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探析

2013-04-11温永慧杨世谷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温永慧,杨世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探析

温永慧,杨世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各层面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高校资助体系也逐步健全,但是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指责与鄙薄。感恩是对“他爱”的一种道德回应,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责任。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则成为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感恩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

近年来,各大高校均实施扩建计划,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学府继续深造,然而贫困学生的数量却在迅速蔓延。为了解决贫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应对。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该体系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等为主要手段,对贫困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贫困学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贫困学子得到资助,在解决了其自身暂时存在的物质困难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份寄托着关怀和情谊的精神方面的救助。但是贫困学生如何利用这份寄托着关怀与情谊的非物质感情,如何利用这个情谊为学校乃至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意识到加强对在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门长久学问,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领域。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的定义是指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及理论教育内容,对被教育者采取知恩以及报恩等方面的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主要采用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路线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同时也采用一种以德报德的路线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生命教育,一种对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教育方式。感恩不是盲目的,它是在教育的点拨和引导下进行的。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四大个核心,即拥有健全的人格、追求真善美、具备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具备科学的人生信念。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三个方面,即大学生道德修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重在健康,贵在和谐,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健康和谐的人文精神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很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引导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修身、修己,让大学生能够心怀感恩,可以做到知恩图报,把感恩纳入自己的基本道德规则中去。感恩教育也可以逐步引导大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恩自己的亲人,感恩自己的师长,感恩自己的朋友以及整个社会,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大学生逐步培养健康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所以,感恩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2、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一种群体比较特殊,这就是贫困生群体。他们道德品质的好坏以及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感恩的心存在与否直接关乎到个人的诚信问题。诚信是天下人的为人之本,当大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这个大学生肯定道德素质比较高,诚信意识比较强,在与周围的人相处过程中就会更加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更容易积极地融入社会大众,成为被社会欢迎的群体中的成员。如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感恩教育,可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积极作用,对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对于校园和谐体系的搭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感恩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感恩自己的母校,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关照,提升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让现代大学生可以有实力更有能力去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巨大,经济压力也很高,就业压力同样很重,如果大学生活中接受到来自国家的资助,来自社会的捐助及他人的帮助,大部分贫困生是心怀感激的,以此来激励自己学习,努力奋斗,埋头苦干。也有些高校贫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成功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与祖国。然而,也存在着一批贫困生,缺乏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的意识,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对感恩具有一定的认识。一些高校贫困生认为基于贫困的补助是其应当所得,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是不需要回报的。第二,没有进行感恩。一些贫困生没有进行任何行动感恩,对于自身受助也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恻动,显示出无动于衷的状态。第三,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国家为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是为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是却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未曾感恩国家及社会却借贷不还,他们的诚信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贫困生自身心理存在缺陷

贫困生是属于高校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窘迫状况使得他们在学习、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自信心不强,自卑心理严重,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心里状态是不平衡的,他们将这些反差均怨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自己的自身状况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贫困生自身心理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是自卑心理,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贫困生更显得自卑。第二是嫉妒心理,由于不能享有别人拥有的东西,嫉妒心理就很容易产生了。第三是敏感多疑,这个主要是自卑心理的附属影响,使得自身敏感多疑,不愿与外人接近,时刻防范。由于贫困生自身心理存在缺陷,使得贫困生内心封闭,影响到他们与别人的交往与沟通,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他们往往羞于或者害怕将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2、家庭和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两大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更加在乎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学校的表现,在教育方面往往更加注重功利而忽视了道德方面的教育,这就必然导致孩子道德方面感恩意识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学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却缺乏新方法和新手段,学生疲乏心理严重,学校的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学习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质量。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缺失与落后,使得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缺乏及理想信念模糊,学生的感恩意识的荒漠化迅速加快。

3、社会外部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重视物质上的收获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收获。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生活环境没有封闭,与外界的联系紧密,外界的现实问题及外界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比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产生物质第一的想法,对感恩观念根本不放在心上。更有不少贫困生与外界的不良人士联系密切,贫困生的不感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贫困生是属于高校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窘迫状况使得他们在学习、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对其心理关怀更加重要。第一,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与贫困生保持联系,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解,要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要对他们能力进行充分肯定,积极鼓励。第二,时常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其心中存在的隔阂打破,让其了解到感恩的重要性及真情的可贵。第三,学校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建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感恩约束机制

如果要实现感恩教育,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认识恩怀、知晓恩怀、报答恩怀。如果要实现感恩,那必须有感恩的具体行动。报答恩怀必须是首先认识恩怀和内心感知恩怀,然后把这种感恩的意识以及感恩的情怀落实到具体的感恩行动上去。如果要真的实现感恩行动,首先需要这个曾经接受别人关怀的人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个方面不好把控。其次感恩行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保障工具,这个保障工具就是制度。天下没有白给的权利,天下没有单向的义务。只要承担义务,一定会享有付出义务的权利。只要享受权利,当然必须承担对应的义务,这就是最基本的社会秩序。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模式,基本是无偿形式。无偿资助体系让部分大学贫困同学获得了经济帮助,让这些人不再遭受生活的窘迫或精神的经济压力,但是无偿资助体系并没有规定大学贫困同学为享受这些权利而应该付出的义务,这就形成了大学贫困同学面对经济资助的三字原则“等、靠、要”,这就埋下了感恩意识淡薄的种子。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

(三)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感恩教育实践

当下高校的贫困同学自尊心比较强,自立意识也比较浓厚。对于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仅从单方面的提供无偿的经济援助或物质帮助,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改变实施资助的方式,利用提供实践工作机会的形式让贫困同学主动参与,这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实行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资助体系里的纯物质资助已经逐步在人为的意识下减少,以勤工俭学等为主要形式的资助方式在逐渐地增加,这是在整个感恩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以本文作者所在的高校为案例,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总数量有六百多个,逐步培养贫困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劳动去获取对应报酬的意识,或者让贫困学生给社会提供无偿劳动的方式去表达感恩,这是针对当代大学生中的贫困群体培养感恩意识的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在这个环节,劳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作意义,而是包含了对贫困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认可和实际能力的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在整个劳动过程中,贫困学生可以和外界交流沟通,在潜意识中让他们以很好的心态面对外界,把贫困学生从内向的压抑中解放出来。

(四)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利用中外传统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开展富有感恩意味的活动,搭建一个合理的感恩环境,让贫困大学生获得感恩别人、回报社会大众的机会,使他们从实践中懂得感恩,体会感恩。例如举办与资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会等,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资助的重要作用和高尚意义,让贫困大学生从内心产生感恩的意识,可以对资助自己的人有感恩的心,可以利用实际的感恩行为来对社会带来益处,让发出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外资助的积极影响和实际意义,进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有益发展。

将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载体来强化感恩意识,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并摆脱资助过程中的困境,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建立合理的感恩教育观念,从一点一滴积累,从小处做起,全方位发展,才可以把感恩教育工作做出成效,让感恩教育在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1](德)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潘懋元,王伟康.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5]魏良友,张赞平.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5,(3).

[6]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17.

(责任编辑:马银华)

G647

A

1008—6153(2013)02—0141—03

2013-03-12

温永慧(1979-),女,山东招远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杨世谷(1962-),男,山东蓬莱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处处长、教授。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