老,清言恐误时。”[1]P452但其后他有《观物》、《观我》各四首,论述佛道观念,还说:“参天树大书堂小,一卷《楞严》坐清晓。九衢冠盖正云屯莫惜流年此中老。”[1]P472“一卷道书三尺几,宛然身坐万山中。”[1]P482俨然道士作派。但几乎同时,他却说:“毕竟儒门衣钵好,不栽荆棘误儿孙。”[1]P475且十分重视时务与军事,如云:“早听时务夜谈兵。”[1]P479“播弄天机道已偏,几人妄想为延年。虚空一气清无界,何处形神不自然。”[1]P496诗歌认为播弄天机偏离了道,而希求延年长生更是虚妄,只有人的形神才是实在的,自然的。《禅悦》之二:“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1]P497认为内心清静充实是关键,所谓“心光如满月”,因此无需出家坐禅,远离世俗。因为熟悉释道经典,对释道思想浸淫颇深,所以他常以释道来论诗,其论诗名作《论文八首》、《论诗十二首》用了不少释道语言,而且还有一些专以释道思想来论述创作的诗歌,如《黄小松易作<诗龛图>寄法梧门祭酒为题一律》、《<悟诗图>赠邵五》等。

可以看出,张问陶于释道浸染颇深,诗歌中谈禅论道之处很多,但多用来排遣心灵的郁闷,或者作抒情言志说理的陪衬,没有将其作根本价值观与方法论,如《春日遣怀》所谓:“涅槃已入又如何,常苦空门议论多。万事总凭天位置,不为仙佛不为魔。”[1]P261

1.2.2 张问陶的儒家思想

张问陶更重视儒家,他明确宣示:“毕竟儒门衣钵好,不栽荆棘误儿孙。”[1]P475“开天世界法,那可无周孔。”[1]P463他以真率清狂自命,却又赞扬儒风、儒雅,如云:“世乱少全才,君兼将相功。英雄无霸气,博雅见儒风。”[1]P225“西京人物多儒雅,经世终须让贾生。”“未许干时许相时,风流儒雅信吾师。”[1]P382他非常重视儒术,如云:“我岂轻儒术?君犹爱道书。”[1]P332他以儒生自许,如说:“儒生不忘世,天下视诸掌。”[1]P443《题常兰陔侍御文为人四箴》所论立品、敦行、安分、安贫均是儒家修养的根本。他还认为儒生应该有英雄胆气,应该能文又能武,如说:“儒生笔墨英雄胆,戈马丛中百炼来。”[1]P254他还认为儒家经典不能妄解,如云:“儒书必庄诵,人道宁全沦?”[1]P495更不能作腐儒、拘儒,也反对宋儒的繁琐解经,如说:“遗经范众儒,文字日臃肿”[1]P463,“琴鹤必焚煮,拘儒真桎梏。”[1]P454

总之,他以修齐治平为宗旨,以释道思想与儒家正心修身思想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外修,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治国平天下,说:“万象如流水,寻源遂有源。修心参内学,经世耻空言。”[1]P444修身修心要参佛道的内学,但经世则不能空言,要依靠儒家仁政理念与施政方法。他说:“三教微言出系辞谈经最古是庖牺。要从无极传心画,肯为加年感数奇。周孔真源惟易简,老庄流弊渐支离。前知自有先天学,卜筮全抛更不疑。”[1]P562认为儒释道三教的源泉是《周易》,先天八卦是基础,是“前知”,周公孔子等后世儒家思想崇尚易简,而老庄便流于支离破碎,玄虚过度,卜筮之类更应该彻底抛弃。下面拟简论之。

其一,张问陶的经世思想。张问陶的经世思想很浓,而且一生不渝。他十五岁时便立志经世,即《壮志》所云“四十四万言,隐轸匡时略。”[1]P11其后云“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1]P13此雄心就是心雄万夫的经世报国之心。又云:“辞章终小道何足了吾辈?”认为能了一生的是经世忧时大业,即“下抚林总民,上酬圣明世。”[1]P36

此后他时时表现并宣示经世思想,如云:“胸中热血红,欲吐全无着……进以保身术,益以匡时略。”[1]P112他热血满腔,却报国无门,但在“进以保身术”的同时仍要与注重与提升匡时略。他说:“科名通显宜经世,诗酒流连莫负官。”[1]P144勉励好友在其位而谋其政,如杜甫所说“早据要路思捐躯”[3]P995。又说:“九秋赁屋到三春,不为真如为直臣。”[1]P149表明即便非常贫困,也不作佛道信徒,而要作忧国忧民的忠直之臣。又说:“怀抱经时结,诗情寄草堂。”[1]P17希望如杜甫一样忧时经世,始终不渝。又说:“慷慨论交不厌深,恨无好语作官箴。入关诗要英雄气,经世人须父母心。”[1]P264韩介堂到秦地为区区一县令诗人也勉励他“诗要英雄气”,人自然也要有英雄气,更要以父母一样的仁慈之心爱民经世。又说“逢时莫羡凌云赋,经世终须有印官。”[1]P267认为即便是凌云之赋不值得羡慕,经世必须有权,换言之有权则必须经世。“胸中有天地,触物皆经纶……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1]P323认为只要胸怀宽广则时时事事都可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即经纶,在诗歌中真实地表现时事,关心国计民生。此后有关之诗很多。如说:“扬马枚邹总盛名,鸿文无用即虚声……经世终须让贾生。”[1]P382“细筹家国心犹壮,澹对妻孥影自孤。”[1]P392“举国谈经济,艰难有用才。宦情谁竟淡?民命绝堪哀。”[1]P398“责望深源人自错,时名原不系苍生。”[1]P402“年富正堪为世用,官卑也要念家声。”[1]P413“驭家如朽索,济世如洪涛。此身空万有既遇安能逃。”“儒生不忘世,天下视诸掌。”[1]P443“修心参内学,经世耻空言。”[1]P444“故国犹戎马,经时望捷音。”[1]P451“治乱本相因,陈陈太仓粟。虚堂堆万卷,只作一书读。苍茫经世心,别有光明烛。”[1]P463“从今收技艺,放胆树功名。学阐真经济,交留古性情。”[1]P467“实政自然先礼乐,严疆真要试英雄。”[1]P472“民安更望修苗政,官好尤宜惜俸钱。”[1]P484“邺侯匡济武侯忠,未必天人际遇穷。”[1]P530“著书始终为穷愁,匡济原难与命谋。”[1]P700“好官经济只农桑。”[1]P487

