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基于涂又光先生的社会领域理论
2013-04-11赵映川
赵映川
(长江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我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可以形容为“怎一个多字了得”:行政上他们是副部级、副厅级官员,学术上他们是教授、博导(或硕导)、甚至院士;对上是“上级行政部门意愿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对下是“全校各方利益的协调者、决策者”;对外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甚至是学校的代名词,对内是全体师生员工希望的寄托甚至是精神领袖……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的工作“怎一个累字了得”:不仅要管学科建设还要管引进人才,不仅要管学生生活还要管教职工住房,不仅要管教学质量还要管办学经费。尽管如此,社会对大学的批评之声还是不绝于耳,日益失望的师生对谁当校长和校长的治校理念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毫不在乎。我国大学校长在其工作中到底担任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是相互协调和促进还是相互矛盾和冲突,校长们的角色偏好是怎样的,如何通过角色选择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指挥家而不是维和部队和消防队长,不同的学者也许有不同的思考,本文基于涂又光先生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①文中关于涂又光先生的理论全部来自于他生前所授课程《教育哲学》。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一、大学校长的角色分类
涂又光先生将整个社会分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本质是追求权力——Power;经济领域的本质是追求利润——Profit;文化领域的本质是追求真理——Pravdo。而我国大学校长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属到这三个领域中,当处理政治领域的事情时,他们是“政治人”;当处理经济领域的事情时,他们是“经济人”;而当处理文化领域的事情时,他们是“文化人”。
1.政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任免的主要依据是《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2004年)。我国大学校长作为“科层组织”中的一员,他们是政府意志的宣传者和传达者,当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时,大学的政治附加也就转换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构。[1](p10)大学校长理所当然地充当了政府意志的贯彻者和实践者,如根据政府的需要招收学生,像清华大学在招生指标已经满了的情况下突然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在两天内开始招收软件学院的学生。[2]
大学校长要实现其治校的理想和抱负、施展其治校的才干和能力,其前提是身居“校长”这个位置,这种权力是他管理学校的“资格”,是全校师生接受其管理的“凭证”。不仅如此,当校长获得了某种“身份”后,还获得了相应的在职消费、相应的工资待遇、相应的管理权力,某些权利还将相伴终身。因此,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权力带来的满足感的驱使下,校长首先要是政治人,为政治服务。他们要参加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如高校社科工作会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校工作咨询会议、高校廉政座谈会等等;他们要完成政府安排的各种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任务,如接待政府官员对学校的各种检查和调研。这些政治领域的活动占据了校长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政治人是他们所担任的一个较重要的角色。
2.经济人。作为公共组织中的非政府组织,大学的财政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政府间分权型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以及后来的“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除了政府拨款之外,大学还有其他几种经费来源渠道: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高校自身的销售与服务收入,高校的横向科研经费,社会捐助等。[3](p117)不同的大学因为办学的实力和声誉不同,其办学经费的来源结构是不同的:那些科研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的大学,学生的学费所占比重较小,更多的是政府拨款、提供的服务收入、横向科研经费和社会捐赠;而大量的地方性大学,尤其是在校生数量较多的大学,其学生的学费和政府拨款所占比重较大,其他收入的比重较小。最近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的10年,在此期间,在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的合力下,大学纷纷大兴土木,动辄几千万直至上亿的建设资金远远超过了大学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纷纷引进学识渊博的学术带头人和各类专家学者,配备各类功能先进的教学实验室、教学设备、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建设各类实习基地,[4](p3)这些都让大学的经费捉襟见肘。
作为大学的法人代表,校长们不得不想方设法、使出浑身解数增加收入。在政府生均拨款增加不大可能时,他们努力争取各种项目而获得专项资金;在生均学费增长不大可能时,他们通过设立独立学院从而变相增加学费收入;在主要经费来源增加不大可能时,他们通过举办“校庆”从而获得校友及社会的资助;在所有这些办法都用尽后,他们只有向银行贷款、向员工集资——“负债经营”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5](p18)于是,大学校长到处“攻关”求政府,进出于银行、企业、税务等部门。在“开源”的同时,他们还尽可能地“节流”,成本、收益、利润的考虑使他们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人”:投资大收益小的支出尽量不开支,投资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尽量不建设。在很多时候,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与公司的经理、企业的厂长并无两样。
