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
——以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为中心
2013-04-11李红英1艾庆生杨红婴
李红英1,艾庆生,杨红婴
(1.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雅安 625014;2.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四川 雅安 625099;3.雅安市雨城区教委,四川 雅安 625000)
传统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
——以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为中心
李红英1,艾庆生2,杨红婴3
(1.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雅安 625014;2.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四川 雅安 625099;3.雅安市雨城区教委,四川 雅安 625000)
北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社会文化有着一种交融复杂特征。其中,在北宋时期兴盛的民俗体育活动也与其他朝代有差异。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
北宋时期;民俗体育;传承;发展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已经是走向封建社会的尾声,虽然在元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一度出现过类似于“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短暂的盛世只是一个社会阶段经济发展兴盛的产物,真正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唐朝以后开始走向没落,宋朝就是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延续和残喘,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有着一种交融复杂的特征,在北宋时期兴盛的民俗体育活动也与唐代有着差异。本文旨在通过重新梳理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类型,深入认识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发展特征,探索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模式。
一、北宋民俗体育活动的内涵
民俗,指的是一种民间风俗,它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一种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民俗与传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俗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例如生产生活、节日、礼仪等多方面。在我国远古时代中就有像纪念、祈求、庆祝等诸多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是当时的人类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式的最终体现,其中包含着多数民俗体育活动的雏形,它主要是根据当时人类的实际需求而逐渐地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全面反映出了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例如重阳登高、元宵舞龙等活动,都是在节日活动的氛围下推行开来的活动。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织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有着原始的体育文化形态。[1](p33-35)北宋民俗体育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不仅是现代体育活动的前提,而且还是对现代体育运动的一种良好的补充。由于北宋民俗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形成的,因而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发展方式都有其特点。
二、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的类型
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继承了唐代类型丰富的特点。其中,参与群体最为广泛的主要是球类运动项目和水上运动项目:
(一)球类运动项目。古时蹴鞠,是后世足球运动的雏形,其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黄帝将蹴鞠作为一项练兵的项目,到了后世被演变成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活动。北宋时期的蹴鞠活动更是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不仅仅作为一项社会娱乐项目,而且开始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北宋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运动组织。在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就有对当时蹴鞠运动繁盛的描写,是当时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球类运动,除了蹴鞠以外,还有马球和驴球两种运动形式。马球在唐朝即有之,是一种在马上挥杖击球的运动。唐朝的盛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统治者崇拜雄武之风,并且在国家一统的局面下与西域各国有着很好的交流来往,马球本来是西域国家的一种运动,但是唐太宗在西域的马球运动中看到了通过这项运动对提升骑术、加强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所以开始在唐朝推行此项活动。发展至北宋时期,这项活动被统治者保留下来,并且同样从加强战斗防御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马球运动能够有利于战斗力的提升。北宋时期的马球,有着很强的阶级特征,它更多地存在于军队之中,每年三月设定马球比赛,并且由皇帝亲自开球,在文武大臣中分队竞技。驴球,是北宋时期另外一种较为重要的球类运动,驴球与马球一样,在唐朝已经形成,唐朝时期有了专门的女子驴球队,但是这项运动的开展相较于马球而言更为奢华,在驴鞍和服装的设计上更倾向于装饰和华美,所以在唐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到了北宋时期,驴球发展为女子体育的一项重要活动,表演与娱乐效果俱佳。