其二,张问陶的儒家伦理思想。张问陶立志经世,伦理上则推崇儒家仁义思想,奉行忠孝忠义思想。他彰显的儒家仁义思想,如说:“神龙褒祭语,死狱窘仁心。儿立承忠孝,封崇艳古今。”[1]P608祭祀之语要多褒奖之词,相对,判案太严,无辜者冤死狱中,会让仁爱之心窘迫难受,即所谓“经世人须父母心”[1]P264,也即他所谓“善德”,就是儒家以仁为中心的道德。美德常与善政相连,他说:“穷通命定惟求是,家国恩长莫近名。但使乡闾熏善德,何须谈笑博公卿。”[1]P522认为穷通已经命定,因此只能求是,作该作之事,相应,身为国家的臣民,因为“家国恩长”,所以不能追求名声名誉。此“求是”与“近名”对举,即不能为名,更不能为利,而应当作该作之事,也即仁爱亲民之事,不应该博取名誉,以及地位利益。他说:“仲尼说遗爱,已作古人看。”[1]P225《左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杜预注:“子产见爱,有古人之遗风。”[4]也指遗留于后世的仁爱,如《汉书》说:“淑入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余思。”[5]子产有仁爱遗留于后世,但此“遗爱”即便有孔子赞扬宣传,但后世已经不时髦,被当作“古人看”。张氏感叹“遗爱”已经过时,不被今人重视,其提倡仁爱希望有“遗爱”之意是明显的

他主要提倡忠孝,有关的诗句很多。如:“忠孝如君百事穷,人生身世都堪废。”[1]P106“识得人间忠孝字,头衔才称好蓬瀛。”[1]P115“浣花孤抱向谁开,玉局吟魂好再来。从古诗人识忠孝,公卿何事不怜才?”[1]P241“伉直常怀仲夫子,纵未知生焉知死。……途穷反遭丈人笑,忍贪鸡黍忘忠孝……断头不使缨冠绝,七十二贤无此血。世儒曲背夸中行,梦争胙肉推颜曾。”[1]P244“金刚不能坏,忠孝不可忘。”[1]P264“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1]P365“忠孝有情知己在,升沉无定几人归。”[1]P467“春秋天道灭,忠孝性情孤。”[1]P626“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1]P633他也重视忠义,如:“我知神物关忠义,不必寻常藏舍利。”[1]P264“先辈时文犹载道,衰朝急务尽谈兵。谯楼碧血传忠义,场屋青灯写性情。”[1]P408“徐贾生,汪程婴,丈夫忠义妻大节,死生异路同峥嵘。”“周孔书,能荐福,临民如听孤儿哭。”[1]P434“高谈忠义傲神仙,火色飞腾六十年。作佛恐居灵运后,着鞭曾让祖生先。”[1]P537“谁拥危城欲帝秦?一时忠义竟沉沦。平原枉有三千客,不及田横五百人。”[1]P587还单论忠如:“太古可曾谈道德,大愚也解重君亲。”[1]P124“乡僻难增赋,民老易教忠。寄言清白吏,努力保淳风。[1]P162他重节,如:“我无文人文,能传节母节。使笔如心心有血,作诗犹足传风烈。……五夜灵光通覆载此心划断人禽界。程婴存赵孤,诸葛辅后主,君臣朋友间,此风抑何古。”[1]P277且有《秦节妇江氏诗》。还彰扬义勇,如:“一战何人扬义勇,乱山劳我祭孤虚。”[1]P672他还彰显孝慈,如:“史笔吾能为特书,一家慈孝图中定。”[1]P240

其三,张问陶的仁政理念。少年时云:“下抚林总民,上酬圣明世。”[1]P36以爱民忠君为己任。其仁政理念一是安民与抚民,所谓仁民爱物。如说:“诗人岂屑为能吏?佛法无妨现宰官。珍重书生初带印,临民须作子孙看。”[1]P115认为不能为扰民害民的所谓能吏,但无妨为将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孙的现任县令,也即他所谓“经世人须父母心”。又说:“愿君殷勤抚字无摧科,常为东南百姓培天和。”[1]P120勉励对方勤于安抚,不要摧科,为百姓“培天和”,此所谓天和,当包括天人之和,也包括人和,因为人不和则天亦不和。具体而言,便是他所谓“乡僻难增赋,民老易教忠。寄言清白吏,努力保淳风。”[1]P162不能随便增加赋税,而要行教化,使百姓保持淳朴的风气,官吏则当清白为人与清白行政。也即:“入关诗要英雄气,经世人须父母心。钱跃囊中防痛哭,书题判尾费沉吟。”[1]P264又说:“驭民能简要,领郡自清安。琴鹤虚名小,风尘实政难。”[1]P293“通才为政自清安。”[1]P31强调行实政,不搞花架子,不扰民,简要行政,实现社会的清安。他也提倡宽猛兼备,说:“愿公酌宽猛开怀感以德。馀力为诗歌,导之以文墨。”[1]P290“兢兢宽猛济,风俗半浇淳。”“疮痍先抚字,何必问豺狼?“算胜宁违众?民劳教易忠。志高天不限,能事即英雄。”“君今行实政,愧我只言空。”[1]P398既宽猛兼备又以宽抚为先,要行实政,真正办好事,见实效,所谓“能事即英雄”。又说:“民逢能吏真无福,官爱虚名更可疑。但使人心存直道,何须我辈合时宜。请君细读《循良传》,经世才华不在奇。”[1]P313鄙视生事扰民的所谓能吏,与爱虚名博取时誉的官员,以及阿谀上司时风的风派,而倡“存直道”,古今真正的循良之吏都如此,因此“经世才华不在奇”。

安民抚民则要富民。他说:“佛空未易忘衣食,兵在无从计死生。”[1]P409既然“佛空未易忘衣食”,则治国行政更当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证百姓丰衣足食为要务,也要平定战乱,否则百姓流离,忧死伤生不暇,自然无从发展生产。作为农业社会,富民的第一要务当然是发展农业,重视农桑,所以他说:“好官经济只农桑。”[1]P487发展农业便得兴修水利,所以他说:“怀襄未碍存《尧典》,沟洫难忘拜禹功。毕竟农桑关国计,诏书重叠问哀鸿。”[1]P449说应当重视水利,所谓“拜禹功”,与农桑所谓“毕竟农桑关国计”,还得救济灾民,所谓“诏书重叠问哀鸿”。晚年的《河间道中》说:“沟洫何时废,民因旱涝穷。频年伤积雨,逐处见哀鸿。浩瀚平沙白,荒寒古庙红。凭谁兴水利,能事想英雄。”[1]P516描写涝灾水灾的悲惨景象,暗寓治水与兴修水利对于安民富民的重要性。又说:“全焚谏草知臣直,预捡农书想政通。丝竹中年摹谢傅,鱼盐霸业振齐风。”[1]P455诗歌勉励好友一要作忠直之臣,二要重视发展生产而富民,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发展鱼盐等其他经济。