3.文化人。从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到今天庞大的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大学的师生增加了,大学校园面积扩大了,大学专业数量和课程门数越来越多,大学的管理越来越复杂,但它存在的合理性却一直没有改变——传播和传承文化,它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形成的一切成果传递给学生。这个使命不因政权的更迭而改变、也不因经济的起伏而改变。大学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的哲学抽象,制度文化是大学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物质文化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科研与生活环境等。[6](p63)作为掌舵者,大学校长要对这三种文化的建设负责:他要“上天”——在各种价值取向中选择适合于大学的价值、思考用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把大学带向它理想的彼岸,他要“入地”——完善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确定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安排。无论“上天”还是“入地”,他始终是个“文化人”——建设和发展着文化。
除此之外,大学校长的出身是文化人。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校长都出身于教师,只有极少数来自于政府部门。如第一期获批的34所“985大学”中,所有的校长都具有从教的经验,他们都曾经在教学、科研中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官员在多个场合都表示教授应该给本科生上课,许多大学纷纷出台相关的规定,如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指出:“我们要求所有教授,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也包括我自己,包括其他校领导,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或开讲座”。[7]因此,直接传播知识和文化依然是大学校长的工作职责。除此之外,这34位校长都是博士生导师,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即从研究生的入学、修学分、实验实践一直到论文选题、答辩、就业,导师都要全过程予以管理和负责。[8](p23)另外,大学校长一定是各自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否则,他们不可能在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校长,尤其是这34位校长都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16位是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因此,在学科领域的顾问团、智囊团中,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因为文化人的身份,他们的话语异常强劲和有力。
二、大学校长的角色冲突
我国大学校长的“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角色并非在校长这个职务产生之日就同时出现的,厘清其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
(一)大学校长角色的演变。
我国大学校长担任的角色随着大学所属领域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单一角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大学属于政治领域,如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许多大学的校长以前是战场上的功臣,或是政府部门的革命者。他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人”,完成党交给的政治任务是他们工作的唯一目标。当时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学的全部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政府给多少钱学校就干多少事,校长无需也不可能去思考创收问题。因此,这时的校长是一个单纯的“政治人”。同时,“政治高于一切”的社会大环境使得教师集体失声,单纯听从学校的指令。因此,大学的管理相对简单,担任单一角色的校长相对轻松。
2.双重角色阶段。改革开放后,大学从政治领域转到了经济领域,其标志就是“教育产业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不再对大学的办学经费实行全额拨款,并给出了大学可以通过各种措施自行增加收入的政策。1992年,北京大学时任校长在全校第一次产业工作会议上指出:从谋求办学经费来讲,与捐赠、基金、学费、税收等渠道相比,校办企业是可以把握的。于是,北大方正集团应运而生。随后,清华同方集团、东大阿尔派集团等相继成立。[9](p27)校办产业不仅改变了学校的财务状况,更带来了大学校长角色的复杂化。过去完全没有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甚至认为金钱是腐蚀人类灵魂的罪恶之源的校长,突然之间承担了必须考虑如何筹集学校的办学经费、如何节俭开支、如何运作校办产业、如何提高校办企业的收益的“经济人”。
3.三重角色阶段。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一种消费行为,交纳的学费是其付出的成本,所学的知识是其收益。而当时几乎同步实施的高等教育大扩招让没有任何准备的大学校园拥挤不堪。社会开始对大学提出质疑和问责,大众开始关注大学的应然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大量学生的涌入使得大学内部的各种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来自内外部的压力促使校长不得不思考:大学应然的状态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理念治理大学,如何实现大学的理想。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探究了“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10](p4)当时的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眭依凡研究了“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11](p1)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梳理了“欧洲大学校长选拔制度与治理结构”。[12](p104)随着思考与研究的深入,大学被定位在文化领域,“高深学问”是其逻辑起点,民主集中是其管理的主要方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其建设的内容。于是,大学校长又多了一种角色——“文化人”。
