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2013-04-11舒红跃张黎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质料本原亚里士多德

舒红跃,张黎

(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舒红跃,张黎

(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形而上学是一个在哲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术语,其溯源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种种缺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这一学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理念论;形而上学;实体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创立了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其“理念论”研究就是基于形而上学思想的。他们提倡“理念论”,希望借助“理念”来解释事物本质并非在于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思想,是人们创造设计的成果,自然界所有客观事物以及具体概念都是对“理念”的模仿和分享。但之后,亚里士多德对他们的“理念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根据自己的“本体论”和“四因说”,认为“理念论”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它只存在于人的精神意识中,并要求把它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重新定义论证本体思想。

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

泰利斯是最早的哲学家,自他以后,人们便开始探寻世界本原。泰利斯的思想理论摆脱了宗教神话束缚,并第一次对世界本原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客观事物都来自于“水”,“水”是世界的本原。哲学研究核心在于探究世界本原,这也是哲学产生的根源。在他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没有提出新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但他提出的“无定形”学说是对泰利斯“本原”学说的进一步发挥,而他的冷热对立观点又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表现,包含在其“无定形”学说之中。阿那克西曼德在“水”的基础上又重新提出了“气本原”,他也同样认为冷和热作为运动的方式而存在,引起事物的运动。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深受神话与习俗的影响,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观在当时条件下是有其合理性的。随后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他将自然界的起始状态归结于数,将世界的和谐稳定,将所有物体的有序发展看作是数的和谐。这些理论带有了形而上学的倾向。

虽然人们把泰利斯称为“哲学之父”,但由于他并没有建立哲学理论体系,所以不能称为真正的哲学家。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以前还处于准备酝酿阶段。但不管怎样,哲学的确最早形成于世界本原问题讨论中,它把客观世界全面、真实地展现出来,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直到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哲学才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训练对话,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并在该对话中提出一种“产婆术”方法。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对话者,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这体现了希腊人对待真理的态度。正是从这时起,哲学领域才开始出现系统理论著作。希腊人这时已经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多有效知识,最佳途径就是从“理路”获得,仅凭主观经验获得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柏拉图在前人基础上对希腊哲学进行了创新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由内心感知世界的思想原则。然而,虽然苏格拉底提出要由内心感知世界,但他的这种原则只存在于内部,并没有外化表现出来,也没有提到这些原则应当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苏格拉底只是建立了一种伦理化的内心原则,重点在于解释德性概念,广义适用对象当然不能独立于人的思想行为存在。

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人们研究“arche”,研究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生长出来的”。人们一直都在对本原的具体事物进行探讨。而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里,他们改变了问题的提法,他们所探寻的问题是:“世界是怎么样设计、建构出来的?”从而引出了一个新概念“eidos”。“eidos”,我们通常将其翻译成为“理念”,正是这样一个翻译,使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苏格拉底前,人们是在寻找一种或者几种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始基”,自然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由这个“始基”产生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只是对这个作为“始基”的东西有不同的规定。而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他们提出了“eidos”,这个东西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存在于人们“思想”中,是人们“设计”出来的概念,自然界所有客观事物以及具体概念都是对它的模仿和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说,事物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生长”出来的。

柏拉图把理智活动对象称为理念,即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种来自于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这种“概念”是事物的第一性,是一种更加真实的客观存在,它超越事物本身,但仅仅停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并不能通过身体器官感知到它,因此可以说它独立于一般时空范围而存在。