张问陶的仁政理念除了安民抚民富民之外,还包括实行仁术。所谓“仁术”是与苛严刑律相对的宽仁之术。他说:“替人删尽申韩术,只把仁心夺状头。”[1]P115以仁心与申韩等法家的严刑峻法相对,意在治国行政与审案执法时都要本于仁心而行仁术,且“删尽申韩术”,不行申韩术。又说:“法重方知狱吏尊,杀人何苦似鸡豚。”[1]P178谴责严刑峻法与胡乱杀人。又说:“平心相对总堪怜,肯把名同酷吏传?叹息蒲鞭终是辱,无情何苦到阶前。”[1]P484谴责酷吏与肉刑侮辱,所谓“蒲鞭终是辱”,因此不能滥用。《四月二十九日南城得代留别官吏》之一说:“爱克威原少,无情尚有辞。略能分案例,不敢用鞭笞。吏静文谁舞,民来教已迟。一年尘牍在,功过存心知。”认为古今官吏审案一味用威用刑,冷酷无情,所谓“爱克威原少”,而应该少用侮辱与肉刑,且杜绝吏员讼棍舞文弄墨,招重视教化以招徕民众。又说:“讼狱因时减,宽柔教不偏。胥吏知奉法,仆御愧言钱。”[1]P491要重视教化,实行宽柔政策,使“讼狱因时减”,更要让胥吏也能秉公执法,奉法守法,连官员的仆御也“愧言钱”,即不收受贿赂,弄权作威,草菅人命。对待少数民族亦如此,他说:“天王生杀总无私,柔远心如上帝慈。重驿倘闻宽大诏,投戈归命未应迟。”[1]P176诗歌认为作为天子的皇帝应该生杀无私,更应该“柔远心如上帝慈”,对少数民族奉行柔远政策多宽大,而不应该滥行征伐与杀戮,让对方投戈归顺。又说:“民安更望修苗政,官好尤宜惜俸钱。”[1]P48贵州铜仁为苗民聚居之处,因此他劝好友到此为官应该“修苗政”,即实施宽仁抚民政策,使苗民安定和睦,同时也应该“惜俸钱”,即珍惜国家给的俸禄及权力,以安民治国。又说:“与民更化如时雨,有士能文即古风。实政自然先礼乐,严疆真要试英雄。金莲我敢夸荣遇,一卷《华严》在手中。”[1]P472诗歌勉励对方当如及时雨一样关心边地民众,与民更化,既要守护边地,镇抚边疆,更要施行仁政,讲究实效以礼乐为先,以慈悲为念。

应该说张问陶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半生为官,十二年翰林院编修,其后作郎官,真正临民行政,能实践自己的仁心仁政的机会很少。但只要有机会,他便认真实践,如短时间巡视南城,《巡视南城履任口占》说:“自笑书生寒乞相也来小试执金吾。”有《南城判事吟示吏民》《四月二十九日南城得代留别官吏》以表现当时的见闻感受,足见他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晚年任莱州知府,他更是以仁德为本,勤于政事,救助灾民与流亡,实施其仁政理念,一旦不能实施,他便不惜为理想而主动辞官,甚至不惜后半生贫困飘零。其《寄莱人》云“经年领郡总思乡,身混鱼龙坠渺茫。手送双丸出东海,梦随千佛到西方。飘摇退鷁情虽隐,散漫哀鸿事可伤。辽左流民安堵未?归人犹自滞金阊。”[1]P549《平度昌邑道中感事》:“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流民。辞官也作飘零客,忏尔流亡一郡人。”[1]P699都表现了他同情民众救抚贫民、流民的仁爱之心。另外,除了经世安民,他还有很浓的从军报国思想,此不多论。

2 张问陶的文学成就

与彭端淑、李调元相比较而言,张问陶以诗歌与书画著称,其他文体则传世很少。其诗歌题材广泛,内蕴深厚,思想深刻,情感充沛,且各体皆有佳作名篇,可称元明清三代巴蜀第一诗人,也是清代具有全国影响的大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诗论家。

2.1 张问陶的诗学观点

张问陶的诗学受袁枚的一些影响,主张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这种观点集中在他十八岁时的《蟋蟀吟秋燕飞二首序言》[1]P16,主旨在阐明写作《蟋蟀吟《秋燕飞》二诗的创作意图与追求,但却也阐明了情感蕴含、外物触发与比兴、吟咏的关系。首先,他认为人的感情“哀乐殊致”,平时“抑郁于中而无端以自见”,属于自然感情。其次,他认为人的情感需要外物的触发,情感“一旦触于所遇”,便自然地通过比兴等手法“形诸吟咏”,因此他得出了“诗发乎情”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肯定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第三,认为被触发的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悲伤之情,一旦触发就无法遏止,无法宽释,所谓“虽欲寻至乐于《南华》,谱无愁于北府,岂可得哉”。作者认为抒情诗不是“穷而后工”的结果,而是外物触发内蕴之情又再加以表现的必然结晶。因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所以他反复强调诗人应该是有情人。他说:“下笔先嫌趣不真,诗人原是有情人。”[1]P543“笺注争奇那得奇,古人只是性情诗。”[1]P230“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1]P261这种观点与袁枚近似,不过他所谓的情与性情不仅仅指男女之情及个人悲怨之情,而且还包含着忠孝忠义,及忧国忧民之情。他说:“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1]P633“先辈时文犹载道,衰朝急务尽谈兵。谯楼碧血传忠义,场屋青灯写性情。”[1]P408“长公实忠孝,笔墨乃游戏。”[1]P189“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嬉笑亦经纶。”[1]P537认为苏轼宁愿放逐也不改变其忠孝真诚的本性,所以他的文章虽然嬉笑怒骂也具有经纶之效。

在强调真性情的同时,他进而还标举“气”。他所谓气一指真气,所谓“有情那可无真气?”[1]P183认为真气与真情相辅相成,真情是诗的血肉,真气则是诗的筋骨。此“真气”即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是诗人内在的刚毅正大的气质与人格力量。从诗的角度而言,则是具有一种劲健的风骨、壮美的气势。二是奇气,所谓“死有替人应属我,诗多奇气为逢君。”[1]P155“奇气”是指诗人非凡、狂放的气质,也是一种浪漫精神。这与张问陶的个性特征相关。张问陶论诗重气,当受到挚友洪亮吉的影响,洪氏《北江诗话》即将“气”与性、情等相提并论,作为“诗文之可传”的重要因素之一,意在针砭某些性灵诗轻佻滑易、缺乏气骨之弊,也是对袁枚性灵说之补救。

