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

2013-04-11蒋英州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力国家建设

蒋英州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 400041)

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

蒋英州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 400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建构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现实与未来发展来看,我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涵可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支撑,以外交政策为保障手段,以发展模式为基础,共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软实力保障。

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基本要素;主要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1]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作出了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初步部署。这种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并纳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从党中央的表述来看,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应以文化软实力的显著增强为主要内容和突破口。那我们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构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是深入学习与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从奈最初在其著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中提出“软实力”概念及其理论的目的来看,他要解决的是美国冷战之后如何领导世界的问题。无论奈是使用在西方政治语境中作为中性词的“霸权”还是他定义的民主与信息化时代下的“领导”一词,都不能遮蔽他的软实力理论预设的这个指导思想。至于奈希图美国运用软实力来达到全球霸权的目的在价值取向上是善还是恶,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曾明确说过:“与其他任何形态的力量一样,软实力也可用于行善也可用于作恶。”[2]这种含混不清的态度也就说明,在奈看来,软实力是美国通向世界霸权的比硬实力更重要的工具与手段,而讲软实力既不排斥硬实力所含的暴力色彩也不排斥运用软实力所导致的暴力行为。因此,“软实力”是奈从美国全球霸权的历史经验总结与未来战略展望析出的一个概念与建构的一种理论。他是以美国全球领导权为指导思想来赋予其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内涵,解决的是美国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建设与发展中国软实力时可能需要避免陷入奈的软实力思维范式,或者说不需要过分强调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软实力影响,因为“软实力激发的不仅仅是敬畏和羡慕,还有愤恨和敌意”。[3](p2)相对于中国的外部软实力而言,国内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许更为重要。因为,在奈的软实力理论里,“一个国家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获得所期望的结果,是因为其他国家仰慕其价值观,模仿其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从而愿跟随其后。”[4](p5)也就是说,奈认为,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国家软实力的效度与限度,因此,“在更多情况下,软实力是一种(国内建设的)副产品”。[5](p87)或者说,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溢出效应。

对中国而言,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成就是否全面与大小与否。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那样: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核心任务,国际问题的解决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6](p240)因此,党的十八大仍然强调:“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欲达此目的,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事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建设与发展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总纲。因此,依照党的十八大要求,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原则应坚持以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搞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内部资源与支撑;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着力处理好国际事务的参与和国际制度的建构以及中国应担当的国际责任,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外部资源与支持。

二、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文化建设

奈认为,在当今世界政治中,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对外政策等软实力资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7](p177-192)奈的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凸显了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的特质——文化与制度的软实力。文化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一是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8]二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国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9]

但是,文化的实有内涵太宽泛了,我们需要在那些对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且目前又十分欠缺的方面,如科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素质等方面加大建设的步伐。因为,当今时代,“在国际实力竞争上,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10](p154)作为国家文化实力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竞争,中国基本上一直处于劣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从国外的评价来看,中国的软实力主要是依靠经济增长来获得。但低科技贡献率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效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国外学者早已认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基于汗水而不是灵感,自身的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够明显。[11](p75-76)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调查分析,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是50%,韩国贡献率为22.1%,中国的贡献率仅有7%。[12]正因如此,由于中国在科技与教育方面的落后,创新精神的匮乏,使得被誉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难以产生多少“软实力”。[13](p275)

中国要改变这种软实力逆差,在国际上塑造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形象,也就需要着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真正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14]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科技与教育是中国最为关键的文化建设,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重视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国民素质对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宏观维度来看,从近代各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分析来看,优化和塑造优秀的国民性格和素质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几度不败、终将崛起的决定性因素。[15]从微观维度来看,国家软实力的对外扩展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国民的具体言行来实现。事实上,优良的国民素质对他国民众产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在公共外交或民间对外交流中恰能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润物细无声”的特质。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民众眼中较为阴暗,除了西方媒体的偏见性灌输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给他们留下的不良形象。如今,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16]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外部软实力的生成。而国民素质某些方面的严重缺失已经严重阻碍了内部软实力的培育。据上海市政协的一项调查,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已成为“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17]国民的诚信困境会导致扰乱市场秩序、降低政府公信力、破坏社会凝聚力、抑制民族创造力等严重后果。这自然会影响国家内部软实力的生发与提升,也会影响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好感。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文化建设,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二是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这就指出,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来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

