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013-04-11彭玮
彭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省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彭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建设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三农”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农民兼业化问题,而湖北省农村社会化服务普遍存在政府投入加大与经费严重不足并存、人员包袱减轻与服务人员匮乏并存、信息资源丰富与服务手段落后并存、民生服务投入增加与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等困境,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差异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手段信息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突破现阶段瓶颈、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处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中央持续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和问题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
一、湖北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仍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政府投入加大与经费严重不足并存。
近年来,湖北省县财政共安排约6亿元用于农村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补贴标准与经费总量逐年增加,2006年湖北省财政对乡镇农技服务(含水产、农机)、畜牧兽医、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服务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直接下到乡镇,目前提高为人均20元,补贴标准上升为原来的4倍。2006年至2011年,“以钱养事”资金年平增长速度为25.35%。2011年,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专项资金达62155万元,分别是2006年的3.09倍。
与此同时出现了农村社会化微观服务组织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根据在湖北省的调研问卷显示,90%的机构认为当前制约服务工作的因素主要是“缺少工作经费”,60%基层服务人员认为“收入低,没有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的工资及相关福利低。从调查的三个县市来看,基本上“以钱养事”岗位核定的基本服务报酬平均在1500-1800元/月,有的地方打印、交通等办公经费还要自己包干。而类似兽医、信息员等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年劳动报酬不足万元,且没有养老、医疗保险,与公务员相比落差比较大。二是体现在机构服务设施缺乏。目前,“以钱养事”的经费只能满足工作人员的低水平的工资报酬,很多乡镇服务机构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借用镇政府的办公场所办公,已有的房屋、仪器设备等设施都损耗严重,办公经费紧张,工作人员进行服务的交通工具都是私家摩托车,一定程度上陷入“干的多,跑的多,亏的就多”的怪圈。
(二)人员包袱减轻与服务人员匮乏并存。
“以钱养事”改革实施后,基层社会化服务机构成功实现了瘦身,人员包袱减轻,解决了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以农技人员为例,全省有基层农技人员14000余人,与改革前相比减少近70%。
与此同时,基层服务人员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调研的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仅有8个工作人员,要负责全镇21个村和1个社区,9113户农户,3.8万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于待遇偏低,基层服务人员流失情况严重,有些技能突出的优秀人员在改革分流过程中主动选择离职、分流。个别在编人员长期脱岗,“吃空饷”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也普遍存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45岁以上的占到80%,近10年来,全省县以下农技系统几乎没有新引进大中专毕业生,队伍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绝大多数技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极少,“以钱养事”人员大多感觉“有岗位无身份,有工作没前途”,几乎没有提拔、调动机会,职称评定难,上升空间狭窄,看不到希望,引进人才、稳定人才难上加难。
(三)信息资源丰富与服务手段落后并存。
湖北农村信息资源丰富,全省大部分地区有线数字电视和电信宽带已经全部入村到户;农村平均每个家庭都拥有至少一台电视和一部手机;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截止2011年,全省市、州以及60多个县(市)农业主管部门先后建立门户信息网或局域网,投资开办了近百个各类农业专业网站,大大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但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手段还十分落后,大多采用的“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服务手段。一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大多配备了电脑、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但是大多数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和知识双重老化,无法操作,仍然沿用发放传单和宣传资料、集中村民开大会传达信息、田间地头口头讲解技术等传统手段为农服务。二是就农村商品流通领域来看,网上销售农产品与采购农资、日用品的现代化网购方式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应用;三是由于缺乏网站信息维护人员,涉农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处理、存贮和传播滞后,导致信息利用率低,网站交互式不强,点击率极低,信息服务效益差。
(四)民生服务投入增加与利用效率不高并存。
近年来,我省对于农村的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有些服务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例如,在农村文化服务方面,四年多来,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共落实各级专项资金5.6亿多元,截止2011年底,全省建成农家书屋28140个,覆盖全省99%的行政村或农村村级单位。但许多村级农家书屋里书籍陈旧、更新慢,缺少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书刊。管理人员经常脱岗,农民想借阅图书时找不到人,借阅不便。村干部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宣传,甚至有不少的村民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湖北省送电影下乡活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明确要求一月一村一场,但现在农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普及率高,不少农户家里都有互联网,他们在家中就可以随时、随意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节目,放电影几乎没有人去观看。湖北农村“党员远教”系统,由于播放的都是思想教育片,农民无法利用该设备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农业技术、农产品供求价格及预测、农村生活类信息,导致这些设备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二、构建湖北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针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农民的需求,必须构建适应“三农”要求、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供给主体多元化。
单一的政府服务机构已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必须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2]