张问陶由此而重视诗歌当求真与求独创。如说:“点笔何须画鬼神,破空奇语在能真”。“土饭尘羹忽斩新,犹人字字不犹人。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规唐模宋苦支持,也似残花放几枝。郑婢萧奴门户好,出人头地恐无时。”[1]P543“自磨碎墨写天真,知为苍生为鬼神。”[1]P241此处的“天真”既是“写”的对象,即天然真实的物象与自然真实真诚的感情,又是“写”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天真之美,合起来便是既表现天真的物象与情感,又追求天真之美。他说:“胸中有天地,触物皆经纶。以此事章句譬诸龙一鳞。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1]P323诗歌认为表现豪情壮志是创作诗文的宗旨,进而以关心时务与下笔天真对举,前后相连,即既要关心时务又要下笔天真,其意思与“每从游戏得天真”不同偏重于自然真实地表现时务的意思,因此所谓天真之美则既包括优美空灵,也包括关心时事时的深广思虑与无端歌哭,以及这时所流露的纵横激扬豪放大气。

张问陶主张诗写性情,表现性情之真与“天真”。他所谓性情不仅仅指男女之情及个人悲怨之情,而且还包含着忠孝忠义及忧国忧民之情,即不仅有柔情,还有悲情与豪情,因此他的审美追求也丰富多彩,如空灵、新奇、自然、秀逸、平易、缠绵、诡奇等,推举与论述严羽的兴趣妙悟之美与王士祯的秀语神韵之美,还非常赞扬推举狂豪大气等类阳刚之美,这说明他的诗歌美学的基本主张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阴柔与阳刚并举,而且非常重视阳刚之美,与袁枚以空灵轻巧为美有很大的区别。诗歌是诗人个性人格的外化。张问陶为人有骨气、豪气个性张扬,为官有正气,诗歌受李白、杜甫及苏轼的影响最大,其中古体与五七言律诗都既注重性情性灵的抒发,也表现现实,批判时政,以深度与力度取胜,风格劲健飘逸、狂豪大气。因此他论诗便特别重风骨,标举劲健严重、狂豪大气之美。这一点与袁枚具有很大的差异。如说:“入耳繁音扫不开,大声有骨是奇才。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1]P10认为当时诗坛全为繁芜之音所笼罩,只有“大声有骨”者才是诗坛“奇才”。所谓“大声”当是大气磅礴之声,写诗有如黄钟大吕,器大而声洪;所谓“有骨当是有骨气正气浩气,这种人写的诗歌才有风骨又如:“孙阳一过马群空,虎脊龙文定不同。想著风云真意气,恨无奇笔画英雄。”[1]P319此诗题画赞画赞美画中气势不凡的奔马,实际是赞美意气风发一心要际会风云一展雄才的英雄。他以骏马自喻自己是“想著风云真意气”的豪气干云的英雄,他的诗歌自然也是表现“风云真意气”的大作,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也是“风云真意气”,即豪壮之情,阳刚之美。又如:“无诗无酒气纵横,谁指伊吾问死生。万里风沙悲独往,旧时李杜愧齐名。”[1]P409诗中流露的感愤已经到了极点,豪情也到了极点,以致“无诗无酒”也“气纵横”,这里的的气是指豪气、浩气、壮气、正气,慷慨激昂之气,当然也有志士不遇之气,死生难料的悲愤之气,所以次联悲伤洪亮吉的独往万里风沙的西域新疆,以诗歌不能与李杜齐名而惭愧。中年以后张问陶关心时事,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歌更多,著名者就是《戊午宝鸡县题壁十八首》,表现自己的豪情的诗歌也更多。如“硬语盘空展大才,万峰低首忽飞来。英雄面目诗人胆,一出长城气象开。”“知是飞仙是剑仙,丹青凭仗好诗传。还家尚带幽并气,吓倒淮阴恶少年。”[1]P465这两首题画诗刻画出塞将军酷似飞仙兼剑仙的英武形象,赞扬将军的“英雄面目”与“幽并气”,赞扬推举诗歌“硬语盘空”,即以气势压倒一切的豪壮之美。

从上可以看出张问陶的诗歌美学思想是丰富复杂的,其基本主张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阴柔与阳刚并举,但却非常重视阳刚之美,这与袁枚以空灵轻巧为美有很大的区别。对诗歌风格及美学追求,张问陶在《题屠琴坞论诗图》之八中作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诗云:“也能严重也轻清,九转金丹铸始成。一片神光动魂魄,空灵不是小聪明。”[1]P543所谓“严重”是偏于阳刚之美,所谓“轻清”则是偏于阴柔之美,二者不可偏废与偏重,由这二者出发可以生发出如上所说的多种风格美,这些风格美的形成都是融合多种因素而又长期锻炼才能得到,即所谓“九转金丹铸始成”。因此“也能严重也轻清”可称是其诗歌风格美的纲领。他既标举多种美学风格,也强调题材的多样化,所谓“燕南尘土江南月,尽向毫端滚滚来。”[1]P108简言之,优美之景与壮美之景都在表现描绘之列,诗歌的题材应当广泛。他认为诗歌也可表现忠义、忠孝一类感情。如说:“浣花孤抱向谁开,玉局吟魂好再来。从古诗人识忠孝,公卿何事不怜才。”[1]P241强调要表现杜甫一样的“孤抱”与苏轼一样的“吟魂”,即孤愤之情,这种孤愤便包含着忠孝。又说:“先辈时文犹载道,衰朝急务尽谈兵。谯楼碧血传忠义,场屋青灯写性情。”[1]P408认为传忠义与写性情并不矛盾,可以二者兼顾,甚至还可以在诗歌中载道与谈兵。又说:“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1]P633认为既可写流连风景时的性情,也可以飞动之笔来表现忠孝之情。他还强调诗歌应该有深厚的内蕴与强烈的感情:关心时务,敢于讽谕,有真意气、真歌哭。张问陶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积极入世关心国计民生的精神,公开提倡讽谕,且提倡沉郁顿挫的真意气、真歌哭,即大意气与长歌痛哭,这是他与袁枚及其他性灵诗人的最大不同点,而且表现得非常突出。其纲领便是“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与袁枚的论诗很不相同,体现了他对性灵派诗论的反拨。又说:“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谕诗。”[1]P540认识到所谓乾隆盛世的繁华已经成了梦幻泡影,所以无论当时人对白居易及其讽喻诗多么的不屑,他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2.2 张问陶的诗歌成就