“理念论”在《理想国》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其中柏拉图的“洞喻”堪称经典。“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地下洞穴:它有一条和外界相通的唯一道路,外面的光线透过洞穴口照射进来。有的人从小生活在这个洞穴中,脖子和腿脚都被捆绑着,全身不能动弹,只能面对着漆黑深邃的洞穴。我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他们背后远处的一个高地上有一个火堆,在他们和火堆之间,洞穴外部上方有一条小道。小道旁边建造着矮墙,它就好像木偶戏里挡在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屏障,演员把木偶举到屏障上表演。然后想象一群人把手中器物举过墙头,从矮墙后走过,有些人举的还是木头、石头或者其他材料做的玩偶。那些被困在洞穴里的人除了看到前面的火光投影外,还能看到自己或者旁边人什么呢?”[1](p281-283)在柏拉图的这个“洞喻”中,从火光到影子到日光再到太阳,正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达到了最后作为自由人的人所看到的景象,而这个景象就是“理念”。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借助火光的照亮,看到了事物从影像到实际的过程。这样一来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两个区域:一个是可感觉的,另外一个就是“理念”所指向的区域。理念是不变的,而可感事物是可变的。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并不处于同一地位,理念世界更有价值。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eidos”是初始模型,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都由该模型“制作”而成。同时,“eidos”模式是不能分割的。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制作”真实世界的呢?柏拉图提出,如果我们进行一加一计算,只是增加最终结果等于二的形成原因。仅仅分有二本身,而其他事物不能成为结果二产生的原因。任何事物只有先分有二本身,才能形成二,同样地,要形成一也必须先要分有一本身。绝对美之外的一切美丽事物之所以能够形成美,是因为它们先分有了绝对美本身。

由此看来,必须先要有“二”这个作为理念的东西存在。理念是与个别事物之间相分离的。正是这个先于具体存在的“理念”,我们才有了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等式的成立。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些性质,例如美,是由于在美这个存在之前,就已经有了“美”这样一个“eidos”存在,具体的事物都是按照这个“eidos”来制作,对这个“eidos”进行模仿,所以每个具体事物都只能分有“eidos”的一部分。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继柏拉图后开始尝试开辟哲学研究新思路。“似乎在他看来,一切有关‘实体’研究的学说都可以称为‘哲学’。因‘实体’为具体的存在者,在众多的‘实体—具体存在者’中,必有‘第一(个)’,那研究‘第一(个)实体’的学问,叫‘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又称之为‘神学’,这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哲学’。”[2](p21)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对象应当是“实体”,并对“实体”展开了研究,从而形成“实体论”思想,这也是《形而上学》核心要义所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论”思想首先就是弥补“理念论”思想的缺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体理论。

“实体”从根本上说就是“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首先对“实体”的概念进行解释。在他看来,我们所说的“本体”,首先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像水、土、火等等,以及由这些实物构成的一般事物,像神灵、动物及其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称作“实体”的东西,它们不需要解释其他事物,反而需要其他事物来解释自己。“另一方面,是指内在于不述说主体的东西之中,是它们存在原因的东西,例如灵魂对于动物。”[3](p97)再次,指存在于这些事物内部,具有规定和标明事物本身的功能,如果它们消失,整个事物就会消失。最后,“它还指所以是的是,它的原理即是定义。它被认为是对个别事物的实体或本质。”[3](p97)

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惟有实体才有定义,如果其他范畴有定义,必然由附加成分构成,例如质的、奇数的定义,因为它离不开数目,雌性也离不开动物。”[3](p134)进一步说实体是最初的,因为实体必然寓于每一个事物的定义之中。对于实体最主要的意思,“所以是的是、普遍、种被认为是个别事物的实体,还有第四种即载体。其他一切都述说载体,载体自身却不述说他物。从而必须首先对此加以界说,因为看起来原始载体最有资格是实体。”[3](p128-129)所以不论是在定义上,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实体都是最初的,只有实体才能够独立存在。所以很显然其他一切都因为实体而存在,其他范畴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同时实体也是互不相同的。一般意义上实体作为组合物,或者是原理。从组合意义上来说实体是可消灭的,因为它们有生成。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不解释事物,但需要其他事物来解释自己。实体具有感性特征,是确实真实存在的。理念完全不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模型必然会不断变化。理念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要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自己。但柏拉图提出的理念却是脱离实际的,导致那些本来就是理念的东西反而消失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论”思想是对感性世界的彻底否定,用感性世界的现象来映射理念世界的东西,因此,他提出“质料”、“形式”两个概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如若质料不是实体,其他又都无从谈起。因为,如若把其他东西取走之后,除剩下质料外就一无所有了。”[3](p129)去除事物所有“形式”和规定条件,最终剩下的只有“质料”。例如,把某一事物所有性质全部去除,它就仅仅是一个占有空间的物体,即只有长、宽、高,如果再把这些去掉,那么它就成为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要素的“质料”。因此从这点上看,质料应当是唯一的实体。但是,我们不能把实体等同于质料。因为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条件的、抽象空洞的东西,这和实体概念完全不同。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还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个体性,二是分离性。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符合这两种性质的只有“形式”以及具体客观事物(因为它是由形式和质料共同组成的)。因此和质料相比,它们更接近实体概念。但如果我们比较形式和具体事物会发现,具体事物同时具有个体性、分离性,它由形式和质料共同组成,这两种属性并非来自于质料,而是形式带来的。换句话说,质料只是内在潜能,是个体性和分离性存在的可能,只有形式才是客观真实的,它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存在于“潜能”之前,“形式”存在于“质料”之前,而且也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前。