(二)水上运动项目。水秋千是北宋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体育活动,它主要流行于以开封为代表的水源充沛地区,开封是当时各项民俗活动最为重要的一个地区,这与其作为北宋的都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上秋千,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在陆地秋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必须水性好并且有挑战精神,因为水秋千与陆地秋千最大的差异就是它需要结合秋千和跳水两项运动,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是一项非常具有刺激性的运动。正是因为这项运动的精彩性,它在北宋时期受喜爱的程度也非同一般。在《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中有这样的记载,即:“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入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2](p24-25)这就描写了当时水秋千运动的盛况,不仅参与者有精彩的表演,而且围观的群众情绪激昂,有鼓笛生在旁造势,整个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北宋时期的竞渡运动与马球一样,有了浓重的军事色彩,在史料的记载中,北宋曾多次举行大规模的水上检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来检验水上作战的能力。除了竞渡以外,水战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竞标,主要以人泅渡多的标的为胜负判断。淳化三年三月那一次,“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3](p30)这也记述了当时水上运动项目的盛况。北宋时期民俗运动的两大兴盛之处,一是球类运动,一是水上运动,二者结合产生的另一项运动就是水球。水球与陆地上进行蹴鞠的球大同小异,但是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有所差别。水球的运动规则就是参与者在水中轮流抛掷,以抛掷距离的远近来判断比赛的输赢。水球运动对于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北宋时期主要在金明池等水上场所进行。
三、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的特征
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与唐代的体育活动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同样,历史环境和朝代背景同样在体育运动项目上有着折射和体现。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对比,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独特性。北宋体育活动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独特性,这种独特其中包含着奇特、稀有的色彩。在上文我们已经介绍的几项球类运动中,体现了这种独特性的有驴球和水秋千。在宋代以后,女子驴球这项体育活动便再无踪迹,并且纵览世界体育历史,这项体育活动的存在除了宋朝以外也绝无仅有。另一项比较独特的运动就是在北宋开封盛行的水秋千运动,秋千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延续到后世,历朝历代都有发展,但是水秋千这项运动,在北宋被热烈推崇以后,却难以在之后的历史记录中追寻到它的踪迹。所以,这种仅仅存在于北宋时期的体育活动,有着很强的独特性。
第二,体育活动的民间性。北宋时期的体育活动,有着很强的民间特色,以北宋最为盛行的蹴鞠活动为例,这项运动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初期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发展到顶峰。虽然蹴鞠活动也被认为是一种训练军士体能、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方法,但是这项运动却并不局限于军队内部,从当时的历史著作来看,这项运动最为兴盛的还是在民间。蹴鞠在北宋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观赏性娱乐活动,[4](p16-18)在民间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比赛组织和商业组织,这种专业化组织的出现是当时民间体育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阶段的体现。当然,除了专业组织以外,即使在寻常巷陌,也能够见到蹴鞠活动的身影,其普及程度尤甚。除了蹴鞠以外,马球、驴球、水秋千也都是民众参与性极高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驴球,这是当时女子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这项运动的兴盛,也表明在唐朝形成的女子参与体育运动的风气被继续延续和保存,这也是当时社会民俗体育活动开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水秋千、争标和水球等逐渐成为大众所观赏并参与的体育活动。当时,体育活动项目在民间普及的程度也是历史上少见的。
第三,体育运动的节令特征。封建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社会节令、节日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具有号召力和鼓舞性的活动往往被用来增添节日的气氛,所以体育活动具有节令特征是封建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从节令的延续发展来看,北宋时期的节令与体育活动和唐代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在元宵节,体育项目主要有“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还有“苏十、孟宣筑球”的精彩表演。[5](p102)到了清明时节,就会有各种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6](p62)在“浴佛节”,或称“灌佛口”,北宋文人墨客相约四处观赏美景,并以匍棋、投壶等体育活动来消遣娱乐,互相切磋技艺。[7](p45)初伏日,北宋各种行会纷纷组织马球等活动,以锻炼身体。[8](p27)此外,还有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文体活动。总的来说,北宋时期不同的节令日会有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第四,体育活动的继承与创新。北宋时期的体育活动,除了一些项目极具独特性以外,在一些传统项目上有继承也有创新。以北宋时期的赛龙舟为例,在唐朝以前,赛龙舟这项活动一般是在端午节举行,但是在北宋,虽然依旧有赛龙舟这项活动,但是无论是时间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从时间来看,北宋时期的赛龙舟时间提前到清明节,不再局限于端午竞渡,而且,赛龙舟的方法也有所变化,开始从竞渡发展成“争标”,赛龙舟的奖品被别出心裁地悬挂在标竿上。北宋时期的赛龙舟,有着更强的娱乐表演性,而并非声势浩大的竞赛氛围,演变成一种祭神和娱乐为一体的节俗体育。宋代的许多民俗活动,都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许多传统体育活动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相比唐朝的竞赛氛围,更倾向于娱乐、观赏、体验与休闲。
四、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发展
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北宋时期所盛行的民俗体育活动对于各个区域的民俗体育活动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水嬉,在北宋时期比较受群众喜爱的游泳、水秋千等运动在当时的南方区域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后来都城南迁到临安城(今天的杭州),人们对这些水嬉活动的喜爱程度并没有减弱,还是非常的盛行。[9](p43-46)在《武林旧事·观潮》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其杭人……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10](p87)从上述记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分布空间,北宋的水嬉项目能够流传到南方,不得不说它传承的广泛性。现阶段,北宋时期所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较好的空间优势,比如,北宋时期的盘鼓、陀螺等民俗体育活动已经发展到了河南,被全国人们所熟知。其中,北宋时期的空竹队在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中,通过自身独有的斗法与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有,北宋时期的盘鼓在我国五十年国庆上,被当成了国庆表演项目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对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当前的变化形式有了全面的了解,拓宽了其空间传承范围。