张问陶标举多种美学风格,强调题材多样化诗歌题材也十分广泛,今择要简论如下

2.1.1 时事诗

作者于白莲教起义时期来往京蜀道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于是他将这些深刻的生活感受及广泛的社会题材熔铸在了他的诗篇里。他的时事诗歌不是很多,且多是近体律绝,但却非常有光彩,如《西征曲》八首、《拾杨稊》、《采桑曲》、《无题》四首、《岁暮杂感》四首、《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二首、《夜发大安驿趋黄坝》三首、《成都人日不寐即事有作》四首、《乡愁五首》、《送石琢堂殿撰出守川中》五首、《已未岁暮述怀》四首等,这些诗歌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相兼,真实地记录了嘉庆初年豫鄂川陕白莲教大起义与征伐苗族起义之役等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之中清朝官兵大臣的凶相与腐败无能的丑态,以及民众的无辜,深刻地揭露了战乱及清朝腐败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而又忠于清王朝的矛盾心理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自杜甫以来很少有人如此详细真切地记录描写重大战乱与农民起义,因此可以说这些诗歌既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史,又是正直书生忧国忧民的心灵史。这些诗歌感慨深广,思想深邃,议论深刻透辟,描写真实生动风格沉郁顿挫,从题材思想与风格上都迥然异于整个乾嘉时期的诗歌。如《无题四首》之二云:“楚豫遥遥万骨枯,秦关蜀垒照兵符。看人束手无长策,愧我埋头亦腐儒。阃外军容何处整?眼中民力几时苏?白衣狡狯成苍狗,忍看浮云变态殊。”[1]P358诗歌首联概括楚豫秦蜀白莲教义军大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官兵与义军数次大战,以致百姓死伤无数。次联感叹清政府军政要员对战乱束手我策,对自己埋头读书只是一个腐儒,于国于民了无贡献,表示惭愧。第三联以两个问句感叹清朝军容不整,民力难以复苏表现了他既希望迅速平定战乱又同情百姓恢复民力的矛盾心理。尾联化用杜甫的诗句,概括并感叹时局如浮云,变化无端。诗歌题名为《无题》,当是学习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而来。李商隐以无题来写难以明言的爱情与复杂哀婉的情怀,诗歌蕴含深厚,哀感凄艳,语言精美典雅,风格深婉精丽,含蓄朦胧,后世多情又多才的文人常常仿作。张问陶却用“无题”来感时事,抒情怀,复杂的思想、博大的胸怀、深沉的感慨与雄奇的意象、恰当的典故融为一体,创造了感怀时事的无题诗。又如《岁暮杂感》之二云:“两年兵火照三湘,将帅连营守夜郎。谁扫欃枪清洞穴,转惊笳鼓动荆襄。故人寂寞多新鬼,古戍荒寒半夕阳。马革总疑非上策,重臣何用死沙场!”[1]P364诗歌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结合,感慨深沉,见识深刻,豪放大气,意境壮伟雄奇。他最著名的时事诗是《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诗歌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虽然也有思想局限,但同情百姓的苦难与死伤,揭露官兵的凶残无能,希望平定战乱而国泰民安,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诗歌视野广阔,思虑深刻,风格沉郁顿挫,有人将其比为杜甫的《诸将》,实在是的论,而在揭露现实的本质方面,可以说比杜诗更为深刻而淋漓尽致。

2.1.2 怀古咏怀诗

张问陶自十五岁时的《壮志》,其后的《春日有感》《春日感怀》《光武故里》《芦沟》《武城》《沔县谒武侯祠》《咏怀旧游》《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十绝句》、《白帝城》《二月二十九日出都述怀》、《饮酒诗十篇和稚存》、《冬夜饮酒偶然作》、《读史作》、《歌风台怀古和友人韵》、《己亥岁暮述怀》、《怀古偶然作》、《小游仙馆排闷诗》、《望古》、《自述》等,多数是近体,也有少量古体。数量不少,且多感慨深沉,联系深广,蕴含复杂深厚,风格沉郁顿挫豪壮大气,与袁枚的诗风迥然不同。其《武城》云:“雉堞迷离返照空,武城山色有无中。谁从耿介收奇士?可惜弦歌是古风。一代好官真落落,千年过客太匆匆。衰时为政谈何易,莫叹牛刀际遇穷。”[1]P38诗歌写作者登城怀古感怀。诗歌怀古而又叹今慨己,蕴含深厚,风格沉郁顿挫,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怀古兼咏怀的好诗。《自述》云:“宦海沉浮二十年,司封司谏旧神仙。眼中岁月追风马,意外功名上水船。难报君亲犹窃禄,未离身世且参禅。深宵负手观乾象,万影横飞总湛然。”[1]P507诗歌自述胸怀,回顾一生,觉得时光已逝,功业无成,既思进取,又想退隐,矛盾重重,而当时的社会与政坛又“万影横飞”,危机重重,但最终自己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为自己的最终退隐埋下了伏笔。

他的《怀古偶然作》标明怀古,歌颂王猛、马周一类名臣猛将,更多的是歌颂志大才高以文采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杜牧、陈亮、贾谊等。其六云:“未许干时许相时,风流儒雅信吾师。一编温厚宣公疏,几卷和平白傅诗。治乱难言归讽谕,文章入妙戒新奇中原趋向原无定,只仗贤豪为转移。”[1]P382诗歌首先以风流儒雅自比,接着赞美上过许多有益奏疏的陆贽、写过许多讽谕诗的白居易,其实是以陆贽、白居易自比。第三联联系白居易,转而正面表明自己的诗歌主张,即对国家的安危治乱难以明言,便用貌似和平的讽谕诗来表现,而真正的好诗文应该“戒新奇”,对只表现自己所谓性灵而不关心国计民生的不满。

2.1.3 亲情爱情诗

张问陶的亲情诗写得热诚而质朴,平易而率真,显示了诗人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抒写了继东坡兄弟之后最为真切动人的手足之情,值得后世之人珍视。张问陶交游广泛,对朋友之间的感情也非常重视,并在诗中予以表现。张氏有兄张问安,弟张问莱。他与张问安自小生长在一起,其后相游相从的时间也很多,故其怀念亥白兄及兄弟唱和的诗歌很多。如《月夜展读亥白兄书札》、《登华阴庙万寿阁望岳同亥白作》、《登凤岭绝顶俯看云气同亥白兄作》、《送亥白之粤东》、《辛亥二月三日得假寄舍弟寿门》、《三月初五日抵伏城驿怀亥白》、《初秋客成都得亥白兄广州诗札》、《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归州同亥白兄作》。这些诗歌或者抒发兄弟同行同游的见闻感受,或者表现兄弟之间的离情别绪,或者感怀时事议论时政品评诗文,多感情真挚感慨深沉议论纵横之作,与一般仅仅表现兄弟情谊的作品不同。如《送亥白之粤东》云:“木棉红隐鹧鸪声,瘴雨蛮烟讵有情。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但襄星使搜奇士,莫咏花田滞客旌。君到雷州如忆我,未妨高语似栾城。”[1]P96诗歌想象粤东的荒凉烟瘴景象,接着鼓励对方像韩愈、苏轼一样一展才华。再寄语对方微服采风谣,而不要注目那些令人感伤的美人墓地。最后以苏轼兄弟相比,再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与真挚情意。