在“质料”和“形式”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当我们认为认知了最初原因的时候,就说是知道了个别事物。原因有四种意义,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说是实体和所以是的是(因为把为什么归结为终极原因时,那最初的为什么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个原因就是质料和载体;第三个是运动由以发生之点;第四个原因则与此相反,它是何所为善,因为善是生成和全部这类运动的目的。”[3](p7)概括起来说,这四个原因分别属于形式原因、目的原因、质料原因、动力原因。形式原因指的是事物内部或者本质结构形式;目的原因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目的;质料原因指的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动力原因指的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因素。

人们把这四个原因称为“四因说”理论。“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进一步发挥。亚里士多德通过“四因说”对先前的希腊哲学进行考评。亚里士多德指出先前的希腊哲学家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但他们都未找到本质性原因,因而常常以偏概全,将部分原因、次要原因说成是全部原因、首要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理念论。理念论只是“四因说”四个原因中的一个,即形式因。如果以此来解释事物成因就会缺少很多东西。没有了质料,事物无从谈起。有了质料,然后通过动力将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最后通过目的使事物成为有序的事物。柏拉图学派在可感现实世界之外设立作为本质原因的“理念”,不仅有把世界二重化的危险,而且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

“四因说”对实体存在的具体方式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之后,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原因、目的原因、运动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这三个原因统一归为“形式”。具体事物由“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构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具体事物。从这点上看,“四因说”是关于质料和形式的思想理论。

“质料”是构成客观事物的基本元素,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基质”、“底层”,包括水、土、火等,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质料”有的是可思想的,有的是可感觉的。“同一种质料,通过运动的原因,会生成不同的东西,例如柜子和床都是木头做的。某一些东西不同,质料也必然不同,例如锯子不能从木头生成,运动的原因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它既不能用羊毛、也不能用木头来做锯。”[3](p169)同一事物如果由不同的“质料”制作出来,那么技术和作为运动者的本原就应该是相同的。如果质料和运动者都不同,那么所生成的东西也就不同。

关于“形式”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或不论把感性事物中的形状叫做什么,反正很显然它都不能生成,生成不属于它。”[3](p14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整体。形式存在于质料之前,而且比质料更加客观真实。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接着又提出了潜能和现实学说。潜能是承受的能力,它是承受的事物自身承受变化的本原;潜能是指一种状况或品质;潜能是来自任何变化的本原。“现实就是事物不以我们所说的潜能方式存在。”[3](p182)“现实”主要来自于运动,并进一步延伸开来,但人们认为“现实”能力更主要的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发展过程。首先,“生成上在后的东西在形式上和实体上就在先,例如成人先于儿童,男子先于精子。因为前者已经具有了形式而后者却没有。”[3](p186)其次,所有东西生成后都要回归本原和目的,本原是之所以存在的东西,而目的就是生成。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史界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其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是略谈一二。从整体上看,虽然站在现代角度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一些问题缺陷,但它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经典代表作,对古希腊哲学史,乃至西方哲学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作品中的很多哲学观点都被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所采纳,并且不断完善发展,我们仍然能从近现代很多哲学著作中看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子。可以这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学习的“开门钥匙”,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

[2]叶秀山.永恒的活火[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 京

B502.233

:A

:1003-8477(2013)06-0102-03

舒红跃(1964—),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道德与文明中心研究员。张黎(1985—),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质料本原亚里士多德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电影叙事质料和形式与观众视点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今日聚集让新闻回归本原
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观看定义与个体间的张力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