(二)大学校长角色的冲突。
涂又光先生说:政治领域追求的是权力,经济领域追求的是利润,而文化领域追求的是真理。对于大学校长而言,当行使政治人角色时,他必须遵循政治体系和行政部门的游戏规则;当行使经济人角色时,他必须遵循经济体系和企业部门的游戏规则;而当行使文化人角色时,他必须遵循文化体系和教育部门的游戏规则。而这三种游戏规则本身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冲突。政治人与经济人在同存的初始带给当时大学校长的冲击是较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意味着其思考的问题的改变,更意味着其价值观的转变。一方面是长期按照党的命令办事而形成的“被动型”性格,另一方面又是要求具有开动脑筋广开财路的“主动”精神;一方面是过去的“运动”让校长对钱没有应有的热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学校利益必须时时去关心它、重视它。今天,这两种角色带给校长的冲突已从观念上转变到行为上。如根据2003年教育部提出的“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于这项工作,大学校长绝对不敢马虎,如果学校被评为不合格,他的政治生涯也就结束了。但是,改善办学条件需要钱、招聘高水平的老师需要钱,钱从哪来?有些学校无奈之下只有借债。东北某省一所高校,全校总资产不足10亿元,贷款额却高达8亿多,学校偿还利息都有困难,更不谈偿还本金。政治人和经济人之间的这种冲突让校长左右为难。
2.政治人与文化人的冲突。根据涂先生的观点,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是官僚政治,其组织结构是直线制,对于政治家或者党政干部,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强调的是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作为政治人的校长,始终应该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贯彻执行“上司”旨意。[13](p60)但是,作为政府和学校之间桥梁的校长在管理大学时,却不能把上级的命令采用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安排下去,因为大学是一种有组织、无政府的文化组织,呈现出松散连接的特征,学科是大学的组成单元,大学是学科利益的联邦,这一组织架构使得大学权力基础本身明显缺乏强制性,它直接制约着校长权力对大学组织的实际渗透。[14](p41)因此,政府部门安排给校长的任务,如果教师们认为是违反高等教育规律或阻碍学术发展的,即便校长凭借其政府赋予的身份“校长”进行安排,他们也可能根本不加理睬,从而使得校长陷入尴尬的境地。
3.经济人与文化人的冲突。在生均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运营成本和科研成本日益增长、知识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大学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校长需要对经济数字保持高度敏感,[15](p12)每一位向其汇报工作的人员最终落脚点都是“要钱”。大学的经费主要可分为人员经费、基建投资、教学经费、学科建设费用以及日常运行费用。在这些开支中,人员经费、教学经费和日常运行费用属于常规费用,每年变化的幅度不是很大,而学科建设费用和基建投资则属于非常规费用。对于校长而言,其权力的行使更多地体现在这些非常规费用的决策上。我国大学校长的一个任期为4年,4年的时间对于建设一门学科实在太短,但对于建造一栋大楼却足矣;同时,学科建设的成功远没有矗立在校园里的大楼更引人注目。于是,学科建设让位于一栋栋大楼。但是,当校长转身到文化建设中时,“文化人”要求他用教育家的情怀办大学,坚定的教育信念让他不会因为内外部力量的冲击而左右摇摆、趑趄不前,也不至于陷入繁杂的事务而不能自拔。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因捐款人就所设课程及其教授聘任提出附加要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000万美元的捐赠。[16](p4)虽然我国也有这样的校长,但他也坦言: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困难的,“经济人”和“文化人”不断地打架。
由此可见,由于“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在一些方面具有互不相同甚至是相互背离的价值追求,当它们同时统一在校长身上时,就犹如三股角度为120度、力量均衡的绳子同时朝外拉扯,校长要么原地不动要么四分五裂。
三、消解大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校长之所以如此累,是因为他承担的角色过多;而大学校长的辛苦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则是因为这些角色之间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削弱了校长的执行力。涂先生指出:文化领域的中心元素是文化元素,其他的政治元素和经济元素必须为文化元素服务。即对于大学校长而言,“文化人”是其最重要的身份,而“政治人”和“经济人”应该为“文化人”服务。由此可以找到消解大学校长角色冲突的途径。
1.公选校长。我国现有大学校长之所以特别重视“政治人”角色,是因为他的权力是上级政府部门赋予的。如果把这种任命制改为由大学师生公选,他将从“对上负责”转为“对内负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虽然《纲要》中没有明确提出“公选”的方式,但2012年3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名单,这是我国在《纲要》颁布之后首次通过公选的方式选拔出来的校长。[17]尽管这次公选还存在着一定的行政干预,但它的积极意义非同小可:公选的校长有望削弱其“政治人”身份。