张问陶的爱情诗很好地处理了情与理、情与欲的关系。他既敢言情,又不惮于欲。他对妻子的真挚情感主要通过悼怀亡妻,反映离情别绪、相思之苦和生活乐趣的诗作来表现。他的爱情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一生漂泊不定的经历、壮志雄心之外的柔情,使这位大诗人的血肉更加真实、丰满,而且其中包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同时代爱情诗难以企及的高度。如《凤县得妇书》、《十二月十日成都留别内子》、《嘉陵江上立春寄内》、《忆内》、《七夕忆内》、《留成都二十日将归遂宁别内子》、《还家诗》、《邯郸对雪同内子作》等诗。《春日忆内》云:“房帏何必讳钟情,窈窕人宜住锦城。小婢上灯花欲暮,蛮奴扫雪帚无声。春衣互覆宵寒重,绣被联吟晓梦清。一事感卿真慧解,知余心淡不沽名。”[1]P142此诗首联即宣称“房帏何必讳钟情”,直接而大胆。第二联想象妻子春日夜晚在家的情景,写出了静谧优美的感觉。第三联回忆昔日“春衣互覆”“绣被联吟”的温馨风雅生活。前三联时空跳跃,回忆与想象并重,写真情而不艳不俗不过,又以“知余心淡不沽名”结束,表现了作者超脱飘逸的情怀,与一般的艳诗与情诗有所不同,与袁枚同类诗歌也不同。袁枚论诗主性情,肯定情欲的合理性,甚至公开为男女之情的诗歌张目,所以他的诗集中写情的诗歌很多。因为张问陶多忆内诗,后人说他的诗歌似袁枚也常以此为依据。甚至说他以游戏为诗。其实张氏只有一首游戏之作,即《壬申十一月二日闺人游虎丘即事有作》。

2.1.4 山水纪行诗

他的纪行写景诗各个时期都有,作品很多,多在写景纪行中抒情寓怀言志,完全流连山水风景者很少,主要作于八次奔走旅途的途中与居住时。因为时期行程不同,景物有异,当时的心灵感受也不同,所以前后诗风有较大的变化。嘉庆初以前,大约作者正处青年,主要是文酒嬉游,风流自赏,此时的纪游写景诗歌有近体,如《汉阳》、《新堤舟夜》、《郊居》、《芦沟》、《渎流》、《武城》、《鸠兹道中夜行》、《过黄州》、《留坝》、《出栈》、《春日》、《入栈即事》、《夏日家居即事》、《暮秋家居》、《灵泉寺僧楼》、《长峡》、《嘉定舟中》、《雨中泊纳溪县》、《重庆》、《溱洧》、《夜发大安驿趋黄坝》等。《芦沟》云:“芦沟南望尽尘埃,木脱霜寒大漠开。天海诗情驴背得,关山秋色雨中来。茫茫阅世无成事,碌碌因人是废才。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1]P33诗歌作于20岁第一次入京时。诗中描绘了北地秋天雄阔苍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功名无成的深沉感慨。《过黄州》云:“蜻蛉一叶独归舟,寒浸春衣夜水幽。我似横江西去鹤,月明如梦过黄州。”[1]P39诗歌写月夜舟行的景色与感受,景色幽美,风格飘逸清新。《出栈》云:“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1]P74诗以常语下笔,描绘出栈以后即目所见,情景如画,机趣横生。这时的纪行写景诗歌也多古体,如《秋燕飞》、《由睫巢移居竹尾小楼》、《登凤岭绝顶俯看云气同亥白兄作》、《壬在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等诗。这些诗歌气盛才锐,笔力恣肆,逸气横生,多李白、苏轼的浪漫奇横之气。

他晚年的纪行写景之作则几乎是近体,著名者如《驿柳》四首、《题友人江乡小景》《自题勾漏山房《依竹堂初冬即事》四首、《秋日小园即事》、《即目《夏日即事》《春草》《草桥一带春望》《过界首》《泛宅》、《阳湖道中》《丹徒道中》、《春水》四首等,这些诗情怀恬淡,风格偏于清新优美,意境婉曲轻灵,与王士祯、袁枚的诗歌风格相近。这些诗歌也被后世重视,以为他的诗歌与袁枚相似。《即目》云:“窈窕文窗绿渐遮,新篁无力受风斜。今年小院春光活,飞出一枝蝴蝶花。”[1]P478似袁枚的写景小诗,有王士祯同类诗歌的神韵,而又上接杨万里的机趣活泼。《驿柳》、《春水》等组诗则于写景的同时借景物反复抒发胸中婉曲难言的情愫,诗歌联系广远,感慨深沉语言华美,意境朦胧婉曲,情感忧郁深沉,有越王士祯《秋柳》而至李商隐《无题》诗的境界。如《驿柳》之一云:“驿楼潦草看春晴,烟柳条条绾送迎。落日渐收鸦背影,夜风犹乱马蹄声。青归古堠偏无雨,绿到穷边尚有城。曾是灞桥西去客,不堪重忆亚夫营。”[1]42

另外,他是著名书画家,题画诗甚多,计有约三百题,三百七十多首,中年以后尤其多。因为所题之画多是山水画,所以其题画诗其实也多似山水纪行诗,风格多闲淡清新,且在诗中谈论艺术。如《题王椒畦画》、《题武连听雨图王椒畦画》、《题画》、、《十月十日病中题池南老屋图》、《题西山画兰竹》、《自题小画》、《题野云画》、《题画遣怀二首》、《题画遣怀四首》、《题友人江乡小景》、《自题山水》、《题赵象庵斋中菊》、《题复园画册》。今不多论。

