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2013-04-11唐春红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

唐春红

(军事经济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北 武汉 430035)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唐春红

(军事经济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北 武汉 430035)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未来发展呈现出整合化、独立化、专业化、本土化趋势。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成绩,反思问题,展望未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顾;展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p29)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说法并不统一,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种提法,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此后,学术界以及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都开始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相对统一的提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逐渐发展和完善,回顾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背景,总结成绩,反思问题,展望未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一、背景回顾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多方面因素促成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依据: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对个别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伤害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高校兴起了心理健康教育。[2](p57)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大陆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始,之后,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原国家教委198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20.23%。同年,李淑然等对北京16所高校所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几年,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人数的64.4%。[3](p6)类似的调查研究结果,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北京、浙江、上海、武汉、江苏等地的一些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二)发展平台:学校德育工作困境的反思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都给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一些德育工作者感觉到,传统的说教、理论灌输等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忽视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人需求,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开始了应用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许多德育工作者积极倡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198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筹委会”,几位主要负责人一半以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1990年正式成立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p347)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明确作为德育目标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十大内容之一。德育工作者的反思、探索和倡导,一方面为破解德育困境开辟了新途径,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平台。

(三)推动力量: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人们认识到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一起成为其他各种素质培养的载体,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许多同志一再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5](p12)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2005年初,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认同,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理论基础:对发达国家的学习与借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但是一度被认为是“伪科学”而被取缔。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翻译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心理学理论,西方的科学心理学被看作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楷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经验,1984年—1989年,大量留学人员归国,宣传“心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科的学习与借鉴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取得成绩

(一)政府日益重视。

经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就指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里,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范围,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并直接负责,就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任务、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队伍建设、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指导。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如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这些专门文件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由社团行为过渡到政府行为。

(二)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对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日益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过去,对心理问题危言耸听,拒绝承认,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现在能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并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从2001年开始,受教育部社政司的委托,在沈德立、林崇德的倡导下,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着力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正式组建了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5本用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规范教材(基础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评估、咨询心理学),构成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学体系;组织编写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共8册),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为了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2001年10月,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截至2005年,中心共举办了10期师资培训班,培训了31个省市334所高校660名骨干教师;研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全国近百所大学推广使用,受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广泛欢迎。[6](p65-69)这些工作使得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更加规范有序。

(四)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丰硕。

198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首届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0年,《青年心理咨询》在武汉创刊。之后,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2)为源数据库,用“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1991至2000年,检索结果显示记录60条,检索2001年至2010年,检索结果显示记录2387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课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高校先后承接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7](p25)与此同时,一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咨询”为内容的书籍、教材相继出版。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推进,其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最初集中于测试、调查,系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目标、原则、地位、途径、课程设置以及考核评价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问题反思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领导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各高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等。不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矫治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分为消极性(矫治)目标和积极性(预防和发展)目标,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着手,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在实践中容易形成以治疗为主,以预防、发展为辅的矫治化倾向。而且,虽然理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让许多教育工作者不知从何着手,与此相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其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形成了各种有效的操作技术,可直接仿效,方便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相比较而言,矫治比预防和发展更简单易行。

在实践中,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消极性目标层次上,表现出矫治化倾向,重点为少数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学生提供服务,忽视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依附性特点。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对德育工作困境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都挂靠在学工部处、团委、德育教研室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内,并从挂靠部门获得必要的经费、设备与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学科背景的咨询人员占其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8](p5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这种渊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但是,也容易使人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依附性特点。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依附于德育,当德育工作者大力强调时,心理健康教育就受到重视,当德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时,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校就不被重视,为应付检查而被动地建立临时性机构,无专业人员,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机制、经费上也没有根本保障。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依附于德育,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是它不能把握自己发展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专业力量不足。

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加强,但是至今仍没有一套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及相关的制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结构、水平与层次方面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从数量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受过较好训练的人数远远不够,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地区,平均每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为3.32名,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000︰1的比例。[9](p94)从质量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学校医务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缺乏,多数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或兼职人员,虽缓解了人员缺乏的矛盾,但是非专业人员往往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没有受过系统的技能训练,其中一部分人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出现偏差,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专业力量匮乏,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整合化。

近些年,一些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化倾向的不良后果,着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有研究者认为,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被大大削弱,积极心理学理念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0](p161)。与之相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将进行整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共同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立足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11](p90)

对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成果使得矫治与预防相结合、咨询与发展相结合成为可能,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呈现出整合化趋势,实现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自我潜能的发挥。

(二)独立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起来,已经不只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提高德育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而是发展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中第一次把心理素质提到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之一的高度来认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对心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心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自身的位置”。[12](p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出发点不同,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关注侧面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不能代替的目标。“心育与德育有历史同源性,它的发展却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心育与德育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联系已经不适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那么让心理教育以一种新的姿态从德育中分离出来,摆脱其限制和束缚将成为必然。”[13](p100)全面审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我们不否认二者目前关系中积极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将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相提并论,从依附走向相对独立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专业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实效性,必须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以从很多方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不过,最根本的还在于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

一些学者建议高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认为国家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及硕士点、博士点设置的过程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以宽松的政策;鼓励与支持有实力的高校,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根据各校师资力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14](p91)可以预期,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类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必然不断深化,理论体系将会更加完善,这将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教材编写、教育督导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当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专业,将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质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又将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四)本土化。

申荷永、高岚在其所著的《心理教育》中指出,“通过西方心理学家的努力,当代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并且五官俱全,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引进了西方心理学的思想而丢弃了自己的“心”,并且指出西方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都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12](p2)林崇德认为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关于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于我国心理学界实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努力提供了重要契机。[15](p1)我国编制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国内第一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构思与规划了适用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既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又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以上这些探索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并且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出发,在引进、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同时,注重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技术,尽快形成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3]马绍斌.心理保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6]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2).

[7]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郑涌,马建青,等.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1).

[9]杨芷英,赵凯.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10]吴青枝.高校心理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11]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12]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丛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王楠.走出德育樊篱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14]潘柳燕,韩仁美.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15]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责任编辑 张 豫

G444

:A

:1003-8477(2013)06-0190-04

唐春红(1975—),女,军事经济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