2.增加财政拨款。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校长不得不在工作中凸显其“经济人”角色。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国家应尽的责任——给予高校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否舍得对教育投入,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甚至财政收支状况紧张时期舍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反映了一种从长远战略和民族未来高度洞察事物的眼光和魄力。[18](p19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对于大学校长尤其是地方大学校长而言,占学校收入比重较大的财政拨款如果能够增加,学校的财政负担将较大地降低,从而削弱校长的“经济人”角色。
3.教授治学。大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由学者的行为界定的场所。大学与学者的行为等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学者们干什么,大学就是什么。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对大学边界的限定。唯其如是,大学的组织重心在学者,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成为现代大学治理中的核心价值,教授会是大学诸如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核心事务的最后判官。[15](p13)因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知识,惟有拥有高深知识的人才能对高深知识领域里的事情发表正确的见解,而教授是高深知识的代表者。不仅如此,教授治学可以增加教授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激励教授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和能力为学校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他们通过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的声誉日增,从而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文化人”角色。[11](p5)
4.专心管理。大学校长本身是学术精英,出众的学术成就使他们走上校长岗位,长期的学术规训使得学术活动已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另外,教授、学者是终身制的,年龄越大越有威望。而校长的称号是有时间性的,一旦卸任将不再拥有。因此,虽然身居校长职位,他们仍然会继续其学术职业。从注意力的分配和影响力的范围上看,以学者的身份履行校长的职责,校长处于业余状态;以校长的身份从事学术,学术处于业余状态。以业余身份做校长,不可能做好校长;以业余身份做学术,不可能做好学术。[15](p10)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拒绝在绿色化学国际会议上做报告的理由是:自己当校长这么久,离学术很远了。[19]当校长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不再担任研究生导师、不再继续其专业研究(除非这个专业是高等教育学),他们就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削弱校长的“政治人”和“经济人”角色,强化校长的“文化人”角色,并使“政治人”和“经济人”服务于“文化人”。只有当校长从这些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才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当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形成独特的管理理念、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等。
[1]任剑涛.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J].社会科学论坛,2006,(01).
[2]行政干预让大学校长不堪重负专家无学术权力[DB/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0/13/2768558_0.shtml.
[3]张燕燕,胡光宇.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经费构成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
[4]戴吉亮.高成本发展时期的现代大学成本控制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5]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J].教育研究,2007,(4).
[6]贺建民,邓成超,等.大学的文化使命及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研究[J].2007,(9).
[7]武汉大学规定教授须给本科生上课搞科研不是理由[DB/OL].http://news.cnhubei.com/xwhbyw/xw wc/201204/t2036294.shtml.
[8]冯建明.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科学定位和理想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9]郭建如.20世纪90年代大学与校办科技企业的关系及其变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10]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J].高教探索,2005,(2).
[11]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12]马怀德.欧洲大学校长选拔制度与治理结构[J].教育研究,2011,(2).
[13]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14]廖湘阳.大学校长权力及其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15]周作宇.大学校长的领导困局[J].学术界,2008,(6).
[16]周川.大学校长角色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6,(6).
[17]大学校长公选走完第一步[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27/c_122884797.htm.
[18]赵映川.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19]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大学里赢得尊重靠本事不靠行政级别 [DB/OL].http://bbs.wuhunews.cn/thread-766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