三、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重视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分清文化与文化产品对国家软实力的不同作用。因为,物质形式的文化产品虽然也可以产生软实力,但这种软实力并不是指文化产品本身,而是由生产文化产品所产生出的对信息与思想的制造与控制。[18](p280)因此,奈虽然视文化为软实力资源范畴中的主要成分,但他只是简单地把文化划分为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在奈看来,无论是流行文化还是高雅文化,都需要传达美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观,即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外壳和高雅文化的交流来实现作为文化内核的核心价值观被他人接受的目的。换句话说,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使他国及其公民的思想与行为朝有利于美国领导的方向转变。因而奈说道:“与流行文化所展示的政治重要性相比,高雅文化交流对政治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同时,知识精英之间的“学术和科技交流对增强美国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随着学术科技交流美国的政治思想也会随之传播与渗透。[19](p47-48)因此,美国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十分隐蔽而又熟稔地把其民主、人权、自由等政治价值观渗透在音乐、电影和电视中,渗透在科技交流活动中,引导人们在羡慕与喜欢美国的科技、教育和流行文化时逐步喜欢和接受其民主自由观与政治制度。

其实,奈所强调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人的政治文化中,自由、平等、民主等所谓“天赋人权”的观念占有突出位置,并逐渐演化为一种高度接受并成为普遍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奈就是从美国文化的视角来赋予其软实力理论及其体系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点上,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毫不含糊地指出,在与社会主义苏联的竞争中,“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20](p114)这说明,在软实力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与主导作用的是一国的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作为流行文化的音乐、电影、电视等,还是作为高雅文化的科学、技术、教育等文化形式,当它们形成软实力时主要依靠它们承载和凸显的一国的创造精神以及隐含于其中的政治制度与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或说服力来实现。

因此,从软实力理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起着核心支撑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1](p23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国家内部的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与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与发挥不可能由政府一手包办,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体对国家软实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公民参与国家与国际活动日益活跃的当今世界,依靠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来解决国家间的问题以及由此增强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做法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那么,如何保证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上在同一个方向上起作用?这就需要依靠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一致性来实现企业、社团、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与公民个体在日常对外交往中对国家外交政策保持一种默契般的认同,并激发他们为国家利益作贡献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要保证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和政府外交在根本上保持一致,就需要使社会核心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培养起国民的国家凝聚力与国家利益至上观。

党的十八大对此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是优化中国软实力整体结构、提升与增强中国软实力建设总体水平的关键。

四、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保障手段——外交政策

正如奈论证的那样,外交政策是软实力的一个主要资源,并且实施深思熟虑的外交政策能够大大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这是因为外交政策既是一种软实力资源,也是国家软实力形成与发挥的重要保障手段。一国可以通过外交政策来对外界传达自己的主要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并在国际制度中确立起自己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为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与发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我们“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开创良好的国际环境。例如,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努力已经形成了基于对主权的尊重和‘双赢’战略上经济合作的特点,而不是一种政治上的外交辞令。在最近的十年中,北京非洲政策的风格和实质已经显示出与中国软实力紧密相连的这个特征”。[22](p199)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利用外交政策塑造大国形象,增强国家外部软实力。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建设与增强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来塑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二是通过中国在国际上勇于并善于承担作为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应有责任,塑造热爱和平、追求世界和谐的国际大国形象。因此,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中国政府在2005年时郑重地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3]通过这种外交政策的阐释与执行,中国努力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塑造一个内部追求和谐社会、外部追求和谐世界的国家形象,从而为建设与发展中国软实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逐步增加国家外部软实力。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利用外交政策来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外交技巧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软实力的本意——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观上的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和政策分析家把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归功于高超的外交技巧和风格”[24](p429)的想法与做法略为欠妥,还需要我们在微妙之处着手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即借助全球传播平台,把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观的优势通过日常报道来表达,同时在国外培育我们的代言人和有信誉的发布者,他们替中国说话比我们自己说中国的优势或自我辩护更有效。这就需要我们在即时信息(新闻)的竞争、短期信息(政策)的竞争、中长期信息(历史、文化)的竞争这三个层次上讲好中国的故事,共同塑造好中国的国家形象,既从宏观战略上又从微观言行上建设与发展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从这方面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还需要加强研究与实践。

五、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发展模式

针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看,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定型: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成熟与完善,二是目前中国在发展中遭遇到了一系列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实现着进步的同时却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而这种有待成熟和完善的模式应当是不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25]不成熟不完善的发展模式显然在“引诱和吸引”别的国家追随上面临着困境,在与其他国家竞争软实力上,也就自然地处在不利地位。[26]