3 清代四川三大才子比较论

清代巴蜀三大才子彭端淑(1699-1799)、李调元(1734-1802)、张问陶(1764—1814)都产生与主要活动于乾隆嘉庆(1736-1820)时期。纵向看,三人前后相连,其出生时期前后相差约30年,创作活动相差年代也差不多,历史文化背景相似,且彭端淑主讲锦江书院,曾为李调元的老师,张问陶与李调元虽未见面,但却有间接的联系,可以说三人有较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且同是才子型文人,因此便被后世誉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如果仔细考察,可知三人出身经历、个性思想与文学成就都有同有异。下面拟作简要比较论述。

首先是出身经历的异同。相同之处大略为:都出生仕宦之家,都走科举入仕之路,仕途经历差不多,30岁左右中进士,先在六部作郎官,最后都外放,都做到知府、道员一类官职,都具有较强的为政能力,且有治绩,最后都辞官或者去官。不同处在:彭端淑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至他已经多代仕宦,父辈弟兄众多,亲戚也多官宦,弟兄辈六人中文、武进士,科举功名更是显于一时;本人仕途经历则较为简单:在家乡求学,中进士后在京城为郎官二十二年,其间曾因在吏部调整福建教谕一事受到革职降一级留任处分,外放道员七年,最后偶因失足落水大彻大悟而主动归隐,其后从事教育近20年,一生两次应试一次回家奔丧,五次来往于川京途中。李调元出身新进仕宦之家,父辈始中试为官,所以求进思想较浓。他先在家乡求学,后在江浙拜名师求学三年,中进士后在京为郎官多年,曾在广东主持乡试及为学政前后约三年,又返京任通永道,最后丢官回家,悠游林泉诗酒,受巴蜀、江浙、广东、京都等四地文化影响,所以喜欢编书作学问,且既研究文艺理论,有“五话”问世,又创作诗词赋文,以及戏曲。张问陶出身显宦之家,出生于山东,后随父长居湖北,20岁时始回四川老家探亲,因此所受巴蜀文化影响最少。中进士后长期在京六部郎官,最后外放知府,最终退隐而居苏州,因探家奔丧曾八次往来于川陕、川鄂途中。

就归隐而言,彭端淑中年即怀归隐之念,后因失足落水而感悟人生,属于主动归隐,这与他以“清慎自矢”的性格有关。李调元进身之念较浓较急切,仕途挫折也颇大,一是被填“浮躁”而罢官,二是因与下属及同官龃龉互讦而进监狱,后以巨金赎免,本可纳贿再任,但他最终放弃而回乡,属于半被迫归隐。张问陶出身显宦之家,有光大祖宗的思想,但因清正与名士气派,诗酒狂放,以及喜欢议论时事政治,如他所谓“身如大梦拚沉醉,胸有危言敢放歌。”[1]P406“平生醉后多谰言,明日常疑有酒失。”[1]P263“狷躁忤流俗,疑谤起轻薄。”[1]P112所以久久不得升迁,外放知府不久即愤而辞职,其原因既有与上官不合,名士气派,也有嘉庆世道黑暗大乱将至或以至的失望,还有身体原因。

其次是个性思想的异同。相同之处大略为:其个性都可用“清”字来概括,主要表现是为官清正廉洁,也不拉帮结派与阿谀权贵,有巴蜀诗人总体的正直、和善、不事张扬的群体特征,都具有很浓的忠君爱民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不同者在:彭端淑主要活动在雍正乾隆之交,出身普通仕宦之家人生仕宦经历都较为单纯,一生以“清慎”自矢,崇奉践行儒家思想,佛家对其几乎没有影响,道家的影响也甚小,所谓“一息尚存敢自懈,寸阴是惜莫轻荒。圣贤名教真堪乐,庄列虚无总属狂。须识吾身当尽事,慢将生死等彭殇。”[6]P283是典型的醇儒良吏归隐后以育才课士为职责,无论是为人为官从教都可称该时代道德高尚的楷模。李调元主要生活在乾隆中后期及嘉庆初年,出身新进仕宦之家,平生经历颇广也颇复杂,受巴蜀文化、江浙文化、京都文化及南粤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因而成为学者而兼才子典型。作为学者,他博学多闻,研究颇杂,曾编辑过大型丛书《函海》。单以文艺理论的研究而言则有诗话、词话、赋话、剧话、曲话传世。因为出身新进仕宦之家,加之父辈的影响,他一生以“清刚”著称,先以被填入“浮躁”落职,最后以和同官攻讦而得罪归乡,悠游林泉诗酒,所以有关他的风流韵事颇多。他一生虽与佛道交往颇多,但思想上所受的影响则不大,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世俗之念颇浓,修身齐家稍差,前期进身为官治国甚为积极,晚年则多以诗酒自娱,可称道德颇为高尚的干员能吏。张问陶生活在乾隆末年嘉庆时期,因出身显宦少时流寓而多贫困,其后为官时亦甚清贫,也甘守清贫,以诗名世,同时又是著名书画家,是典型禀性“清狂”的清狂型才子,所谓倜傥风流而又廉介正直,所以思想远较彭端淑、李调元复杂,既有积极入世经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一面,一生忧国忧民,甚至有浓烈的从军报国之念,又受释道思想影响颇深少年时即有,中晚年则越来越深而浓,他不仅在与僧道交往时谈佛论道,不少论诗诗也大量使用释道理念。

第三是诗文的异同。相同之处大略为:都是才子,都是著名诗人而兼诗学家,都重视对巴蜀前贤大诗人的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的继承,也受时风的一些影响,论诗作诗都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既重视时事民生的表现,也抒发自己的真情,可称题材广泛与各体皆工。

不同处在:彭端淑诗文兼长,而且文名大于诗名。就文章而言,彭端淑青少年时期专攻制艺,且长于制艺,明其诀窍,彭氏父辈都取得秀才以上功名,同辈弟兄中文武进士、举人达十人以上,当与这个有密切关系。晚年归隐后掌教锦江书院十多年,专事教育,便发挥了他长于制艺的长处。因为奉行儒家入世经世思想,长于制义,所以他作古文的时间长,作品较多,佳作也不少,诗歌则多是年近五十以后的作品。他古文学左史,诗学汉魏李杜,特别推崇杜甫及陶渊明,宗尚明确,功力深厚,且不苟作,所以精品率较高,以洁劲为特点。其诗论文论近似,都重视人品对诗文的影响,倡导有为而作。古文彰显儒家仁爱忠义节烈的作品极多,以纪传与论说最多最好。诗歌以纪行写景、表现民生与亲情的作品居多,佳作也较多;体裁上则少长篇而多中短篇,虽然可称各体皆工,但古体胜于近体,五言胜于七言。