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提供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的服务,例如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科技宣传与培训、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社会化服务机构难以面向千家万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物流商流网络优势,加快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服务对象差异化。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对象也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既有传统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也有新型农民主导的大户经营模式,还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主导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各类服务对象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具有很大差异。
传统农民由于年纪大、接受度低,最迫切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面对面的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窗口式的农村社会事业服务。针对这类服务对象的特点,一方面要在村里设置服务专员,采取如村里大喇叭播报、发放纸质宣传资料、上门指导等传统方式进行服务;第二利用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第三,利用现有村级便民服务站、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平台,为这类农民提供接受农技、计生、社保等服务项目的窗口,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技术,提高服务效率。[3](p114-115)
对于农业大户,最迫切需要高科技农业技术、农业信息、金融、商品流通,针对这类服务对象的特点,要扩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利用信息化服务手段,如远程视频等方式实现一对一的实时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龙头企业贯穿农业的全产业链,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均需要得到相应的服务,他们能够充当政府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减少政府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针对这类服务对象,加强产前良种供应、现代化农业机械、优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方面的服务;加强产中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质量检测、存储、加工、包装、售卖等方面产后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是未来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这类服务对象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流通、信息方面的服务。针对这类服务对象特点,要加强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管理的规范性,解决目前专业合作社、协会的松散现状,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对经营好,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和奖励力度。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确定不同的服务模式,纯公共品完全由政府提供,准公共品的部分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和发挥主要作用。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给予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社会力量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补贴,鼓励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并引入服务竞争模式,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与专业性服务并举的服务发展模式。针对多元化服务主体,探索“政府+农户”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专业技术服务队+农户”模式。[4](p18-22)
(四)服务手段信息化。
当前作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主导力量的政府机构,经费不足,人手短缺,办公条件差,难以满足千家万户农户的多种需求。鉴于目前农村信息资源来源广,服务主体多元化,但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难以整合统一,因此急需整合省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涉农部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资源,合力建立覆盖全省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集信息发布、政策介绍、专家在线技术咨询、新技术新品种展示、信息交流与合作、网上办事、教学和科研多功能于一体,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以及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5](p10-15)
三、加快构建和完善湖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经费投入,稳定人才队伍。
进一步提高省级“以钱养事”补助经费核算标准,增加对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基层服务机构办公经费投入,调整使用率不高的服务项目,提高以钱养事资金的使用效率,灵活资金使用方式。专项资金向龙头企业和发展势头良好的合作组织倾斜。保障和不断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待遇,缩小其与公务员的差距,调动服务人员积极性。同时开放对于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通道,并将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稳定技术队伍。对基层服务人员定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机构工作,选派“三支一扶”学生到乡镇服务机构工作,并作为今后公务员考试的优惠条件之一。
(二)加强主体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县级服务机构,恢复乡镇级服务机构,配备村级服务人员。加强县以下社会服务组织建设,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把服务项目延伸到村;[5]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对专业服务队的有偿服务进行定价和服务内容规范;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
(三)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整合农技、水产、畜牧等机构资源,依托供销社现有服务网络(湖北裕农网)形成综合性服务网络,集信息发布、政策介绍、专家在线技术咨询、新技术新品种展示、信息交流与合作、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指导、远程教育、现场专家咨询、短信平台、意见平台、电费缴纳、通讯费缴纳、网上商城、新农保、新农合资金缴纳及取现等服务。[6](p4)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以及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提高服务效率,畅通农民需求的诉求途径。
(四)强化考核实效,提高农民满意度。
公益性服务人员编制应根据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实际需求配备,制定并细化服务人员奖惩机制,坚决杜绝吃空饷现象。完善服务人员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与分工。健全考核管理模式,以服务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服务有效性的尺度。以考核定服务级别工资,适当拉开各级别服务待遇的差距。
[1]彭玮、王金华等.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王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3]何军,张兵.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2005,(1).
[4]赵冬缓,邓小刚.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供求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2,(3).
[5]邹进泰、沈祥成等.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6]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1,(1).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127(263)
:A
:1003-8477(2013)06-0069-03
彭玮(1978—),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