国外学者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说服力还不充分。他们认为,“中国‘实际的’软实力很可能在继续增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美之间一定会发生冲突,为争夺世界影响力而战”。首要原因在于,“中国内部的一系列因素最终会限制它的软实力,包括政治的、社会经济的和环境的挑战”。[27](p126)因此,“中国软实力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它的国内政治”。[28](p2)这说明,中国软实力之所以不被人看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贡献并不像经济总量增长那样显著,从而妨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文化的优越性与说服力。由于“不像发达工业民主国家,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提高总体生活水平的同时,在人类发展的其他重要领域里没有被转化

六、基本结论

为类似的成果”,[29](p27)因而“说中国经济影响力在上升是一回事,说中国软实力在上升则完全是另一回事”。[30]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既切中了中国软实力的最大软肋,也指出了制度建设对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

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从时间上说是一种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道路模式,从空间上说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并进行竞争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其中,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一方面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提供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保障,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决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制度性质。因此,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使中国发展模式趋于成熟与完善,以此凸显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路的优越性与说服力,才能全面地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之提供最终的、最高的内在解释力。这无论是对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还是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振兴,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说服力,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31](p158)因此,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发展模式,以此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文化所具有的内在优越性与说服力,才能使中国对世界产生真实长远的软实力影响。

对于未来的国际政治,“即将可能是一场软战争,一种静悄悄的软硬实力的全球竞争”。[32](p26-37)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这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一个着眼点。[33](p3)我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指导下,力图建构一个适应中国发展现状与未来需要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其基本要素包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支撑、以外交政策为保障手段和以中国发展模式为坚实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公民素质,通过外交政策的阐释与执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为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使中国的发展模式逐步成熟与完善,共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2.

[2]JosephS.Nye.ThinkAgain:SoftPower.ForeignPolicy, PostedFebruary2006[DB/OL].http://www.foreignpolicy.com/story/cms.php?story_id=3393.

[3][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RobertO.Keohane&JosephS.Nye,Jr.,“PowerandInterdependenceintheInformationAge”,ForeignAffairs,Vol.77, Issue5,199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JosephS.Nye,Jr..“TheChangingNatureofWorldPower”,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Vol.105,No.2,1990,pp.177-192.

[8]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J].国际观察,2007,(2).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0]JosephS.Nye,Jr.,“SoftPower”,ForeignPolicy,Issue80, Fall1990,pp.154.

[11]PaulKrugman,“TheMythofAsia’sMiracle”,Foreign Affairs,Vol.73,No.6,1994,pp.75-76.

[12]李雨谦.2009年中国GDP很可能超日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0-01-18.

[13]庞中英.重新定义国家软力量[A].白岩.新世纪的思考[C].第6卷.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275.

[1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C]. 2006-01-09.

[15]杨鸿玺.塑造优秀国民性格是重要的软实力建设[N].光明观察,2006-12-14.

[16]石岩,马捷婷.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震动高层[N].南方周末,2006-09-28.

[17]徐江善.超九成人认为诚信会吃亏三大“软肋”使诚信受困[J].半月谈,2011,(18).

[18][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9][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0][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谭朝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2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ShengDing,“ToBuildA‘HarmoniousWorld’:China’sSoftPowerWieldingintheGlobalSouth”,JournalofChinese PoliticalScience,Vol.13,No.2,2008,pp.19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C].2005-12-22.

[24]HongyingWang&Yeh-ChungLu,“TheConceptionof SoftPowerandItsPolicyImplications:AComparativeStudyof ChinaandTaiwan”,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17(56), 2008,pp.429

[25]邱耕田.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2009-12-07.

[26]张剑荆.“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

[27]CarolaMcGiffert,ChineseSoftPowerandItsImplicationsfortheUnitedStates:CompetitionandCoorperationinthe DevelopingWorld,AReportoftheCSISSmartPowerInitiative, March,2009.pp.126.

[28]Sook-JongLee,China’sSoftPower:ItsLimitsand Potentials,EAIIssueBriefingNo.MASI2009-07,October20, 2009,pp.2.

[29]BatesGill&YanzhongHuang,“SourcesandLimitsof Chinese’s‘SoftPower’”,Survival,Vol.48,No.2,2006.

[30]BillPowell,“TheLimitsofPower”,Time,Jul.19,2007.

[3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2]FareedZakaria,“DoestheFutureBelongtoChina?”Newsweek,U.S.Edition,May9,2005.

[33]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与增进方略[A].门洪华.中国:软实力方略[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申 华

D60

:A

:1003-8477(2013)06-0041-05

蒋英州(1973—),男,博士,重庆行政学院副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政治文化视角的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11XGJ012)。

猜你喜欢

实力国家建设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