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13-04-11周登超
周登超
(1.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430205)
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周登超1,2
(1.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商贸职业学院,43020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创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不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增长点。
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国内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高职教育的目标从“技术应用性”、“高技能”、“高等技术性”调整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的新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不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增长点。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1.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理解。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具时代含义。这种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即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该专业的高超技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富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解决技术难题;二是高端技术领域或岗位的人才培养,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培养造就高水平高技能的、能够胜任高端技术领域或岗位的专门人才,从而推动行业及社会的发展。
因此,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能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领域和新产业领域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够指导一般技术工人、技术员、工艺师等;三是要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或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艺技术难题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2.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已经有了大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具备了进行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升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当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尽快构建更加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世界各国人才资源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更是面临着提高国际竞争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压力。社会各界呼唤着、期待着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期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田秀萍在“第二期高职院校长专题研修班”谈学习体会时指出:我国“在世界制造业领域只能位居全球产业链上的中低端。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实现‘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就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家和社会营造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但是,现实条件、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与新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教育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之外,还需要建设教学实验所必须的实习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技能培训涉及到现代型生产设备,投入较大,办学资源缺口较大。许多高职院校不得不依靠扩大招生规模来维持运营,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高端设备、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需要高职院校在软硬件各个方面与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接轨。因此,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校企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较之其他各类人才培养更需要直接面对企业,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密切合作。然而现行的校企合作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订了不少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学校和企业之间依然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尚未在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学校能够提供给企业的只有人才培训、技术支持、设备共享等。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这些都是长远利益或者隐形利益,不能为企业带来及时和现实的利益。[1](p115)因此,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校企双方构建良性合作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
3.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够优化,配套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学校内部的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运行管理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都还存在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层面的沟通联系还不够顺畅,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及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高职教师资格准入与评聘制度、企业优秀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制度、高职院校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制度等都需要统筹建立。
4.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毋庸讳言,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实际脱节、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于职业技术发展要求、教学计划过于教条化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地区此类情况还比较普遍。具体到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简单搬用相应的本科专业教材,忽视了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之间的区别;有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化,没有纳入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有的学校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众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
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处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高职院校,必须切实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特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造有利的保障条件,推动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坚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高职院校应突出区域意识与行业特色,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聚集力量建设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要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宏观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认真开展企业调研,确定岗位需求与对应的人才要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专业核心能力,开发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总体设计。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不同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通过开放办学、企业深度参与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学院人才培养框架。各专业在此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业务精湛、技艺高超、素质优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紧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以课程为主体,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建成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
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坚持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分析,构建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或岗位任务的课堂教学,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开发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素质。[2](p58)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得以落实的承载主体,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高职院校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考评机制,将实践能力与理论考核并重,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挂钩;二是重视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支持和鼓励教师取得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加强教师挂职锻炼,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从企业引进具有“双师”条件的博学善讲、实践丰富的人才,充实进入教师队伍。四是逐步建立校企双向互聘和人员交叉任职机制,建成一支校企融合、专兼协作、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合作区域现代企业,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本地区现代化企业加强合作,优化重组实训资源,形成“校内实训室、综合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备的实践训练体系。校内实训基地要重视内涵建设,通过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运行模式,联合企业开发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建成保障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要创新校企实训合作模式,通过与科技园区、企业的资源共享,更新实训资源和实训条件,使学生的实训实习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又能借用企业最新的设备,还能接受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亲自指导,从而达到最佳的实习实训效果。
——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之一,要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实训,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与监管综合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实现多方互动,使学生在逼真的职业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利用教育信息化成果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资助学习能力。
——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如何确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高职生学习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端技能型”,实质上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性、技术性创新能力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高职院校改革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方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践教学,让学生观察和参与完整工作过程,体验职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实践性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的培养锻造。[3]
2.把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企业。
——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相结合。
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人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企业则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实战演练的重要场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把企业和学生置于了被动地位,忽视了企业与学生、高职院校、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合作而合作”,未能把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一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实现学校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新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融合,由校企共建专业课程、育人环境和师资队伍,在“真任务、真环境、真过程”的情境中完成人才培养过程。
——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各个环节都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广泛深入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调动相关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教育需要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又代表着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划与接纳程度。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热情还能够有效缩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职业能力。
3.要强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后盾-政府。
一是加大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配套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建立健全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形成发展高职教育的合力。
二是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环境。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完善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政策,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权责;加强高职院校的媒体宣传,为高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是继续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约束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根本措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深入推行,有利于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现,需要整合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各方力量,创新“多方合作、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多元评价”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推进中高职衔接、双证融通、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并举,使学生更加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孙百鸣,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陈钱敏.高职教育制度的理性回归与再审视——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分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虞湛.提升高职生自主学习素养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J].现代企业教育,2011,(9).
[4]於实,陈珂.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1,(30).
责任编辑 周 刚
G642
:A
:1003-8477(2013)06-0181-03
周登超(1968—),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