李调元作为学者型才子,其创作则不仅有诗文,还有词、赋,甚至还修改或创作过戏剧。其文艺理论著作特多,多是辑录他人观点而成,以《雨村剧话》、《雨村曲话》影响最大,近世研究戏曲者多所引用,辑成的《赋话》影响亦大,研究辞赋理论及辞赋者常常引用,《雨村词话》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系统与创造性。其诗话有三种二十二卷之多,总体而言,可称内容丰富,所论亦很全面,其中以论古的二卷本涉及最广,理论性最强,其余言今之二十卷则近乎诗纪事。其创作,《蠢翁词》数量不多,但却幽愤深广,有一些佳作。他论诗重杜甫,学诗尚李白及苏轼,以“响”“爽”“朗”为宗旨,风格上主张百花齐放,但最推崇提倡天然平易之美,也重视风骨,提倡阳刚之美,以及清远闲放之美、轻倩秀艳之美。他的《童山诗集》计有四十二卷,数量多,体裁齐备,且有颇具创意的形式;题材广泛,如纪行写景、怀古咏怀、民生时事、亲情友情,还有大量的酬唱之作。诗歌以天然平易之作居多,清远闲放之作次之,也有不少雄肆阳刚之作。因为他是重视乾嘉汉学的学者,学问广博,喜欢对偶,所以排律,尤其是五言排律特别多,有百韻千字排律。粗看其诗,排律功夫甚深,歌行甚有气势,表现民生疾苦的新乐府真切大胆,不失为明清时期的优秀之作,纪录各地风物的作品具有民俗及史料的价值。至于大量的近体律绝,因为他缺乏杜甫之深刻沉郁、李白之狂放与王孟与苏轼等之逸,所以思想欠深刻,情感冲击力不大强,且缺乏深沉含蓄的韵致,可读之作极多,可传的一二流作品却极少。其文的美学追求与其诗近似,自编为二十卷,共164篇,体裁可称齐备,长者如其父的《行述》六千多字,《峨嵋山赋》长达近四千字,短则《主客图跋》不足百字。与彭端淑的古文相比,其特点是体式极多,内容极广,以论说类最多喜欢逞才,因此骈偶多,用典也多,思想内涵则杂而不鲜明,因此传播不广,影响也不大。

张问陶论诗尚气,重视性情的抒发。为诗尚杜甫、李白及苏轼,也有不少近乎白居易的平易之作及袁枚轻灵之作。总体而言,其沉郁顿挫稍逊于杜甫,狂放不及李白,但却兼有二人之长,与苏轼近似之处颇多。其诗内容广泛,尤以时事民生诗、纪行写景诗、咏怀抒情诗、爱情亲情诗及题画诗著称,其中时事诗虽然不多,却最具光彩,将乾隆嘉庆之交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与诗人的心灵史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对杜甫安史之乱前后诗歌的继承与超越;其纪行写景诗特别多,尤其是八次出入川陕川鄂途中的诗歌生动形象,蕴意深广;其咏怀抒情诗情感复杂,蕴意深广,感慨无端,且多以无题命名,有越李商隐而至杜甫的趋势;其爱情亲情诗多情真意切尤其是爱情诗,虽然不多,但却是古代罕见的写夫妻真情的佳作;作为画家,他的题画诗自然相当出色。合言之,则内容丰富,思想复杂深邃,情感复杂而感染力冲击力甚强。他的诗可称各体皆工,无论古体与近体、律诗与绝句、长篇与短篇、组诗与单篇都有不少佳作,一流作品亦复不少,但逞才的长篇排律不如李调元多。

总之,三人都以儒家思想为主,都是有较强行政能力的道德高尚的良吏,个性都包含“清”,带有巴蜀诗人总体的正直和善不事张扬的群体特征,不同处在彭端淑“清慎”,儒家思想更醇一些,其诗文宗尚明显,诗歌始终主要是有为之作,风格诗洁劲厚重;李调元“清刚”,世俗之气较多,传世诗文较多逞才的倾向明显,其诗多倡和与怡情之作,风格爽朗飘逸;张问陶“清狂”,释道思想较浓,其诗则多肆情之作,风格沉郁空灵。就其才来讲,除诗歌之外彭端淑之才主要在制义与古文;李调元之才主要在学问与文学理论;张问陶之才主要在书画等艺术创作。单就诗歌而言,彭端淑的诗歌最少,思想内容较单纯,且少长篇,但主旨最鲜明,风格较独特,功力甚深厚,以深沉悲惋之笔调奏出了清朝鼎盛时的哀音;李调元的诗歌较多,以爽朗平易为特色,且有一些长篇,以表现世俗之情与风物见长,但思想欠深邃,情感冲击力较弱,可读性较强,而一流作品偏少;张问陶以诗著称,不仅传世作品较多,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情感复杂而冲击力甚强,不愧为盛世悲歌,不乏一流名篇。

[1]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第八[M].四部丛刊初编影上海涵芬楼藏明嘉趣堂刊本.

[3]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M].//阮元.十三经注疏.

[5]班固.汉书·叙传下[M].//二十四史百衲本.

[6]李朝正,徐敦忠.彭端淑诗文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ABrief Discussionabout ZhangWentao’sMoralWorks:——ComparingwithPengDuanshuand Li Tiaoyuan

ZHENG J ia z hi
(Humane S tudies S chool,X ihuaUniversity,Chengdu S ichuan,China,610039)

Zhang W entaowas born ina fami ly of highof f icial,and had great aspirations at youth In respect of individual i ty,he was honest,ar rogant,for thr ight and sincere.He was considerabl inf luenced by ideas of B uddhismand Taoism,but put Confucian ideology in the leading position.Fo instance,he had a st rong practical tendency,propagated loyal ty,f i l ial piety,chastity an righteousness,advocated applying a pol icy of benevolence,recommended serving the count ry an j oining the army,etc.W hi le comment ing on poems,he too k e x pression of emot ion as the root,though highly of spirit,valued original creativity,sought di f ferent forms and styles in poeti composition,but showed favoritism to beauty of magni ficence,i.e.“a poet’s writings can be bot serious and l ight.”A s far aswor k s is concerned,his best achievements are poems of cur rent af fairs of recal ling ant iqui ty and reveal ing innermost feel ings,of af fect ions between fami ly members o lovers,and of recording t ravels or describing scenes.Comparatively spea k ing,Zhang W entao,Pen D uanshuand Li Tiaoyuanhadsome identical points anddi f ferent ones in theirmoralwor k s.

Zhang W entao;Individual ity;M oral;Poem;Peng D uanshu;Li Tiaoyuan;Compare

I206

A

1672-2094(2013)03-0018-1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5-06

本文为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清代四川三大才子道德文章研究》(编号为:S CLlE024)中期成果。

郑家治(1953-),男,四川营山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学、古典诗歌。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