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社会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分析
2013-04-11杜香
杜香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转型期我国社会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分析
杜香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启动的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转换引发社会结构分化重组,社会利益失衡,导致大量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社会安全隐患丛生,给执政党带来严峻的考验。分析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安全隐患,对其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进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安全隐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社会转型期;社会安全;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启动的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公平合理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加剧,大量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进入了社会危机的易发期。
一、当前社会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
(一)贫富差距扩大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就意味着财富已过度集中,收入差距日益明显。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但从2000年开始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1]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特别是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各种非法致富行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使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导致社会积怨加深,它的迅速积累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极大地危害社会安全。
(二)失地农民和农民工问题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去赖以生存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失去土地等于失去了生产资料,失去了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会保障无份”的新“三无”人员,面临多重困难。农民工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被排斥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外,边缘化程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当失业潮来临时,农民工首当其冲地受到排斥,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更加艰难,因此其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进行的“维权”抗争活动,将在客观上积累社会冲突和爆发的能量,一旦引发社会动乱,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当前,我们国家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增强,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现阶段的腐败现象特别是权力腐败现象依然在不断地滋生蔓延,更为堪忧的是,腐败窝案、串案频繁发生,凸显了买官卖官、权钱交易、官官相护、编织庞大权力网的腐败特征,在民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四)社会焦虑情绪凸现
我国短时期内急剧的现代化转型,使人们对突然涌现的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方式和新规则有些应接不暇,从心理上难以认同却也无法抗拒;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方面面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常常感到焦虑甚至陷入“生存恐慌”。尤其是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易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而个别干部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执行政策时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导致人们对政府治理缺乏信心。凡此种种的累积容易在民众心中产生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焦虑情绪,当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散布谣言甚至社会冲突等方式释放出来,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群体性事件不断
近10年来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参加人数和规模,都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6年,群体性事件从8709起上升到了90000起,2007年、2008年、2009年都超过了90000起,最关键的是特大群体性事件的增加。[2]近几年的社会群体性事件还呈现出一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体现在冲突中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当遇到偶然性突发事件时被突然引爆,冲突的对象往往是代表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或者权力机关。这类群体性事件具有规模大、参与主体多元化、行为方式激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当前我国社会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一)社会结构分化重组,社会利益失衡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必然出现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原有的较单纯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出现新的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的生产要素相结合,财富的积累方式和数量出现差距,社会利益被重新分配。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关系平衡协调机制,加之市场经济的无序竞争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的制约,导致在重新分配过程中利益格局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两极分化是社会危机的前奏,严重的利益分化,必然会影响社会公正与公平,影响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安全。
(二)社会控制体系弱化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控制是社会通过内在的认同和外在的强制这两个主要机制对个人和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一方面转型期社会利益的分化必然动摇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共同的利益基础,造成社会内在认同感的缺失,极大地妨碍着社会信任的确立,刺激着各种纯粹自利的短期行为,导致社会运行常常出现冲突和无序。另一方面社会控制体系的外在表现往往呈现出形式上有一套显性的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规范和手段,而实际上在很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却是另一套隐性的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制度之外的“潜规则”,造成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各种偏离或背离主流价值观、无视道德和法律的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极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群体的内聚力,导致社会安全隐患丛生。
(三)民生保障不足且不均衡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现实民生需求,而中国行政管理费中每年都达数千亿元之巨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的“三公”消费,却造成了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流失,不仅挤占了民生资金,而且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受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分配也极不均衡,制度上存在较大的漏洞。城镇人口中无业、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难以保障,农民工不能与城镇人口享有同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四)社会心理失衡
社会心理失衡是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和感觉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发展存在的反差程度的一种心理表现。由于转型期的社会系统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一种滞后性,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状况,表现出一种旧观念分析新情况的困惑与不满,而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腐败滋生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易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甚至发展为仇富心理。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社会紧张心理难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得以释放,这种不同利益阶层和群体在心理上的对立,必然会降低社会认同感和协调性,从而为社会风险的存在酝酿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现阶段凸现出来的社会安全隐患是任何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导致社会积怨加深。当遇到某个“燃点”被“点燃”,就可能会使个性问题共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社会化、非对抗性矛盾对抗化,由局部社会不稳定,进而引发全局性社会动荡,危及社会安全,这是需要我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1]王仁贵.理性看待基尼系数[J].《瞭望》新闻周刊,2009,1322(20):26-26.
[2]渠章才.中国社会结构紧张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2):40-44.
(责任编辑:王友才)
D630.8
A
1008—6153(2013)02—0164—02
2013-01-25
杜香(1965-),女,山东烟台人,大学学历,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