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3-04-11周悦蒋雪诚
周悦,蒋雪诚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周悦,蒋雪诚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问题备受瞩目。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当前这个社会时期,理论界称之为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经济对外发展迅速、东西方思想交流频繁、思想观念碰撞激烈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做出重要部署,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问题备受瞩目。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保证。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3]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4]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凝聚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激烈的时代,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无法避免,必须加强对其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培育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很大的思想冲击,使其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致使其在做出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时感到迷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其走出价值困境、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主导价值,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涵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政治信仰等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说教,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分析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外部教育和大学生内化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在当代,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明白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构建自身的价值观,才能走出价值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第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和凝聚力量。当代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尤其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分层次、深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奋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融合起来。第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支撑,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一个时代人的集体意识,它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涵盖的内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又要鼓励大学生锐意创新,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第四,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标准引导大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涵盖了人生理想、社会风气方方面面的内容,对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了新的标准。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内心正义和优良品质,对于大学生区分善恶美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灌输式是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灌输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必须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材内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首先,创新教育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实际,结合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新的教育模式。例如:情境教育模式,是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感同身受中接受价值观的传播;案例教育模式,利用能够体现一定的价值冲突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大学生自我甄别,使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第二,榜样教育模式。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创新性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注重可学性、亲和力;在典型树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把表彰证书上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鲜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切实学习的一个个榜样。第三,比较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价值观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获得认同。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教育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握大学生的认识规律,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第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引进利用这些新的教育手段。例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中南大学的“网上团校”等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书本的教材改为网络的动态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理解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外在的舆论宣传、价值导向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依赖于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首先,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马克思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以榜样为标准,积极学习榜样身上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同时,加强对自身的反省,在面对善恶是非冲突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的选择,做出由内而外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
其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内化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而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上升至理性。应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在内心深处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复杂的过程。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的成果,必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将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对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理论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同时,也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理论,构建出完善的个人内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加快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在实践中掌握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外化—内化的过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1][3][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2012-11-19.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EB/ OL].人民网,2011-7-1.
[4]中共中央关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R].2007-10-15.
(责任编辑:闫丽君)
G641
A
1008—6153(2013)02—0150—03
2013-03-09
周悦(1990-),女,山东日照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蒋雪诚(1988-),女,湖南永州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