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北宋都城是一座历史文化久远的古城,所以,当时的民俗习惯大部分都是古时候传承下来的。古代的民俗习惯十分的繁琐,而且,要求也极其严格。那个时代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是靠着古代民俗而发展的,所以,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古时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不过,也十分的死板。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为了与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其传承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逐渐地朝着多方融合、相互交流以及取长补短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多个民族聚居在一起,就会使得各个民族间的民俗文化相互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各个民族间的民俗文化交汇融合,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当前的体育活动中一些相关项目的启发,较好地吸收了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给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其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再加上当前社会城市和城市间可以直接的地进行对话,相互间的经济以及文化等诸多事项得到了较好的交流,对于民俗体育活动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健身需求,达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已经开始朝着简单化的方向迈进。多数的民俗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在民俗节日、庙会上进行,而是将其融入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另外,由于当前民俗体育活动自身具有娱乐性及健身性等优势特征,因此,民俗体育活动逐渐地简单化,极易操作,全面提高了群众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融入了竞技性:在所有体育运动中,竞技性是其原动力,它所具有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更是体现出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例如,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空竹体育活动比赛中就有看谁抖的花样多、抖的空竹大等事项。此外,当前的民俗体育活动也都成立了协会或者社团,其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对于其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活动目前正逐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五、对北宋民俗体育活动发展的思考
民俗体育活动要想有个良好的发展,前提条件就是要进行对外交流,除了要将北宋时期的文化展示给外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借鉴其他区域民俗体育活动发展过程中的好方法与形式,以帮助民俗体育活动较快、较好地发展。首先,将民俗体育活动融入到校园中,以此让学校体育为其领航;我们在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具体途径进行思考时,应充分认识到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渠道,那就是学校体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应将民俗体育活动融入到校园中,并在学生中进行推广,利用学校教育不断弘扬和继承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在校园发展过程中,应始终结合地方传统,不断挖掘与创新民俗体育活动的各项资源并引入体育教学。其次,民俗节日的专题化。北宋民俗体育活动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化的模式,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选择一个特定的民俗节日。在开展文化节期间,除了要大力推广民俗文化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表演与比赛项目,比如,相扑表演、风筝比赛、武术表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从古时开始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参与,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为他们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样的一种模式,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其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宣传平台。另外,在一些大型的运动会中增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比赛与表演项目,借着赛事与大型活动不断提高民俗体育活动自身具有的影响力,进而促进民俗活动的良好发展。
[1]徐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9).
[3]李先长.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
[4]徐福振.民俗体育的特点及功能探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6).
[5]王俊奇,李舜薏.当代体育史研究的新趋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6]肖艳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霍亮.山西民俗体育游戏开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8]陶克祥.徽州民俗体育的特征与价值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5).
[9]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张颖.在小城镇中开展民俗体育的途径与措施[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1).
责任编辑 高思新
K244
:A
:1003-8477(2013)06-0117-03
李红英(1972—),女,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系副教授。艾庆生(1962—),女,雅安市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杨红婴(1968—),女,中学高级教师,田径国家级裁判,四川省学校体育专委会理事。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KB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